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出現一種新的傳播形式,紙媒似乎總會“死”一回,從無線電波的商用,再到移動互聯的普及,無一例外。
當下的移動互聯,由于高便攜性、高普及率、高傳播速度,似乎比以往任何一次,對紙媒的威脅都要大,市場將紙媒的任何風吹草動都看作是移動互聯網的威脅,“傳統報業已經退到了懸崖邊了”。
移動互聯網真的能殺死紙媒嗎?換個角度問,紙媒在最近100多年的發展中,為什么沒有被包括電臺、電視、互聯網等一干“新媒體”趕盡殺絕?
誠然,電臺、電視、PC端、移動互聯端傳播新聞的速度,一個比一個迅捷,但是我們不應該忽視新聞的一種特質:“對真相的報道從來不會晚”。事實上,這些“新媒體”的出現,不僅沒有成為紙媒的對立面,而是成為了最佳拍檔,將紙媒的內容通過更多的形式傳遞給更廣的受眾,因為紙媒對新聞真相的勇氣、毅力和能力從來沒有丟失。
又一個新媒體駕臨了,紙媒不需要、也不應該將其看成對立面,爭你死我亡,而是要擁抱對方。紙媒可以重新修訂經營方式,對封底、插頁廣告、紙張、印刷、郵局訂閱等環節做調整,但是一定要抱定追求新聞真相的信念。
至于紙媒如何融合新媒體,記者就此問題專訪兩位業界人士。李智平,在紙媒摸爬滾打過,在互聯網公司奮斗12載,他認為,“紙媒轉型首先要轉思維,面對新媒體的沖擊,紙媒人要有服務意識,這樣才能生產出專業化服務!崩顟延,一個投資人,近期做了一個逆潮流之舉,成為一家傳統媒體的控股人,因為在他看來,“紙媒可以通過高質量的內容維護并加強品牌影響力!
李智平:紙媒要有服務思維
李智平,歷任《青年報》總編輯、東方網董事長兼總裁,現任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總編輯。談及新媒體,李智平稱自己是堅定的“新媒體派”。
1995年,李智平初識互聯網,2000年,與互聯網“結緣”,參與創辦東方網,到2012年離開,李智平和互聯網打了10多年交道,如今,他依然對互聯網情有獨鐘,試圖借助移動互聯網打造數字出版的新平臺。
3月10日上午,在上海仙霞路東方出版中心的辦公室內,李智平接受了記者1個多小時的專訪。對于紙媒的轉型,他認為,在當前全媒體趨勢下,傳統紙媒想要真正實現突圍,必須轉換思路,走優勢互補全媒體發展的道路,提供專業化服務。
新媒體很不新
1995年赴美參觀訪問,當時的美國,信息化建設如火如荼,AOL等公司開始快速成長,美國學者對于未來的傳播形態已經有了很清晰的描述
雖然已經離開報業10多年,但李智平對上海報業的整合頗為關注。在李智平看來,新成立的上海報業集團對新媒體業務很重視,體現的是一種雄心,展現了一種格局。李智平分析,“從業態上看,上海報業以及廣電系統的整合,方向沒有問題,契合未來媒體發展的要求。從市場關系看,上海報業,不能僅局限于本地的競爭,還要有參與全國競爭的格局!
“新媒體”這個概念,對李智平來說,并不新。1995年,李智平赴美國參觀訪問,參觀了AOL(美國在線),與紐約大學等幾所大學新媒體方面的學者進行了交流,產生了很大沖擊!爱敃r的美國,信息化建設如火如荼,AOL等公司開始快速成長”,“美國學者對于未來的傳播形態已經有了很清晰的描述”。
此時,國內報業正值黃金發展期,李智平作為《青年報》總編輯,與《青年報》一同經歷了報業的快速成長。據其介紹,“當時的《青年報》,由周刊改成日報,增辦了雜志,還蓋了辦公大樓!钡窃诘谝淮谓佑|到互聯網后,李智平意識到這才是未來,“印象最深的是互聯網的實時瀏覽,當時報業有個概念是叫‘多次閱讀’,互聯網恰好解決了覆蓋率與受眾數量的問題。”
回國之后,他促成青年報社、文匯報社等6家單位投資成立“上海六佳國際信息網絡有限公司”,試水新興的網絡信息技術領域,先是建立起公司網站,后來還做過小型服務器托管,但最終因為經營不佳而結束營業。談及此事,李智平不無遺憾,“當時報社對于新領域的投資還是很謹慎,報社不進行直接出資, 只提供品牌、資源!
事實上,《青年報》是在全國紙媒中較早開通網站的,主打青年門戶。李智平表示,“當時覺得報紙要想服務好青年,本身也要體現出‘新’的特征,互聯網本身就代表著新型的傳播!辈贿^,他也對記者坦言:“當時還是以報業為主,互聯網只是嘗試。”
正是有了這些經歷,讓李智平對新媒體傳播的形態有了清晰了解,“現代傳播的核心應該是服務,是以受眾為主。從人性角度來說,新媒體確實更符合以人為本的思想,傳統紙媒向新媒體轉型是必然的趨勢!
如今,紙媒行業發展陷入困局。在李智平看來,這有一定的必然性!皥蠹堧s志內容都可以在手機、平板電腦上閱讀!睂τ诩埫睫D型做新媒體,李智平認為最大的轉變在于思維的轉變:“原來做傳播總是想把好東西給受眾看,但互聯網實際上是一種服務方式,它最原始的動力與價值在于便捷。目前,出版人缺少這樣的服務思維!
互聯網缺內容
目前,中國互聯網大體上由資本主導,鮮少有單純依靠內容的成功,大體上是技術和資本,再加上外國成功模式的“中國化”
李智平對互聯網沒有淺嘗輒止。
2000年,上海市多家媒體共同投資6億元聯合籌辦東方網,李智平成為東方網“掌門人”,先后擔任東方網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董事長、總裁,2012年離任。12年間,東方網快速成長,現已經成為全國領先的地方門戶網站。
在東方網,李智平提出了“天羅地網”的概念。所謂天羅地網,就是不僅僅滿足于線上的一張虛擬網,在現實生活中也應該建立起各種網絡。東方網在此概念下先是做成“東方網點”網吧連鎖,將連鎖網吧的數量發展到350家。后來又依托城市社區設立公益網吧“社區信息院”。對此做法,李智平解釋,“總共350家連鎖加盟的網吧,不但盈利模式比較好,同時每天擁有大量進出的人流量,使得更多人通過‘東方網點’這塊牌子認識東方網”。此外,東方網還曾參股東方書報亭,在嘉定建立文化信息產業園。在李智平看來,這些都擴大了網站的影響。如今,雖然李智平已經離開東方網,但東方網仍將“打造新傳媒天羅地網”作為發展的主要目標。
回顧在東方網的12年,李智平最遺憾的是,未能帶領東方網實現上市!皷|方網一開始就考慮上市,一開始就是股份有限公司。只是后來因為客觀原因,擱置了8年。2008年前后可以探索上市了。這之后我們就一直積極爭取上市,最后還是人民網先行一步,本來東方網也是很有機會的!
盡管上市未成,但東方網對資本的運作頗顯成熟。東方網網頁資料顯示,目前東方網旗下控股和參股公司達到了16家,包括東方網點、東方數字社區、東方怡動、東方網誠、東方誠心,《城市導報》等。東方網并正致力于打造“上海媒體資訊航母”與“海派資訊門戶”。
“在中國,互聯網是非常適合資本化的一個領域,它需要在最短的時間里,集聚起最優質的資源!崩钪瞧綄τ浾弑硎,目前,中國互聯網大體上由資本主導,所謂“勝者為王”、“贏家通吃”以及“快魚吃慢魚”?傮w來看,鮮少有單純依靠內容的成功,大體上是技術和資本,再加上外國成功模式的“中國化”!耙恍┤缛罩刑斓幕ヂ摼W巨頭,實際上在美國都可以看到雛形,還沒有純中國原生的模式。我相信未來會有中國的模式反向到國外,但這中間需要經過無數探索!
對于新成立的上海報業集團大手筆投資新媒體項目,李智平認為資本本身就是用來投資的,投資行為本身并無對錯,但找到項目后具體如何實施,如何結合本地以及中國的實際,仍然是個很大的挑戰。上海報業集團的這些新動作成效如何,尚需要進一步觀察。
決戰專業服務
不論是報紙雜志還是圖書出版,只有提供專業化的服務才能最終取勝,未來圖書行業理想的一種形態是將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融合,按需出版,復合出版
如今,李智平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圖書數字出版上。
身為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總編輯,李智平認為,不同于處在嚴冬期的報紙雜志,傳統圖書出版業從發行量上看目前仍然處于增長期,“但在圖書行業內部,來自互聯網的挑戰無所不在。一是銷售環節,電商平臺集聚了大量圖書資源,憑借低價策略顛覆了傳統圖書的銷售模式,使得實體書店出現很大的危機。另外,在閱讀方式上,各類閱讀類APP興起,圍繞電子書的‘內容消費’模式逐漸成熟,在線購買、終端閱讀已經成為很多移動互聯網用戶的習慣”。
但李智平認為,即便新媒體大行其道,傳統的圖書出版仍然有其獨立價值,“書以內容為主,因此具有一種穩定感,讀書本身是一種文化!背醯綎|方出版中心時,他已經將數字出版作為自己的一個主要方向,“未來圖書行業理想的一種形態是將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融合,按需出版,復合出版”。目前,正帶領數字出版團隊,一方面做一些基礎性的電子書數據庫建設,另一方面也在積極探索試點數字出版新項目。
李智平將影像與移動互聯網視為重點,成立了“數字影像出版傳播中心”,并在這一中心之下推出了“影像中國”項目。李智平介紹說,全國各省、各地、風景區每年出版了大量的畫冊,但這些畫冊缺少有效的整合,難以產生良好收益。他認為,讀圖時代影像的價值應該得到彰顯。所謂“影像中國”項目,正是希望基于“地理位置”與“主題”兩大維度,對國內各地的畫冊資源進行整合,做到“復合出版”,最終通過線上與線下兩種方式進行呈現。而一旦用戶對線上的影像出版物產生需求,就可以很方便地利用這一平臺購買、下載、閱讀。
“我們現在正在同步開發自助出版系統。今年還準備和旅行社以及景區合作,目標是今年內使得‘影像中國’項目的‘站點’數量達到2000個!崩钪瞧秸J為,對出版業來說,真正發揮內容為王優勢仍需要信息化技術環境的支撐,數字技術使得規;某霭娉蔀榭赡,這在以往的生產條件下很難做到。
他介紹,目前東方出版中心正在建設國家級的“東方虹橋創意出版產業園”,并啟動了“東方虹數字公社”項目。與其他諸多產業園只是單純招租不同,“東方虹數字公社”項目有著明確的定位—數字影像復合出版,希望能夠引進合作企業,達到優勢的整合互補。
在李智平看來,不論是報紙雜志還是圖書出版,只有提供專業化的服務才能最終取勝。目前,他的長遠目標是能夠整合資源,成為數字出版解決方案服務的提供商,而非簡單的出版商。
李懷宇:紙媒內容有優勢
互聯網精神中一個核心要素是以用戶為中心,但傳統媒體只關注受眾,沒有用戶的概念。只有以用戶為中心的創新服務模式,才能真正獲得用戶的認可
移動互聯網咄咄逼人,紙媒業寒風凜冽,但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下稱“華人文化基金”)卻逆流而動,投資了財經傳媒。
2013年12月29日,財新傳媒總編輯胡舒立和CMC董事長黎瑞剛共同發布,華人文化基金與浙報傳媒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浙報控股)日前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華人文化基金取代浙報傳媒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控股股東。
在紙媒所謂正在“江河日下”的社會輿論下,為何華人文化基金還要介入紙媒?
“任何一種媒體都有生命周期,紙媒平臺的衰落確實是一個無法逆轉的趨勢!比A人文化基金首席投資官李懷宇近日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紙媒在內容以及社會影響力上的優勢仍然存在,即使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大行其道的今天,紙媒仍有很大機會。
資料顯示,2009年,浙報控股出資4000萬元,持有財新傳媒40%股權。對于此次收購細節,李懷宇并不愿透露更多投資細節,不過,在他看來,紙媒可以通過高質量的內容維護并加強品牌影響力,進而通過多種平臺和渠道創建新的商業模式,而不再僅僅依靠廣告。
李懷宇,43歲,有著豐富的傳媒行業經歷,曾任SMG旗下百視通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BesTV)首席執行官,上海東方寬頻傳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也在上海有線網絡公司做過寬帶項目負責人。
談及新媒體,李懷宇與李智平的觀點頗為相似,兩人都提出服務的概念。李懷宇以在百視通做互動電視的經歷舉例說,百視通在國內大范圍推廣了交互電視,用戶點播這種創新的模式最終獲得了用戶的認可!盎ヂ摼W精神中一個核心要素是以用戶為中心,但傳統媒體只關注受眾,沒有用戶的概念!崩顟延钫J為,只有以用戶為中心的創新服務模式,才能真正獲得用戶的認可。
目前,身為華人文化基金首席投資官的李懷宇,管理著數十億元規模的投資基金。作為國內首家獲批的媒體及泛文化產業的大型投資基金,華人文化基金目前在影視節目制作領域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投資成果。近年頗受歡迎的《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出彩中國人》等電視節目均由該基金旗下公司制作。
電視行業之外,電影行業也是李懷宇非?春玫囊粋領域,他預計未來這一產業的規模將會超過千億。目前,華人文化基金在動畫制作領域與美國夢工廠合作成立了“東方夢工廠”,希望在快速發展的國內動畫電影市場分一杯羹。李懷宇也透露,“東方夢工廠”目前已經全面啟動運營,中國本土的制作團隊正與美國夢工廠一起制作《功夫熊貓3》,目前還啟動了電影衍生產品、游戲、演出秀等業務。未來“東方夢工廠”每年可以制作2到3部本土創意的動畫大片,并形成全球影響。
李懷宇對記者表示,盡管目前影視制作領域仍是華人文化基金的投資重點,但其投資組合也開始朝廣告、互聯網、演藝等多個行業發展。“從投資角度看,華人文化基金首先會關注產業發展趨勢與市場規模,把重點投資放在1000億元規模以上的行業!崩顟延罡嬖V記者,“華人文化基金正圍繞大文化產業,不斷擁抱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等創新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