紙業觀察
【全部專欄作者】    
 
《可怕的預言》(四):民族紙業的華山一條路
        作者:郭永新       發表時間:2007-12-21   
【文章摘要】郭永新說:“我們要從產業鏈提升、國際化思路以及文化體制競爭等多個層次全面考慮戰略布局問題,要呼吁更多的人、更多的企業重視戰略格局,要從意識深處真正拋棄對外資的迷信。只有這樣,未來世界的話語權才會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里!彼麖娬{:“我說的不僅是紙業!

  民族紙業的華山一條路

  到山東華泰集團采訪,我們住在四星級的華泰大廈里。在大廈大堂的正中間,擺放著一個巨大的地球儀,走過的人都忍不住要去轉一轉。地球儀的底座上寫著:“人民日報報業集團敬贈”。華泰老總李建華風塵仆仆從北京驅車5個多小時趕回來,一方面是為了接受我們的采訪,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第二天將有浙江日報的老總帶著手下的骨干人馬前來拜訪。“他們是我們的大客戶!崩罱ㄈA說。

  事實上,國內報業幾大集團都是華泰的客戶,華泰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聞紙生產者,產品不僅覆蓋了中國,而且走向了世界。因為華泰的存在,中國從新聞紙的進口國轉變為了出口國。

  晚上,我們從華泰大廈的咖啡廳走過,看見里面十幾個老外正在悠閑地喝著咖啡聊著天。他們從遙遠的家鄉萬里迢迢地來到中國山東一個小鎮上,為的是來給華泰打工。第二天早晨,我們又見到了更多的老外,他們夾著文件包緊張地吃著早餐,然后迅速地走向崗位,開始了一個普通的工作日。這個在上海、北京等大都市中或許很常見的景象,出現在外資占據強勢地位的中國造紙行業中的一家內資企業里,似乎別有一番滋味。

  八年前,李建華赴德國考察16萬噸新聞紙設備。在那家公司常務副總裁的辦公室里,那個老外面對李建華動了一下眼皮,連屁股都沒有抬。中國人作為那臺機器的第20個買家,被認為是湊熱鬧的。那是一個讓李建華至今無法忘懷的眼神。

  五年后,美國最大貿易公司的總裁來華泰參觀。那位八十多歲的老外趴在45萬噸新聞紙生產設備的欄桿上瞪大了眼睛:我從未見過這樣現代化的企業!那也是一個讓李建華至今無法忘懷的眼神。

  這臺45萬噸生產設備是華泰五年間引進的第四臺新聞紙生產線。就在這臺設備在華泰安家落戶的時候,德國的賣家對李建華說:我們再也不會把設備賣到中國來了,因為培養了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

  在華泰廣闊的廠區中有一處特殊的地方,集團辦公室的人員帶著我們都不能隨便靠近,照相機一舉就馬上有人出來詢問,更別提進去采訪了。那是德國著名的福伊特公司在華泰工業園建立的維修服務中心,專為華泰這個大客戶服務。據介紹,設備運行中不論出現大小問題,老外都要把機器拆下來拿到這個神秘的地方去維修,怕被中國人看了去。

  全球化講究的就是實力,強者被尊重,弱者受擠兌。全球化下的利益,更是復雜的纏繞咬合的關系。國家利益如此,行業利益如此,企業利益也是如此。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惡劣環境中的輝煌成就

  “市場經濟、全球經濟一體化并不可怕,我們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實力占領市場、戰勝對手。至少,在新聞紙上我們可以說,被外國人看不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崩罱ㄈA說!艾F在可以說,全世界最先進的造紙設備在中國,最先進的造紙工業在中國,中國造紙領先于世界造紙!弊鳛槿珖ど搪摷垬I商會的第一任會長,太陽紙業董事長李洪信的話在業內很有份量。

  數字可以說明中國造紙業的迅猛發展。2000至2006年,我國造紙產量年均增速為13.44%,2006年更是達到了16.07%;消費量年均增速10.76%,2006年達到11.3%。產量和消費量均超過GDP增長速度。

  進入“十一五”,造紙產量增速明顯加快,產量和消費量逐漸接近,供需呈現平衡態勢。產品自給率達90%以上,基本上滿足了國內新聞出版、印刷、商品包裝等相關行業的消費需求。從2005年開始,進口數量開始減少,出口增速大幅提高,2006年高達53.77%。2001年中國紙及紙板產量首次超過日本,僅次于美國,排名世界第二位。中國由此成為紙業大國。

  雖然受到外資企業的強力擠壓,但內資企業在新聞紙、生活用紙、白板紙等方面仍然占有主導地位。新聞紙的六家主要生產企業中,有五家是內資企業,產能合計占全國總產能的一半以上。其中,華泰紙業占全國新聞紙產能的1/3,是全球最大新聞紙生產基地。生活用紙前10位的企業中,有7家內資企業,其中,全國工商聯紙業商會副會長單位、維達紙業確立了年產20萬噸的近期目標、年產30萬噸的中期目標及年產50萬噸的遠期目標,爭取建成為亞洲最大的衛生紙生產基地。涂布白卡紙10萬噸以上的企業大約有14家,11家為內資企業。高檔涂布白卡紙是太陽紙業的品牌產品,其產品檔次、生產規模和市場占有率都達到了國內第一,是全國最大的高檔涂布包裝紙和高級覆膜煙卡紙生產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內資企業的迅猛發展是在極其不利甚至惡劣的環境下創造的。和華泰一樣,所有內資造紙企業幾乎清一色使用的引進設備生產線,國外技術封鎖的現象多多少少都存在,核心技術創新幾乎成為不可能。山東華泰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田居龍說:“國內三大機械制造廠已經全部被外資并購,80%的原材料和技術都是國外的。還剩下的幾個太小了,不在一個等量級上。國內設備根本達不到我們的要求,而且看不到希望!

  國際上公認造紙業是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所謂技術密集,主要集中在造紙機械上。而資金密集,則體現于融資渠道的優劣。采訪中,幾乎所有的內資企業人士都非常期待著金融放開,幻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和國外企業一樣獲得更多、更快捷的融資渠道!叭绻绹ㄆ煦y行能在中國開個辦事處該多好呀,我們就可以以較低的成本最快地獲得發展資金,F在拼的就是個成本!碧锞育堈f。

  實際上,幾家發展良好的內資大企業幾乎都是得益于上市融資才獲得大幅度成長的,如晨鳴、華泰、泰格、博匯、太陽。中冶紙業銀河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樹儉說:“上市這條路必須走,才能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國內融資渠道本來就不多,光靠銀行貸款肯定不行,而且成本也高。上市融資是目前國內渠道中成本較小的一個!

  華泰集團目前共有四臺新聞紙生產線,其中第12#機年產45萬噸,全套從德國福伊特集團引進,是全球最大、最先進、車速最快、紙幅最寬、產品質量檔次最高的新聞紙生產線。它的總價格是——25億元人民幣!艾F代造紙,可不是什么樣的企業都能做的!庇袠I內人士笑著說!皣鴥葻o原料優勢,也無技術優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民族造紙工業已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是很不容易的!崩罱ㄈA說。

  但是,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看到,無原料、無技術的局面已成事實,是繞不過也改變不了的“硬傷”。先天不足的中國內資造紙企業將何去何從呢?在未來行業話語權的爭奪中能否以弱勝強?如果想不清楚這個問題,他們的未來無論如何都是悲觀的。

  路還是有的。

  走出去是唯一出路

  李洪信承認外資企業利用前幾年國家給他們的優惠政策取得了主動,并且“今后還會享受幾年”,造成內資企業在競爭中處于非常被動的局面,但“還不至于是要命的”,幾年之內總的格局不會有太大改變。

  也就是說,我們還有時間調整和趕上。李樹儉也認為,盡管會有一個相當長的艱苦對峙局面要面對,但內資造紙企業的發展前景還是樂觀的,畢竟“國內市場的需求非常大”。

  同時,大家也都認為,在這一個鼎立的格局階段,內資企業必須警醒起來,主動起來,決不能被動等待,被動挨打,要探索未來發展的新的出路。對這條路,大家的認定都是三個字——走出去。

  李洪信說:“林地都快讓人家圈完了,國內到處都是狼,狼窩里待著多不舒服呀!林紙一體化是大趨勢、大方向,所以只有走出去才能海闊天空,才能把產業鏈拉長,從而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這是逼著我們體驗全球化!

  李樹儉說:“造紙業下一步的發展將會更加受限于資源,拿山東來說,不僅林地資源缺乏,就是水源和秸稈、麥草等農副產品資源都在逐年減少,走出去是必須的!

  《中華紙業》的創始人任永森則認為,單純地講林紙一體化并不能現實地解決中國造紙工業原材料短缺問題!爸袊丝诙,耕地少,不可能拿出糧田來種樹!彼J為,民族造紙工業發展必須依靠國外的資源,同時科學合理地利用非木纖維。他說,走出去是中國民族造紙企業未來發展的唯一出路,而且現在開始正當其時,還不算晚。“國內市場出現產銷平衡的拐點局面就是一個信號,無論從市場開拓還是原料建設來說,中國的民族造紙工業必須也只能全方位地走出去,這是一個生存問題,也是一個真正應對全球化壓力的戰略問題。”他認為,造紙是一個相對特殊的行業,投入大,周期長,“種一茬樹短則三五年,長則十來年”,所以特別需要企業擁有相對長遠的戰略眼光,不能急功近利,不能鼠目寸光。全球化不是等著別人整合,更要學會整合別人!皣乙矐摓楣膭钪袊髽I走出去制定政策,提供條件!

  資料顯示,進入世界500強的造紙企業都是跨國公司,美國國際紙業每年1700萬噸的產能就是在分布于40多個國家的工廠中實現的。

  李樹儉和田居龍都提到了日本。這個資源極度缺乏的國度,在歷經戰爭創傷和金融動蕩之后,其造紙工業企業不約而同地采取了走出去的戰略,在森林資源相對豐富的印尼、泰國、巴西、加拿大等地建設原料制漿基地,占領世界林木資源。日本排名前十位的造紙企業都是臨海而建,排污到深海,同時控制了世界木片80%的海上運輸。日本強大的金融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把銀行開到了印尼等地,極大地支持了本國造紙工業的全球擴張。同時,日本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是全世界廢紙和廢木纖維回收率最高的國家,從最小的家庭單位做起,分類分揀非常細致,“連一次性筷子都要回收”。數字顯示,日本的廢紙回收率達到了60%,目標要做到70%;美國達到了53%,目標是55%;而我國的數字是不到45%。結果是,資源稀缺的日本,造紙工業原料真正進口的不到10%,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

  于內提高廢舊資源回收使用效率,于外走出去獲取世界資源利益。

  郭永新則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作為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主任助理、行業研究處處長,他對中國制造的理解應該更加深刻。他首先拋開造紙,談起了皮革!拔覈钠じ锛庸ぎa業過去也是原料加工,污染大。后來國家進行了政策調整,限制原材料加工,主張半成品加工,讓企業到越南、泰國等地建廠,把來自歐美的原料運到這些地方制造成半成品,再運到國內加工成品。

  這樣做的意義除了減少了污染之外,更重要的是嘗試改變了中國制造內涵。過去我們處在產業鏈的最末端,而調整之后把這個末端拿到了國外,從而提升了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產業鏈后移了!眱扇昵八吞岢,這條路是中國制造企業新世紀的戰略選擇!斑M入中國的外資企業實際上是有選擇的,一些高技術含量的紙都在人家本國生產,拿到中國來的都是技術含量很低的產品。為什么?怕泄密。全世界對中國制造的依賴正越來越重,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機會,提升自己的產業地位。這是真正長遠的利益!边@位曾提出“內資造紙企業十年后將會面臨話語權危機”的年輕學者一字一頓地說:“對可怕的預言,要樂觀地對待!

  坎坷之路舉步維艱

  實際上,今年以來,這些內資造紙企業的領頭人們頻繁走出國門,東南亞以及俄羅斯是他們考察的重點。但是我們也發現,這些內資巨頭們的動作都還停留在考察和思考階段,我們所期待的實質性的“走出去”至今仍然看不出端倪,目前為數不多的真正實現國外建廠的也僅是一些具有地理優勢的中型企業,規模都不大。

  實力和風險的衡量可能是造成這種遲滯的主要原因之一,畢竟,圈塊地造成林需要的是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大家要充分考慮到企業的發展狀況演變以及資金投入的持續性,在這一點上我們的內資企業目前和那些跨國集團還沒法比。但是,如果我們的企業團結起來呢?有著共同的利益,懷著共同的目標,就像金融危機后傷了元氣的日本,面對全球舞臺的勢弱不約而同地拉起了手,最終使本國經濟得到了復蘇。太陽紙業老總李洪信說:“我們的內資企業如果能夠整合起來,一定會很有力量。”

  然而,這種局面很難形成。實際上,在中國造紙業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發展歷程中,內資企業間相互爭斗、甚至相互殘殺的現象層出不窮。李建華就曾批評說,當華泰在新聞紙上獲得巨大成功之后,一些內資企業立刻紛紛上馬,互相之間不交流,不通氣。其他大企業在主力產品上也遭遇過類似的情況,前些年在山東就曾爆發過內資企業之間的文化紙大戰,也沒有哪個部門能夠進行協調。李建華對這種現象的評價是:“光看眼前,不顧長遠!

  所謂長遠,其實就是中國民族造紙業的整體利益,其實就是郭永新所一再強調的戰略意識!瓣P鍵是誰打頭的問題總是解決不好,不能抱團,不能合伙干,所以整合起來的局面短期內不太可能!崩詈樾耪f,“其實大家的優勢互相都很清楚,還遮著掩著。我們的造紙企業需要交流,需要在認識水平方面上層樓,不能只盯著自己眼前那攤事。所以成立全國工商聯紙業商會的目的就是讓內資企業攜起手來,抱團發展!

  全國工商聯紙業商會的人曾給我們講起過這樣的小故事:華泰新聞紙獲得成功后,曾有人建議泰格也上,被其老總王祥否決:“華泰做得挺好,我們決不去攪局!卑矐c的林紙一體化項目,也曾有人拉太陽競標,李洪信說:“有華泰就行了,我還去干嗎?”“這三巨頭都是我們的會長單位,相互間一直非常默契!鄙虝娜苏f。

  我們需要更多的內資企業融入這種默契。這需要等待,需要時間?墒,我們還有多少時間?我們還能等待多久?

  華山的路只有一條,而且還那樣坎坷艱辛。

  帶來亮光的中冶戰略

  去山東臨清的路同樣坎坷,讓我們耽誤了時間,所以對李樹儉的采訪非常倉促。

  然而,正是這次倉促的采訪,卻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造紙業坎坷之路上的一道亮光:中冶集團進軍紙業的步伐,踏上的正是那條華山之路,它的戰略布局與中國紙業無可選擇的方略竟是如此地合拍。

  三個多月前,有著近50年歷史的銀河紙業集團正式成為了中冶集團的全資子公司。這是中冶集團通過資產無償劃撥方式并入的第二家造紙企業,另外一家是寧夏的美利。這個動作被稱為一聲號角。

  中冶集團全稱是中國冶金科工集團公司,是中央管理的多專業、跨行業、跨國經營,集科工貿于一體的綜合性大型企業集團,現擁有70多家全資和控股子公司,企業總資產達830億元,在中國企業500強中排名第39位,在國際同行企業中排名第25位。而在今年中國500強企業最新排序中,它的名次會提前5位,明年有望進入世界500強。這樣的實力后盾是中國內資造紙企業多年來所夢寐以求的。

  這家集團對未來發展的規劃是這樣描述的:至2010年,把一個過去的工程承包為單一主業、高風險經營結構的集團,轉變為以EPC工程總承包、礦山資源開發、技術裝備制造、紙業和房地產開發為關聯互補型五大主業,多專業、跨行業、科工貿為一體,創新和諧型的世界級的企業集團。它是國資委的特大型企業中唯一獲得紙業版塊的企業。集團紙業發展的目標是:從2006年開始到2010年,中冶紙業生產規模達到400萬噸左右,把中冶紙業建成國內最大的制漿造紙企業,逐步跨入世界現代化大型造紙集團行列。圖紙上所展現的是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艦。

  中冶為何要把紙業作為主業?據說,前不久胡總書記到寧夏美利林紙一體化基地視察,也曾問起這個問題。在認真聽取相關匯報后,胡總書記說:紙業是不錯的行業,是大有前景的行業,特別是美利的林紙一體化項目,可以循環經濟、改造沙漠,環境友好,功德無量,要堅持下去。

  據透露,發改委在批準中冶涉足紙業時曾承諾,不論國內或國外的,凡搞紙漿項目,你們愿意做就做,不愿做就讓給其他企業。他們得到的是整個國家的支持。

  在相關資料中,我們查找到了中冶對發展紙業的戰略性描述:“以紙漿為主,以境外為主,把紙漿當作資源。利用國外環境、能源、資源,把原材料加工成紙漿,滿足國內對紙漿的需求,同時積極發展國內造紙業,包括銀河、美利等!壳暗牟季,國內講,西北、西南以美利為主,發展中冶紙業;中南和南面主要在湖南、河南、貴州一帶,以新組建企業形式,培育我們的紙業;東部地區以銀河為重點,加快培育核心企業。同時積極開發海外,主要是南、北、西面,南面以緬甸及周邊東南亞地區為主;西邊主要是非洲;北邊以俄羅斯為主。這樣從國內國外同時布局,以核心企業為依托,支撐中冶集團紙業的發展。”

  請注意,他們的戰略核心是:“以紙漿為主,以境外為主。”這意味著什么呢?

  據說,中冶集團主管紙業項目的副總經理徐向春曾說過這樣的一番話:我們要搞商品漿,要替國家做點兒事!疤热羧绱耍谥袊旒垬I將是可以扛大旗的。國有企業就應該做基礎,做根本!敝袊茲{造紙研究院院長曹振雷博士評價說。

  肩負著國家重任的國有企業,在經歷國退民進的一番風雨之后重涉江湖,以全球化的戰略布局強勢出擊,創造性地解決了造紙行業的根本——漿,從而帶領所有的內資企業通過這條華山之路實現突圍。

  在如此坎坷的發展之路上,似乎也只有依靠這輛坦克才能最快捷地開拓通路。

  應該不用擔心坦克的馬力。據說,中冶集團董事長楊長恒在和銀河的干部員工見面時曾說,中冶目前每年的授信額度在600至700億元,“用不完也是一種浪費”。熟知內情的曹振雷透露,中冶在資金方面的最大優勢是現金充沛,估計應在四五十個億左右。

  應該不用懷疑坦克的性能。中冶在緬甸有一個援建的紙漿廠,在俄羅斯也有一個紙漿項目。在擁有了美利和銀河之后,中冶獲得了造紙技術和專業人員的資源,在紙業發展上可謂如虎添翼。曹振雷說:“我在密切關注中冶下一步的投入項目!比袊旒埿袠I都在關注。

  郭永新關注的是格局的衍變。他說,在中國改革開放的上一個進程中,我們從外資企業身上學到了戰略,體會了“陰謀”。在下一個進程中,我們要發揮自身優勢搶占戰略制高點,要正確全面地認識全球化。

  在華泰45萬噸新聞紙的生產車間,我們走在寬闊整潔的夾道上,一邊是長長的自動生產線,一邊是全封閉的操控室,工人們通過電腦監控著機器運轉。而就在工人們的對面,立著一幅巨大碩長的攝影圖畫——那是美麗的華泰職工寓所的全景照片,是工人們溫暖的家。沒有更多的語言,沒有裝飾和渲染,工人們為了自己的家在努力工作,他們因自己身為華泰人而感到自豪。

  李洪信說:“中國企業自身的企業文化是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文化差異是那些跨國公司在中國發展的軟肋所在。”

  郭永新說:“我們要從產業鏈提升、國際化思路以及文化體制競爭等多個層次全面考慮戰略布局問題,要呼吁更多的人、更多的企業重視戰略格局,要從意識深處真正拋棄對外資的迷信。只有這樣,未來世界的話語權才會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里!彼麖娬{:“我說的不僅是紙業。”(本文作者 郭曉東)

    本文為《紙業網·紙業觀察》專欄文章,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全部或部分轉用,其他媒體不得改寫。經同意引用時,應保證引用內容與原文章內容語意一致。
  作者介紹
郭永新,清華大學MBA,高級工程師,注冊咨詢工程師(投資),F任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副主任,《輕工標準與質量》雜志主編,中國紙網首席顧問專家,中華全國工商聯紙業商會獨立監事,國家開發銀行特聘行業專家,紙業商會《智匯》雜志首席專家,多家投資機構產業顧問。
 ♦ 《可怕的預言》: 不只在紙業
 ♦ 中國紙業面臨的挑戰與戰略對策
 ♦ 郭永新:紙企跨界 后會無期?
 ♦ 《可怕的預言》(三):七年前的思考與十年后的..
 ♦ 2012年中國紙業形勢展望及突出重圍的關鍵對策
 ♦ 中國紙業進入平衡發展期
 ♦ 產能過!f,還是不說?
 ♦ 《可怕的預言》(二):紙業不能承受之“輕”
 ♦ 《可怕的預言》(一):一位專家的兩次預言
 ♦ 轉型升級之路 是康莊道還是獨木橋?
Copyright @ 2000-2009.Pap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紙業網加入收藏夾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