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的思考與十年后的猜想
時間回到七年前,國家有關部門急召造紙業一干人馬赴京開會,參會者都是業界聲名顯赫的企業、聲名顯赫的企業家、聲名顯赫的專家學者。那是一次沉重的會議,就沉重的話題,參會者發表著沉重的意見,會后又帶著沉重的思考,一直沉重地討論到今天。
七年間,造紙業不知召開過多少次會議,可那次會議卻被業內人頻頻提及,而且在將來的日子里還會被不斷提及。
七年間,那個沉重的話題一直重重地積壓在中國造紙人的心頭,揮之不去,而且變得越來越沉重,重得需要用全心去托舉。
七年后,當年輕的專家郭永新發出“再過十年中國內資造紙企業將失去話語權”的可怕預言的時候,七年前的那個沉重的話題連同那次沉重的會議再一次被人們沉重地翻開。而且人們驚奇地發現,如果七年前的那次會議將所有討論的話題都能認真對待、認真解決了的話,那么七年后的今天,中國造紙業將會完全是另外一番光景。
短短的七年,有些人失去了,有些人得到了。得到的退不回,失去的還能再得到嗎?
——那次會議討論的正是國外造紙業進軍中國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短短七年的半壁江山
田居龍,山東華泰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是這家中國造紙的領頭羊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見證人和創造者之一。他本人并沒有參加七年前的那次會議,但談起那次會議的內容卻滔滔不絕,如數家珍。因為,華泰的董事長李建華在會議參加者之列,而且回來后就那個沉重的話題與他的主力干將們討論過多次。
“那時候,國外造紙業剛剛進入中國,盡管進入的姿態很強勢,但整個局面還沒有發展到像今天這樣嚴峻!闭f這番話時,田居龍的潛臺詞似乎是:如果那時候就真正著手遏制和調整,還來得及。那么,這番話的另外一個潛臺詞是否是:現在已經來不及了?沒有人來證實這句潛臺詞。
太陽紙業董事長李洪信和《中華紙業》雜志創辦人任永森談起這個問題都是同一句話:“前幾年提這個問題還有意義。現在該調整的都調整了,已經形成的局面既成事實,我們只能去承受。頂多就是個反思了!钡牵澜缟虾芏嗍虑槎际沁@樣:為了向前看,必須先要向后看,而且要真正看清楚。更何況,表面上的調整和實質上的問題很多時候并不等同。
七年前,對外資進入中國造紙業的說法還是:“如果這樣發展下去,很可能會使我們的民族造紙業受到極大的威脅。”而七年后,“極大威脅”已經被郭永新用“喪失話語權”幾個字進行了具體闡釋。
幾個簡單的數字或許可以說明七年間的這種強弱變化:全國工商聯紙業商會針對中國造紙百強企業2006年生產情況的調查顯示,從產能、銷售收入、利潤幾個方面來看,中國造紙業一半以上的江山已經被外資企業所占據。從單個產品來看,僅金東一家外資企業就占據了整個中國銅版紙產能的50%強,理文和玖龍兩家外資企業占據了全國箱板紙和瓦楞原紙產能的近一半。而且,外資企業在產量方面增長迅猛,全國造紙百強企業中,44家外資企業把中國的內資企業遠遠地甩在了后面,只有山東華泰集團一家憑借在新聞紙上的優異表現,在產量增長第一的位置上獨自高舉著內資企業的大旗。
還有更為直觀的數字:外資造紙企業已經占據了中國造紙業全部產值和利潤的35%左右,全部資產的約42%,全部效益的約38%!@就是外資的天下之大!
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院長曹振雷博士說:“幸虧這幾年內資企業中長成了幾匹狼,否則全都是兔子,全都得讓外面的狼給吃掉!边@樣的例子在中國不乏先例。比如干電池行業,稍微做得好一點的企業都被外資花錢控了股,目前已經是外資企業一統天下。
離造紙業最近的是造紙機械業,外資采取相同的方式迅速吞食,整個行業現在也已經成為了他們的囊中之物!皬倪@個意義上來說,中國造紙業還真是幸運的。”曹振雷說。
外資在中國迅速膨脹,是實力使然,還是有其他原因?七年前的那次討論在這七年間以及七年后到底有什么樣的意義呢?
主旋和疑問的交織
據田居龍說,在七年前的那次會議上,企業和專家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企業界的意見主要集中在國家當時對內外資企業政策上的不公正。
一是審批項目門檻不一致。按照當時的規定,外資項目總投資額達到1億美金的才需要上報國務院批準,在此之下的省里部里批準就行了;而對內資項目的審批要求比較嚴,3到5億人民幣的項目都需要拿到國務院去批復。在這樣的規定下,同樣的一個項目,外資去做只需要省部級批復,而內資去做卻要國務院的批準!笆±锱鷱秃苋菀,而要國家批復可就難多了!”田居龍解釋說。
二是稅收的不公正。同樣一個項目,外資去做就會享受國家兩三年的免稅待遇。據全國工商聯紙業商會的調研報告透露,在我國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率之前,內資企業所得稅率為33%,而外資企業除享受減二(年)免三(年)的政策優惠外,所得稅率僅為15%。而稅率的統一也只不過是剛剛的事情。
三是融資渠道不公正。七年前國內融資渠道非常窄,上市很難,只有靠銀行貸款。而外資企業本來就資金實力雄厚,又可以在國外利用多種渠道融資,加上地方政府和國內銀行對外資另眼相看,堅持一味支持的主旋律,讓內資企業大感不公!坝行┩赓Y企業已經負債累累,都快破產了,銀行還要放款拯救。而內資企業即便業績再優秀,為了得到貸款也要跑斷腿,求遍人!碧锞育堈f。
專家們的意見則更多地集中在對造紙業的行業界定以及對待外資的態度上,提出,對造紙這樣的資源性行業,應該對外資設立個較高門檻,比如不允許獨資,不允許占大股等等。對這些意見,有關部門的回應是:不讓外資進入,這個行業靠你們自己撐得起來嗎?“那時正值即將加入WTO,整個國家的主旋律是開放國門!碧锞育堁a充說明。其實,同樣的主旋律一直主旋到今天,同樣的疑問也一直疑問到今天。
“一直到今天,還是有很多人認為中國的紙廠上不起漿廠,只有外國企業才有實力做。這個觀念根深蒂固。但是實際上呢?很多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用的都是中國銀行的錢!辈苷窭渍f。
“七年前造紙業的形勢我認為還是不錯的,以泰格為代表的一批國有企業通過改制迅猛發展,以山東一批民營企業為代表的新生力量迅速崛起,同時江浙一帶開始出現外資企業,三足鼎立的局面相對比較均衡!碧锞育堈f。
而于此之后,在主旋和疑問的交織中,外資迅速膨脹,國企開始走下坡路,均衡逐漸被打破了。在郭永新看來,均衡的打破是必然的。在他的第一個預言中,將“三國”天下定性為兩強一弱;而在他的第二個預言中,更是將未來的強勢地位判斷在外資身上。盡管他很不情愿,盡管他意在警醒天下!斑@里關鍵的問題是,外資的長驅直入是具有戰略性的,而國企的節節潰敗也是戰略性的,未來的成敗強弱同樣取決于各路英雄逐鹿江湖時戰略布局的優劣長短!
有這樣一個實例:前些年,廣東的一家國企獲批了一個項目,國家陸續投入了11個億。但是,由于缺乏可行性調研和科學規劃,規模過小的盲目投資造成建成后連續停產,5年不能開工。最后,臺灣一家企業以3個億的低廉價格買下,現在成為了他們的搖錢樹。像這樣的“雞肋”項目在國企中出現了很多。
在國際上,制漿項目起始至少要30萬噸級別,造紙項目至少要15萬噸級別,科學的計算可以說明,只有這樣的級別才能形成利潤。而30萬噸紙漿項目的投資大約在60個億左右!斑@樣大的投資在十幾年以前對很多國有企業來說都是不可能的!钡,國家在“八五”和“九五”時提倡上馬木漿項目,各地國企紛紛行動起來,靠近森林選擇建廠,受資金限制,設計規模多為3至5萬噸,“那時候有個8至9萬噸的漿廠就是老大了!币幠2粔,成本就大,所以建成后不敢開工,一開工就賠本,成本比進口還貴。1998年國家政策有變,對林業資源實施保護,對那些盲目上馬“雞肋”項目的國企來說,無疑更是雪上加霜。
反觀外資,利用國企的戰略失誤賺到了很多便宜,同時自己有目的地充分利用了中國現實國情,最大限度地使用資源,一步步辟疆拓土。郭永新說:“外資進入中國完全是有戰略有計劃,或者說是有陰謀的,他們能想到的幾乎都做到了,怎能不成功?”
據說,國企晨鳴紙業的老總在一次會議中抑制不住情緒,說道:“外資花中國的錢,用中國的地,占中國的市場,擠中國的企業,我們該醒醒了!北M管未點名,但業內人都知道他說的是誰。一些家底很薄、負債累累,在國際上聲名狼籍的所謂外資,利用嫻熟的“空手道”,在中國賺足了便宜。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此乃天下。但問題是,如果自己的地盤都被外資合了去,這樣的天下與我而言是陽光燦爛呢,還是陰云密布?顯然,對這個問題是有爭論的,而且爭論得還很激烈。
關于產業安全的爭論
在互聯網上,我們搜索到了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的一篇曾引起很大社會反響的著名文章,題目叫做《也談外資并購與中國經濟安全》。在采訪中,很多專家都提及了這篇文章,認為這是爭論中一派觀點的經典之作。
文章指出,中國目前是有史以來國家的經濟安全度最高的時期,因為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大大加強了。目前有少數行業確實存在某個外資企業市場份額集中度高的情況,但還沒有真正形成壟斷,即這個外資企業利用其市場份額集中的優勢限制競爭。從目前看,一個外資企業還難以在短期內形成對中國某個產業的壟斷。如果通過并購,外資企業形成行業壟斷,那么這是中國市場競爭秩序出現了問題,屬于市場經濟運行不健康,而不是國家經濟安全問題。
文章說,外資企業是中國企業的一部分,把“外資企業”等同于“外國企業”是不對的。外資企業作為最具有活力的企業群體,大大加強了中國企業在全球的競爭實力。如果中國企業群體不包括外資企業,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將大打折扣。中國給外資一定的優惠并不為過,這是參與國際引資競爭、吸納國際資源競爭的需要。全球化時代,一個企業的競爭力關鍵看你吸納整合資源的能力,一個國家的競爭力也是看你吸納整合國際資源的能力,比如能源、資金、技術、市場等。歷史上一個國家崛起的時候,往往都需要吸納國際資源。19世紀英國、德國的崛起,20世紀美國、日本的崛起都是如此。我們應當把被動挨打的弱者心態轉變為自信自強的強者心態,更加主動更加積極地吸納和整合全球資源為我們所用。
關于產業安全的問題,自2005年初被提出來之后,就一直在這樣那樣的爭論之中,至今聲音已經有些微弱。據了解,發改委剛剛發布的《造紙產業發展政策》的文稿其實早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經形成了,之所以至今才正式發布,就因為對其中的一句話有爭論。那句話的大概意思是,針對資源性的纖維原料,任何外企不能絕對或相對控股。最后出臺的文件中,這句話被刪掉了。
這件事似乎不成其為秘密,很多造紙企業人士都聽說了。還有人說,討論中曾有過這樣的觀點:造紙業都讓外資占了又能怎樣?國家就不安全了?內資企業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肯定是一邊倒的局面。
太陽紙業董事長李洪信說:“如果紙產品被外資壟斷,萬一他們聯合起來搞些動作,會對整個工業產品、文化產業等造成很大影響,還是很麻煩的。比如說包裝用紙,在中國每年近7000萬噸紙張消費中,有50%強的紙是用在各種產品包裝上面,這既是中國造紙迅速發展的基礎,也是造紙業和國民經濟聯系密切的一個重要體現,關系到國計民生,中國自己的造紙業非由自己做主不可!闭勂鸸佬碌念A言,他說:“如果預言實現,將會很可怕!”
華泰紙業的田居龍說:“造紙業不能讓外資控制,政府應該想到如何在總體上科學有效地利用國家資源!比A泰老總李建華更是直言不諱:“中國應該出臺相關政策限制外資的擴張。否則,我們的資源就都被弄到國外去了!”
曹振雷也認為目前的這種政策導向存在問題:“實際上國外很多國家已經意識到資源產業的保護事關國家經濟安全的問題。至少,給內資企業一個公平發展的國民待遇還是很應該的!薄斑@決不是在圖小利,也決不僅僅是企業或行業利益!”他鄭重地說。
實際上,國家在《商務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已經指出,“十一五”期間,我國利用外資戰略將逐步形成內外資企業政策一致、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進一步優化投資軟環境。這就意味著將逐步取消原來給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對內資企業來說,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似乎已經在眼前了。然而,事情遠沒有這樣簡單。
圈地競爭中的宿命邏輯
在采訪中,很多業內人都在談論前不久山東華泰紙業在安徽安慶一個項目上的競標成功,實際上就是拿到了一塊林地資源。這是內資企業第一次在相關項目上戰勝了外資企業。
實際上,外資從踏入中國的那天起,就迅速掀起在各地的跑馬圈地運動。
全國工商聯紙業商會的調研報告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在林地資源上,外資企業……把內資企業遠遠地甩在后面,……國內優質林地被外資占據,雖然內資企業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在短時間難以突破這個局面,更難以超越外資企業對現有林業的控制和所有!鶕度珖旨堃惑w化工程建設“十五”及2010年專項規劃》,計劃在2000—2010年間共建設7500萬畝造紙林基地,目前外資企業已經簽訂協議或者合同林地約2500萬畝,約占1/3,而且‘圈地’范圍和勢頭越來越猛!赓Y企業在中國造紙和林地領域的強勢地位,已經改變了中國造紙產業的格局,影響和限制了造紙產業的發展,民營和國有等內資企業陷入資源極度缺乏,嚴重依賴國外資源的境地。……我國林木資源匱乏,需要大量進口木漿等造紙原料。如果過多的外資造紙企業進入我國,通過收購林木資產等建立產業基地,將使得我國本來就不豐富的土地資源和森林資源嚴重向外流失!
在這樣的背景下,華泰在安慶項目上的勝利本應該讓所有內資企業感到振奮和高興。但是,樂觀的情緒似乎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明顯。我們把從各方面得到的支離破碎的信息進行整理,大概得到了此次競標的一些內幕故事:決定標權歸屬的委員會由國家發改委組織的專家團與當地政府共同組成,最后,來自當地的委員們無一例外把票投給了那家外資企業,只是因為來自北京的人多,才最終決定了總票數的傾斜。一位專家曾對地方的委員們說,我們進行過調查和評估,那家外企拿到項目后不會馬上動工,擱置10年也說不定。而如果給了內資企業,立刻就會運作起來。我們這是為了你們的利益考慮。而地方的人回答道:我們就想讓世界500強進來,賠錢也愿意,各位專家就成全我們吧。由此可以想見,為什么外資企業在中國的圈地可以如此迅速地獲得巨大成果,而內資企業卻鮮有成效。
談到內資企業與外資企業的差距的時候,幾乎所有的被采訪者都把原料方面的差異作為重中之重。造紙的生產過程并不復雜,在設備和技術基本通用的情況下,競爭的關鍵就在于原料。田居龍算了一筆細賬:“與外資企業相比,我們在人工成本、市場開發成本方面比他們低,能源使用成本方面雙方差不多。外資企業最大的成本優勢在于原材料,我們的制漿成本比他們高得多。這樣算下來,我們的總體成本還是比他們略低一點。如果解決了資源短缺的劣勢,中國內資企業的競爭優勢將會立刻爆發出來!薄八,”他說,“我認為下一步與外資企業的競爭將主要集中在降低原材料成本方面!
中國地大,但并不物博,森林資源非常稀缺,所以才幾次三番地掀起造林、育林、護林運動。郭永新向我們談起了一個專業數字:北歐地區到處是森林,建設一個30萬噸產能的漿廠,采伐半徑大約是30公里,連伐帶種,差不多夠用了。而我國由于森林資源缺乏,工廠周圍幾乎沒有原料林,即便在資源較為充足的東北地區,工廠和林區之間也至少要有1000公里的路程。在這種情況下,外資大量占領中國為數不多的林地資源,成為內資企業心頭的一個大“堵塊”。而一段時間里媒體頻繁曝光的外資圈地事件,也成為公眾關心的焦點。可惜的是,曝光更多地集中在環保護林方面,沒有人從資源、產業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很少有人就此關心過我們的民族造紙企業,關心過我們命運多舛的造紙行業。
資金實力強,行業認識上比較先進,動手早進入快,是內資在林地爭奪方面落后于外資的一個客觀原因。用華泰老總李洪信的話來說,早在中國造紙企業還在學走步的時候,國外大企業就已經在中國圈地造林了。
即便到現在,內資企業中真正有實力進行圈地造林的也沒有幾家!皩嵤虑笫堑刂v,中國的造紙企業不可能每家都擁有原料基地,這根本不現實!崩詈樾诺脑挼玫胶芏鄻I內人的贊同!暗,”他話鋒一轉,“過去企業在圈地造林方面有禁忌;即便沒有禁忌了,我們也沒有經濟實力;即便有經濟實力了,在各地方政府視招商引資為天下第一號政績的情況下,我們也很難競爭過外資!彼倪@番話同樣得到了很多內資企業人士的贊同。
難道這是中國內資企業的宿命嗎?李洪信則說:“這是我們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所交的一筆學費!边@筆學費有多貴?李洪信說:“再過十年,是外資企業在中國跑馬圈地的收獲期,也是他們的競爭優勢最明顯的時候。中國的內資企業必須做好十年奮斗的準備。度過這個十年,可能會縮小差距!
一個企業的發展有幾個十年?一個行業的發展有幾個十年?短短七年就已經讓出了半壁江山,再一個十年之后會是什么樣子?耳邊又響起了郭永新的預言。更何況,這筆學費我們似乎還在繼續交著,沒有停止。
曹振雷把這個問題歸結為各個層面上的短期行為!霸诤芏嗟胤蕉加蓄愃频恼,誰引進了世界500強,就給誰發獎。官員們在匯報成績時,首先要說的就是引進了多少外資,有多少跨國公司落戶!辈煌晟频目己藱C制導致簡單政績的追求,這個話題其實并不新鮮了。但是,在現實中卻仍然沉重。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內資大企業差不多都有合資項目,都與世界500強在當地建立了各種類型的合資企業,但企業老總們談起這些來似乎都不是非常興奮,評價其意義的字眼也多是“權宜之計”、“學習的試驗田”、“給未來發展作個準備”等等。并且,他們對外方的管理模式似乎并不認同,對自己的管理方法則情有獨鐘。最終的總結是:“合資不是萬能的!薄叭恳蕾嚭腺Y解決不了中國的問題。”“還是要把我們自己的品牌叫響!
那么,當初合資的推動力在哪兒呢?一位業內人士笑著說:“那都是方方面面因素共同促成的!毕嘈,在這“方方面面”中,一定也有對地方政府“講政治”的因素。這就是我們的國情,也是中國企業躲不掉繞不開的生存環境。他們必須適應。
更大的仗還在后面
在采訪中,幾乎所有的企業人士和專家學者都承認外資企業進入中國所產生的巨大推動作用!皼]有外資的進入,沒有他們所帶來的先進的技術、管理和觀念,我們的民族造紙業不會發展這樣快,不會有今天的輝煌!碧锞育埖脑捄苡写硇。
李樹儉特別提到了芬蘭的斯道拉恩索,這家企業在各個方面都非常規范、扎實,無論從生產還是育林都給中國企業樹立了一個樣板!胺姨m這個國家有規定,對造紙企業,銀行如果看不到它所擁有的森林,就不給貸款。”
剛從芬蘭回來的郭永新談到,芬蘭作為二戰的戰敗國,是唯一一個將所有的戰爭賠款都老老實實還上的國家。
“但是,從總體上來說,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真正帶來的資金實際上并不多。”李樹儉說。
一位業內人士在閑聊中說,外資其實也分很多種。一種是純外資,從國外帶著資金、技術和管理過來,在中國市場上競爭淘金,這種外資對中國經濟的促進作用還是很大的。
但也有一種假洋鬼子,在全世界其他地方都生存不下去,甚至負債累累。他們到中國來,用的是中國銀行的貸款,連環抵押,用中國的資源,侵吞中國的市場。不論從法制的健全還是市場的規范來講,中國并不一定是全世界最適宜投資的地方,更不是林木資源豐富的地方,他們在其他地方活不下去,在中國地面上卻能健康成長,而且發展得很快,一定是因為我們提供了適合于它們生長的養分,這種養分很可能正是不規范所釀成的。
一位內資企業人士說:我們承認,無論從資金實力、管理規范包括育林經驗方面,我們和世界500強相比都有著很大的差距,他們在很多方面順風順水,是基于自身實力,我們服氣。但問題是,目前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并不是都這樣優秀,有些企業很多方面還不如我們。他們帶了個外資的帽子,得到了政策的青睞和優惠,得到了資金的傾斜支持,反過來擠壓我們。前些年在內外資企業稅率還沒有統一的時候,很多內資企業通過各種渠道變成了港資、外資,通過這種轉變,一些原本生存有困難的企業搞活了。
“這是在鼓勵作弊!币晃黄髽I界人士說。他給外商投資的實際效用算了一筆賬:從表面上看,同樣投資建廠,外商投資大。但實際上,我們自己賠了兩筆錢。投資的錢都是我們的銀行貸款,這是第一筆;在承認了其巨額投資后,它的資產增大了,未來的折舊也就多了,這是第二筆錢。這兩筆錢其實都是政府出的,吃虧的是國家。而我們自己的企業勤儉持家,卻受到不公平待遇。
李樹儉透露,在外資圈占的林地中,有些并沒有真正造林。圈占的目的,就是圈占。
曹振雷說,從林業規劃上來講,我國還有1000萬噸漿的產能空間,應該科學有效地利用,特別要著重提高利用外資的效率,“不能占著茅坑不拉屎!彼麍猿终J為,林地資源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不可再生的,所以應該像石油、土地一樣有法律保護,不能隨便就賣給外國人幾十年。甚至,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造紙行業發展的目的不是為了出口,而是為了滿足和保障本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所以要正確看待出口量大增的現象。實際上,這也是中國造紙行業已經確立的定位。
在全世界很多國家,比如日本,也是嚴格控制紙產品出口的。因為,這畢竟是一個消耗資源并會對環境造成一定損害的行業!巴赓Y先用錢票子把中國的造紙機械行業整體盤下,打折了中國造紙業的一條腿;然后又跑馬圈地,占去了1/3的原料資源,等于踹彎了中國造紙業的另一條腿。這是否就是外資進入中國的陰謀?”郭永新展開了他的學者想象。幾天前他到芬蘭參加一個國際會議,恰逢該國第一大造紙企業旗下的一個工廠倒閉,工人失業風潮鬧得沸沸揚揚。但當他就要回國的時候,芬蘭第三大造紙企業找到了他,希望郭永新能就到中國投資建廠提供建議!氨M管國外的大企業大集團都到中國來了,但我們必須看到,國際產業轉移還僅僅是個開始。在全球經濟的重組和調整中,中國將是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目標。”他深有感觸地說。
據了解,美國國際紙業集團2001至2002年的銷售收入相當于中國造紙行業總和的約2.5倍,2003至2004年的比例約為1.5倍,2005至2006年的比例約為0.9倍!叭思业闹匕跽◤椷沒有扔出來,更大的仗還在后面!边@才是他真正認為可怕的地方。
太陽紙業的老總李洪信說:“世界上森林資源最豐富的是巴西和俄羅斯,如果他們的企業要是過來,那可真要了命了!
“什么是經濟全球化?說白了就是需要什么可以在全世界購買,只要有錢。像國際紙業這樣的大企業,資金實力之雄厚可以敵國,需要的時候在中國隨便買上十來個工廠不成問題。這種情況下,我們的造紙企業未來的話語權在哪里?他們還會有話語權嗎?還能有多大的話語權?”郭永新說。
在他的博客上,我們找到了一篇文章,標題叫做《中國紙業進入戰略制勝新時代》。文章的主要意思是說,中國紙業生產制勝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科學的發展戰略是企業贏得未來的關鍵,并深入分析了影響中國造紙企業命運的12項戰略選擇。有戰略,才會有未來。這是我們付出了巨額學費后從外資企業身上學到的,在今天也已經成為了中國企業界的共識。戰略管理正在成為熱門學科,而“中國企業無戰略”的呼吁式討論也在中國各大MBA和EMBA院校里激情地演繹著。然而,對中國民族造紙產業來說,如何進行科學的戰略布局已經成為了迫在眉睫的一道功課,必須完成,必須做好,必須及時,它決定了未來行業話語權的歸屬和得失。這是中國民族造紙業的華山一條路。(本文作者:郭曉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