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業觀察
【全部專欄作者】    
 
下個十年,新聞產業將解體,淪為社會活動?
        作者:觀點評論       發表時間:2014-04-02   
【文章摘要】我們甚至可以預測,將來的寫作形態和敘述形態會這樣改變:從客觀轉向主觀,從理性轉向感性,從故事敘述轉向游戲敘述,從全面呈現轉向碎片吸引。新聞會變成更加情感化,新聞會從一個新聞業變成一種新聞活動,一種公眾積極參與的社會活動。

  站在2014,預測2024,實在是件難事。不過,把握當下、預測未來,有益于觀察中國新聞業的生態和新聞生產的變革。因此,不妨來和中山大學教授張志安(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胡思亂想”一番。

  受眾”或者“觀眾”已經是過時的詞

  其實,使用“受眾”或者“觀眾”已經是過時的詞,因為隱含著被動接受的意味,而實際上,每一個“受眾”都可以隨時轉變成“記者”,進行網絡爆料或發布信息。

  因此,我們需要重新以“受眾—用戶—公民”的三重角色來理解跟媒體打交道的人:他們多數時候的確在接受媒體傳播的信息,但媒體必須更加尊重其需求和體驗,而他們又在逐步建立起公共參與的理性,隨時可能通過技術賦權而進行公開傳播。那么,未來的受眾是怎樣的?

  首先,從信息獲取方式上看,他們會習慣于“實時、個性、定制”。他們通過便攜式終端甚至可穿戴設備隨時隨地獲取個性化的內容,這些內容既由他們自己定制,也可能經由數據挖掘智能化地推送。他們會在“信息過載”的環境中尋求個人注意力的最佳分配方案,因此,哪家媒體能更精準地實現內容傳輸與受眾注意力的匹配,誰就更可能依托高質量的內容創造價值。

  其次,從接受信息的規律看,他們對信息的接收是有偏向的。我們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從生活方式和生活情境來看,受眾對信息的接收是有偏向的:早晨,人們更愿意接受硬新聞以及跟自己出行和生活有關的服務資訊;中午,人們比較愿意去接受行業新聞或跟工作有關的資訊;晚上,人們更重視休閑娛樂,于是軟性信息和節目更加受青睞。因此,“早晨——硬新聞/服務,中午——行業新聞/知識,晚上——軟新聞/服務”或許會成為未來受眾接收信息偏好的周期性特征。

  再次,從受眾角色的變化看,他們既是“個性化消費者”,也是“互動化生產者”。受眾會主動地生產大量的生活信息,這種生活信息不同于大眾傳媒所傳播的公共事務報道,可能比較碎片化、個性化和隨意化,但越來越多受眾會不再通過專業媒體去獲取“新聞”,而是通過自己在線社交圈親朋好友分享的“類新聞”去了解周圍環境的變化。此外,受眾也會在目擊重大事件后發布一些信息,至于他們會否聯合起來、搞個小網站專門做“草根新聞”,這得取決于采訪權的突破和報道環境的改善。

  最后,從行動主體的角度看,受眾在常態中越來越接近“消極受眾”,而只在非常態時接近“積極受眾”。在日常生活中,受眾的信息接觸和使用是比較消極的,他們越來越容易被技術控制。過去,他們會有意識地根據自身需求去了解重大的公共信息,去尋找合適的媒體、合適的版面,而將來,他們會更習慣接受軟性的生活資訊。如果他們越來越習慣或沉溺于移動化、碎片化的信息閱讀,那么,他們“深思”的能力可能會弱化,“快思”或“淺思”的意識可能會強化。

  未來的受眾會演變成什么樣?有一些概括不免令人擔憂:1、淺度閱讀:較少去深度理解;2、眼動模式:越來越被眼球驅動,而不是被大腦驅動;3、信息過濾:越來越善于過濾可能是重要的但卻非自己感興趣的信息;4、短時記憶:越來越難以記錄和了解新聞文本結構背后的意義和深層次的信息;5、任務切換:因為多種媒介同時使用,越來越善于在不同媒介平臺和信息類型中轉來轉去。

  轉型中的都市報,未來可能有四種形態

  主要說說都市報。對市民來說,比較在意的是都市報未來的轉型,畢竟這跟他們的日常生活相關。當年,美國芝加哥學派所倡導的“傳播服務社區”理念,在都市報的社會功能上體現得相對明顯。

  從形態來講,都市報未來可能有四種形態:

  1、移動化閱讀終端。即在Pad或手機等移動終端上閱讀,風格跟現在的報紙差不多,只是換了種存在介質;

  2、小型化的新聞網站。美國有一些報紙倒閉以后轉型成的小型網站,主要作為公益平臺服務社區的建設,可以獲得很多來自基金會和大企業家的贊助。但在中國,這種大企業家投資資助公共新聞網站的意識還遠遠沒有形成;

  3、視覺化的知識產品。即對某些讀者來說,紙質形態的報紙依然是他們生活習慣的一部分,因此,一些追求深度寫作、評論和報道的報紙,可能會更加注重視覺體驗和創意設計;

  4、便攜式免費報紙。如果能壟斷地鐵等發行渠道,那么在路上的時候隨意翻翻報紙,會是打發時光的好辦法。歸根結底,我們關注的不是報紙以哪種形態繼續存活,而是本地媒體是否可以繼續幫助我們了解公共事務、推動社會治理。

  再說說組織形態。越來越多的政府、企業甚至個人開始擁有“機構媒體”和“自媒體”,因此,現在的大規模、勞動密集型、組織化的媒介形態會發生根本改變,很多時政記者會失業,因為政府機構基本上擁有自己的媒體——政務微博,報社將來可以安排編輯自主編寫和發布新聞,不再需要記者去重復采訪或參加發布會。

  未來,我們的媒介組織會從封閉走向透明,從專業化生產走向社會化生產,從中型組織逐步變成小型組織或者小型組織的“聯合體”。

  未來,新聞會從一個新聞業變成一種新聞活動

  關于10年后的新聞生產及其影響因素,值得一提的或許有四個方面:

  1、技術與受眾是影響媒體行業的新興力量。對于媒體來說,有兩種新的力量不能忽略。首先就是技術的力量,過去講人類歷史上的傳播革命,比如文字的發明、電報的發明或者印刷術的發明,更多地只是講了知識生產的大規模復制和在全球的流通便利。但回過頭來講,互聯網在過去20年,很重要的就是使得技術對媒體的影響突顯了,公眾的網絡輿論或者說受眾的力量也突顯了。

  我們回顧中國過去十幾年新聞業的影響因素,第一個結論就是技術和公眾在權力、商業和專業之外成為非常重要的影響中國新聞業的兩種力量,而且這兩種力量未來的影響作用會更加凸顯。

  2、互聯網發展帶來媒體行業專業倫理的缺失。我們的傳統媒體基于生存和轉型的困難,現在不斷要加速轉型。過去這一年,不少報社的轉型采取最主要的一招就是“事業部制”,這種轉型策略背后的邏輯是把采編部門和經營部門徹底打通,實際上整個編輯部門開始為廣告和客戶服務——原來強調的專業的倫理正在消失,商業化使得整個新聞業服務更以市場為取向,尤其商業網站的一些頻道內容,其煽情性、標題黨現象是非常明顯的。

  3、未來的新聞生產模式由壟斷生產變成社會協同。未來的新聞生產會從產品轉向一個過程,會從少數機構壟斷進行生產變成社會協同的過程,會從采訪報道變成發表一種公共對話。我們甚至可以預測,將來的寫作形態和敘述形態會這樣改變:從客觀轉向主觀,從理性轉向感性,從故事敘述轉向游戲敘述,從全面呈現轉向碎片吸引。新聞會變成更加情感化,新聞會從一個新聞業變成一種新聞活動,一種公眾積極參與的社會活動。

  4、非理性的網絡輿論更加容易影響新聞判斷。可能未來我們的受眾在互聯網上更多地在點贊和點罵;ヂ摼W形成了一個所謂的網絡輿論,卻沒有形成一個理性的公共空間。也就是說,中國到目前為止,都沒有真正形成理性的網絡輿論,也沒有理性的網絡對話空間。我們的網絡輿論基本上是事件主導型的,而不是話題主導型的。

  總結一下,我對2024年新聞業的擔心主要來自這些隱憂和追問:網絡時代的新聞業,視覺至上會否取代事實至上?介質驅動會否取代現實驅動?數據監測會否取代專業評估?公眾想要(wanted)會否取代公眾需要(needed)?群體極化會否取代公共對話?

  誰都不知道準確的答案,但如果誰都在為這些憂慮,情況則不會變得太壞。(本文首發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傳媒評論》2014年第3期)。

    本文為《紙業網·紙業觀察》專欄文章,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全部或部分轉用,其他媒體不得改寫。經同意引用時,應保證引用內容與原文章內容語意一致。
  作者介紹
《觀點評論》中國紙網推出一檔紙業評論欄目。該欄目將實時追蹤行業熱點,深刻剖析熱點背后的原因,發現問題,并致力于尋求這些問題的解決之道,推動行業長期、健康發展。
 ♦ 傳統紙媒的廣告客戶正過渡到互聯網陣營
 ♦ 啟東王子排海項目永久叫停給造紙業的警示
 ♦ 小發行大傳播——互聯網反哺傳統紙媒
 ♦ 紙媒的憂與優
 ♦ 被遺忘的群體:紙媒廣告業務員
 ♦ 張茵:為何紙業旺季不旺?為何玖龍紙價要小漲?
 ♦ 央企中冶紙業欠債不還的底氣何在?
 ♦ 錢毅:未來我國將保持較大紙漿進口量
 ♦ 誰在給造紙業抹黑?
 ♦ 戴紅旗:造紙用水可以無限循環
Copyright @ 2000-2009.Pap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紙業網加入收藏夾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