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業觀察
【全部專欄作者】    
 
央企中冶紙業欠債不還的底氣何在?
        作者:觀點評論       發表時間:2014-01-21   
【文章摘要】欠債還錢,本是天經地義,但這事兒一牽扯到央企,就變得有些復雜。銀行看似市場化的放貸一旦遇到非市場化的債務問題,該采取哪種方式解決?

  銀行看似市場化的放貸一旦遇到非市場化的債務問題,該采取哪種方式解決?

  事件:

  討債近一年無果后,在北京市銀行業協會(下稱“北京銀協”)的指導下,農行北京分行、交行北京分行、北京銀行、北京農商行等9家銀行決定拿起手中所剩不多的武器,向中冶紙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冶紙業”)和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開火。

  2013年12月13日,北京銀協向會員單位及有關部門印發了《關于對中冶紙業集團有限公司及關聯企業采取維權措施的通知》,對中冶紙業及關聯公司采取:內部通報、停止辦理融資業務,停止開立新的銀行賬戶,對已開立的銀行賬戶停止辦理對外支付,但不包括支付工資、養老保險、公積金、醫療保險、稅收、還貸款本息;向中國銀行業協會和其他省市銀行業協會通報進行聯合維權的措施。上述措施從2013年12月20日開始執行!皢有袠I的維權措施,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需要協會按程序進行嚴格的審議才能對外實施!北本┿y協秘書處副秘書長王鋼表示。

  點評:

  欠債還錢,本是天經地義,但這事兒一牽扯到央企,就變得有些復雜。

  要想理清這是非曲直,先要從債務來源說起。據媒體報道,2013年3月初,中冶紙業帶著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冶科工”)為它準備的48億元“嫁妝”以央企內部整合的方式,整體被劃轉至誠通集團旗下,當時中冶紙業本部及下屬公司背負130.36億元的債務,但讓所有債權銀行都奇怪的是,在中冶科工與誠通集團簽署的《無償劃轉協議》當中,對中冶紙業的信用貸款等債務如何解決只字未提。而在隨后的事件進展中,銀行方面對于48億元用作何處亦不知曉。重組后,中冶紙業后續經營發展方案遲遲未公布,導致相關單位和管理人員沒有及時推出改善中冶紙業經營管理狀況的舉措。中冶紙業旗下子公司上海貿易公司資金鏈斷裂,美利漿紙、銀河紙業、崍山紙業三家核心制造型企業停產,導致供應商討債,員工維權請愿。

  看到此,其實事實已經很清楚:一家虧損的央企,劃轉到一家國資委指定的“服務中央企業布局結構調整和戰略重組的重要資產經營平臺”——誠通集團旗下,但是相應的債務,誠通集團卻不愿承擔——至少從目前已經公布的情況看是“不愿承擔”。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這其中一個關鍵點在于:央企之間的資產劃撥是一種非市場的方式,是由國資委主導的行政行為。也因此,誠通集團才可以“理直氣壯”地以種種理由逃廢債務。這也給銀行提了一個醒:在信貸市場上,資金有流向國企等大企業的趨勢,這是商業銀行經營中“信貸分配”的正,F象。對銀行來說,央企等大企業抵押品充足,經營模式較為透明,放貸給央企不僅安全性較高,并且信貸的操作成本也較低。此舉具有其合理性。但最大的一個風險在于,銀行看似市場化的放貸一旦遇到非市場化的債務問題,該采取哪種方式解決?此案例的另一個意義在于,如何“一攬子”解決債權銀行與誠通集團之間債務危機的有效措施和方案,積極化解債務糾紛,重塑“互利共贏”銀企關系,這將為當前和今后國有企業改制重組提供一個可資借鑒的經驗。

    本文為《紙業網·紙業觀察》專欄文章,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全部或部分轉用,其他媒體不得改寫。經同意引用時,應保證引用內容與原文章內容語意一致。
  作者介紹
《觀點評論》中國紙網推出一檔紙業評論欄目。該欄目將實時追蹤行業熱點,深刻剖析熱點背后的原因,發現問題,并致力于尋求這些問題的解決之道,推動行業長期、健康發展。
 ♦ 小發行大傳播——互聯網反哺傳統紙媒
 ♦ 誰在給造紙業抹黑?
 ♦ 啟東王子排海項目永久叫停給造紙業的警示
 ♦ 下個十年,新聞產業將解體,淪為社會活動?
 ♦ 傳統紙媒的廣告客戶正過渡到互聯網陣營
 ♦ 張茵:為何紙業旺季不旺?為何玖龍紙價要小漲?
 ♦ 被遺忘的群體:紙媒廣告業務員
 ♦ 錢毅:未來我國將保持較大紙漿進口量
 ♦ 紙媒的憂與優
 ♦ 翟京麗出席僑聯“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
Copyright @ 2000-2009.Pap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紙業網加入收藏夾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