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國紙張出口勢頭進一步趨于興旺,即使是美國、英國這樣紙業發達的國家也越來越多地采用“中國制造”來替代其原來本國的紙張產品。據山東、廣東傳來的消息,新聞紙這一被認為是階段性產能過剩的紙種正在把向國外出口當作消化產能的重要途徑;而銅版紙已是持續數年保持了出口的良好勢頭。這些現象表明:中國紙業走向世界處于正在進行時的狀態。
由于曾被潮水般涌入的“洋紙”沖擊過,曾幾何時,中國紙業有些聞洋色變。一年前,當我和《中華紙業》總編輯任永森先生提出“走向世界——中國紙業面向2010年的戰略選擇”之時,有人心存疑慮:防御尚有難度,中國紙業真的能夠走向世界嗎?
要回答“中國紙業能否走向世界”這個問題,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走向世界”。
走向世界,實際上有三重含義。第一重含義是指產品、技術、投資走出國門,輸送到世界各地。傳統意義上所說的某企業或某產品走向世界了,多是指這個企業的產品出口到國外去了。以走出國界的地理區劃作為標準,是走向世界的第一重含義,也是走向世界這個概念的最基本含義。
走向世界的第二重含義是指一國的產業能夠在全世界范圍內調用生產要素,主要包括技術、資金、資源和人才要素。由于全球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一國的產業要想得到較好發展,必須融入到全球化的產業鏈中,當一國的產業能夠面對全世界的生產要素來組織生產和經營,自然應該算是走向世界了。
走向世界的第三重含義是指在一國的產業能在世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國際地位,能夠影響甚至主導世界產業的發展進程。這是最本質的走向世界,也是走向世界的最高境界。如果一國的產業只是作為附屬于其他國家產業的一個廉價生產中心,那么即使生產出的產品出口再多,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走向世界。
那么中國紙業距離走向世界的道路還有多遠?
從走向世界的第一重含義來看,中國目前雖然進口紙張數量較大,但出口的數量已不斷增大,且出口趨勢越來越顯著。紙及紙板出口方面,中國已從2000年的出口72萬噸發展到2005年的194萬噸,5年間的出口交貨量年均遞增21.9%。
除了產品出口,中國的造紙技術及裝備也開始走出國門。最近越南、緬甸都有由中國企業提供的造紙生產線,這些項目已成功投產;此外還有企業準備到俄羅斯投資建立紙漿廠。這些事例表明,中國紙業已經開始走向世界。
從走向世界的第二重含義——利用世界范圍內的資源來發展本國產業的含義來看,中國紙業走向世界的色彩就更加濃厚了:中國每年從國外進口大量的紙漿、廢紙原料;每年從國外進口數條世界上最先進水平的制漿造紙生產線;每年吸收大量的國外投資,甚至從國外引進企業的高級管理人才。
從走向世界的第三重含義——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紙業走向世界也是名副其實。中國目前紙張的產量和消費量都是世界排行第二,中國紙業發展速度是世界紙業平均速度的四到五倍,全世界每新上三臺紙機就有一臺安裝在中國,多家世界紙業巨頭到中國投資建廠,并把中國作為其公司今后發展的重點區域。此外,由于中國大量進口造紙原材料,中國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世界造紙原料價格的走勢。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紙業舞臺上舉足輕重的國家,從這一點來說,中國紙業也是具備了走向世界的基本條件。
在看到中國紙業已經走向世界的同時,業界人士也為當前國家產業政策方面的一些變化而憂心:由于國家取消紙張的出口退稅,使得造紙企業的外向型經濟之路蒙上陰影。廣東省造紙協會張穗玲副理事長呼吁:對于那些用進口紙漿原料(即不使用國內纖維資源)進行生產加工成品紙再出口的企業,國家應該給予出口退稅的支持。
盡管國家有國家的想法,但是對造紙行業來說,走向世界不僅是面向未來的發展戰略,也是緩解行業當前階段性產能過剩的重要舉措。因此,國家有關管理部門應該認真聽取行業意見,有條件地恢復對造紙行業的出口退稅政策,從而促使紙業持續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