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業觀察
【全部專欄作者】    
 
印尼華商傳奇:黃奕聰和他的兒女們
        作者:人物故事       發表時間:2010-11-10   
【文章摘要】“有海水處即有華人”,可以說,華商幾乎遍布地球每個角落。2007年9月在日本大阪舉行的第九屆世界華商大會宣布,全世界華商總資產超過6萬億美元!一代代華僑華人篳路襤褸、艱苦卓絕的努力,為世界創造了驚人的財富。僅以印尼為例,在印尼的華僑人數只占當地人口的3%,但他們對當地經濟做出的貢獻卻超過了50%。

 “有海水處即有華人”,可以說,華商幾乎遍布地球每個角落。2007年9月在日本大阪舉行的第九屆世界華商大會宣布,全世界華商總資產超過6萬億美元!一代代華僑華人篳路襤褸、艱苦卓絕的努力,為世界創造了驚人的財富。僅以印尼為例,在印尼的華僑人數只占當地人口的3%,但他們對當地經濟做出的貢獻卻超過了50%。他們在歷史的動蕩與塵埃中,始終淡定自若地耕耘著腳下的土地,開創著頭頂的一片天,譜寫了波瀾壯闊的奮斗篇章!

  黃奕聰和他的兒女們

  黃奕聰與妻子賴淑華育有六男二女,黃奕聰十分重視對其子女的教育。

  60年代中期以前,其子女大都先后在烏絨班當或雅加達等地的華僑中小學受過一定程度的華文教育。60年代中期以后,其子女有的在當地印尼大、中學校學習,有的后來分別被送到新加坡、日本、美國、中國及加拿大等國的高等學府深造。他們畢業返回印尼后,黃奕聰悉心培養他們熟悉商務及企業經營。

  他沒有在一開始就把子女們安置在金光集團總部或各主要公司企業中擔任領導要職,而是先把他們派到各地金光集團屬下的企業,從基層工作干起。黃奕聰說:“我用實際業務工作示范來教育他們。”“我不用指手劃腳、命令他們干這干那喋喋不休的辦法,而是用努力實干的榜樣來教育他們,帶他們參加一些談判或業務會議,到銀行進行貸款等業務聯系或談判等等!彼牟畈欢嗨凶优枷群蟊慌傻饺f雅老、烏絨班當、東西爪哇的食用油廠、造紙廠、棕櫚種植園等企業工作,從底層業務做起,最多也只是讓他們擔任監工或工頭,黃奕聰說:“我的孩子們經歷這種見習及工作過程,平均要8年到10年!弊优畟兘涍^在基層企業的這種鍛煉,逐步熟悉了商業經營管理的種種門道之后,才被調回雅加達金光集團總部,按各人的特長,分別委以各企業的經理、董事、正副總經理以至副董事長等職。

  長子黃志源,1944年出生,印尼姓名德固·甘達·維渣雅(Teguh Ganda Widjaya),其妻是林明華。黃志源在當地中學畢業后,即開始協助父親經營管理一些公司及工廠的業務。他最初在比摩利油廠工作,曾任經理。70年代,兩家紙廠創辦后,他轉而參加紙廠的創建與經營,先后任經理、副總經理。80年代后,他接替病逝的賴文輝主管經營金光集團的造紙工業,擔任董事總經理、副董事長,此外,還兼任“印尼國際銀行”副董事長等職。黃奕聰認為,黃志源不僅是長子,而且較早參加金光集團企業的創建與開拓,事業進取心強,有雄心壯志。他工作努力勤奮,誠實簡樸,處事公正果斷,比較成熟老練,在印尼企業界有較豐富的經驗和一定威望,又有團結、率領諸弟妹齊心協力做好工作。近幾年來,他已基本代替黃奕聰主持日常工作及每周集團的工作例會、匯報會。1991年黃奕聰向新聞界宣布,他已基本退居第二線可退休,并指定黃志源為其事業的首席接班人,主持整個金光集團的工作。

  長女黃秀花,1947年生,印尼姓名蘇卡瑪哇蒂·維渣雅(Sukmawati Wiajaya),她是黃奕聰最得力最親近的助手之一,深得黃奕聰寵愛。她先后任金光集團的經理、行政總裁及副董事長,兼任“印尼國際銀行”經理(后升任為副董事長),以及“英達基亞特紙漿及造紙有限公司”的董事等職,實際上為黃奕聰及其金光集團的秘書長及總管。她主要負責考察聘用各企業的高中級專業職員、經理及工人等人事工作,并主管集團的財務及行政事務。其丈夫賴文輝是她的表兄,1946年生,是一位工作能力很強的企業經營管理專才,深受黃奕聰器重,曾擔任“英達基亞特造紙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和“印尼國際銀行”副董事長等,為金光集團的經營拓展立下了汗馬功勞。1988年4月賴文輝不幸病逝,他逝世后,他在金光集團的職務才由黃志源、黃秀花及黃鵬年分別接替。

  次子黃鴻年,印尼姓名Oei Hong Leong,在當地華僑學校受過中文教育,有材料稱他60年代曾返中國大陸深造。70年代前后旅居新加坡,主要在新加坡、香港等地經營各種工商企業。

  三子黃鵬年,印尼姓名英特拉·維渣雅(Indra Widjaya),在印尼華僑中小學畢業后,進入新加坡南洋大學工商管理系深造。1974年畢業獲學士學位后,返回印尼輔佐父業。后又到美國賓西法尼亞洲匹茲堡大學攻讀并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82年,黃奕聰收購接辦“印尼國際銀行”后,即委任黃鵬年為銀行董事經理,參與銀行的領導工作。其姐夫賴文輝去世后,即擔任銀行董事總經理,統管金光集團所屬的銀行金融、租賃及保險等公司企業。黃奕聰認為,黃鵬年為人沉著,善于思考,遇事冷靜,有耐心,又受過高等學校工商行政管理專業的教育訓練,是金光集團銀行金融業領導的最佳人選。在黃鵬年的主持領導下,近幾年來,金光集團和“印尼國際銀行”及保險公司等企業獲得空前的發展。黃鵬年與妻子朱相樺育有三位兒女。

  四子黃祥年,印尼姓名慕哈達爾·維渣雅(Muhtar Widjaya),除擔任“印尼國際銀行”董事外,主要擔任“英達·基亞特紙漿及造紙廠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協助長兄黃志源經營管理金光集團的造紙業。一般認為,在黃志源接替黃奕聰之位而主管整個金光集團工作之后,黃祥年將接替黃志源擔任金光集團兩家紙廠的總經理,主持領導整個造紙工業的生產與經營,這是黃奕聰周密安排的一步棋。黃祥年的妻子是陳玉蘭。

  五子黃柏年,印尼姓名雅法爾·維渣雅(Djafar Widjaya),在當地受過中小學教育,后被送到加拿大留學。從加拿大高等學校畢業返回印尼后,先被派到金光集團的基層企業中見習鍛煉,后除擔任“印尼國際銀行”董事以外,主要擔任“英達·基亞特紙漿及造紙廠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輔佐黃志源干了九年。1989年,黃奕聰安排他主持領導金光集團的房地產業及酒店業等,擔任“祖國使節有限公司”(P.T.Duta Pertiwi)的總經理,主持開發建設芒加都亞地區的商業大樓及住宅大樓,后又計劃建設青景住宅群及包括商業貿易酒家等綜合大樓的建筑群。其妻是曾秀玲。

  六子黃榮年,印尼姓名費蘭克烏斯曼·維渣雅(Franky Usman Widjaya),在當地念完中小學后,被送到日本高等學校深造。畢業返回印尼后,由于是幼子,并沒有和其他兄長一樣被下放到外省地區的分公司工廠企業中見習,而被安排在雅加達金光集團總部工作,在其父黃奕聰及各兄長的副食指導下,擔任一個普通經理職務。在他熟悉一般公司業務工作后,1990年黃奕聰即委派他主持領導金光集團、“菲爾瑪牌食用油廠有限公司”的生產及經營,擔任該公司的總經理。此外,他也兼任了“印尼國際銀行”及“英達·基亞特紙漿及造紙廠有限公司”的董事等職。

  由上可見,黃奕聰本人盡管受正規教育不多,但半個多世紀的奮斗經營使他深刻認識到子女受教育的重要性,正如人們在評論中所指出的:“黃奕聰的子女們都很能干,他們都受過高深的教育”,“他們也不是靠其父黃奕聰的名聲和威望而生活工作的!秉S奕聰深謀遠慮地送其子女們分別到新加坡、美國、加拿大、日本及印尼本國受教育,分別掌握各國語言與國際商務知識,恰當地安排他們在金光集團所屬的各主要公司企業中分工負責,獨當一面地領導經營公司企業。這也可說是黃奕聰及金光集團的一個特點。

  進入90年代以后,眾多印尼華人大企業家年事已高,華人企業集團的創建人及第一代掌舵人陸續退居第二線。黃奕聰也作了一定安排,由前所述,他已正式宣布長子黃志源為其事業及企業集團的接班人和掌權者。他對眾多子女將肩負的企業集團的職位早已作了周密的計劃安排。因此,早在1991年中,黃奕聰即已宣布:“從現在起,我已經退居二線了,因此,我每天只到辦公室來半天,集團所有的事務都已交給德固(即黃志源)負責主持領導。我希望,他不僅能夠使我多年來經營發展的企業不斷繼續獲得發展與壯大,而且也希望他能有計劃分階段地使‘金光集團’的所有工業產品進一步擴大出口,打入國際市場!北M管如此,事實上,黃奕聰并沒有完全退休不管事。每星期三,他都在金光集團大廈召集其子女及主要經營管理領導成員開一次會,聽取匯報及討論解決企業發展中出現的重要問題與困難。他說:“我盡管不再掌管‘金光集團’,但到現在我每天都沒有停止閱看報刊雜志,聽國內外新聞。也看有關金融及貿易的嚴肅的書籍。我現在的方式是盡量多多地協助子女們解決企業經營中的復雜問題,找出取得成功的道路及辦法。我希望德固也和我所做的一樣,效法我去做!

  兒女和朋友眼中的黃奕聰

  這是印尼當地一個華人旺族的生日家宴,過生日的老太太今年八十歲了。按照華人的風俗,八個兒女、二十六個孫子孫女一一穿上紅裙、打上紅領帶,盛裝出席。相依相伴六十六載的老伴更是送上了深情的祝福。

  “親愛的媽媽,您對我們的恩澤如同日月光華,您對我們的慈愛如同大海情深,值此媽媽八十華誕之際,我要向您說一聲,媽媽,謝謝您”兒女們一一上臺表達著對母親的愛,追述著母親陪伴他們傳奇的父親共同走過的迭宕起伏的一生。

  長女黃秀花:“在我七歲當時,社會也是很動亂不堪,爸爸不在家,爸爸在外做事忙,媽媽身懷六甲。”

  一個印尼最大的華人經濟帝國波瀾壯闊的家族奮斗史,因而歷歷在目地呈現在人們眼前。但也許,沒有人能真正體會他們歷經半個多世紀的商海沉浮后,此刻的從容與淡定。

  1948年的一天,印尼的一個小椰油商乘帆船到拉耶島收購椰油,經過兩天兩夜艱苦的水上航程返回望加錫時,不幸被軍隊以低價收購,導致血本無歸。這個小椰油商叫黃奕聰;氐郊依铮涯苜u的全賣了,仍不夠還債。黃奕聰就勸妻子把較值錢的嫁妝拿去典當,他說:“現在拿你的,將來十倍還你。我不能對朋友失去信義,不然就會失去一切,什么都沒有了。”

  幼子黃榮年:“他說誠信是比性命還重要,生命沒有了,可是還是要在誠信上要非常堅持。”

  黃奕聰憑借“信”、“義”二字,闖過了難關。沒人知道,“信”“義”二字日后支撐著這個小椰油商創建了一個跨國企業集團;而當年那個小門小戶的小本椰油生意,就是今日印尼最大財團之一金光集團的“前世出身”。

  印尼金光集團,曾被世界著名財經雜志《福布斯》評為印尼第一大財團及全球華人第七大財團,旗下擁有制漿造紙、金融、食品加工以及房地產等四大支柱產業,注冊法人公司400多家,資產超過200億美元。在近半個多世紀,黃氏家族所構建的資產帝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其旗艦企業亞洲漿紙APP位列全球紙業十強第五位,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銅版紙生產廠;其農業食品部在印尼擁有大片棕櫚、橡膠、椰子種植園,主要從事棕櫚油和金槍魚加工,產品遠銷歐洲、日本、中國、荷蘭、美國、德國等地;金融方面,黃奕聰經手的印尼國際銀行曾將分號開到了兩百多家;地產方面,金光集團投資建設的雅加達凱悅酒店,馬來西亞的海倫酒店,新加坡的豪華住宅-禺濱園高級公寓均名聲遠播。

  金光集團創始人黃奕聰:“印尼可以說是天府之國,山里海里礦產黃金,物產是全東南亞最完全的,所以我們華人只要有腦筋的去做,每一個都成富翁。”

  黃奕聰一句淡然的“天府之國”,沒有道出華人在印尼的世道滄桑。事實上,政治的動蕩、時局的不穩定,以及印尼排華勢力的干擾,使華人華僑在當地發展可謂舉步維艱。但金光集團自創立之日起,就始終將事業觸角緊密地依附在與百姓吃穿用相關的民生經濟上,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金光的發展,也稱得上是于亂世中閑庭信步。

  長女黃秀花:“父親他判斷力當然,我們可以說他是一個天才,他從小年輕就知道,在荷蘭時代,日本時代,他是成長在這個(時代),他知道在人類日常生活需要的東西,當初,你可能也聽過,我爸爸養豬,或者是做面包,做糖果,或者是在戰亂時期,兵荒馬亂,人家喝冰啊,這些小生意他都做過了,他看過很多日常生活,總得來講;食品是最重要的,吃東西,所以我們是走向食品第一。”

  1960年,一直從事椰干生意的黃奕聰移居首都雅加達,并于同年創辦了金光公司。但當時金光公司還只是一家中小企業,主要從事最擅長的椰干和豆蔻貿易。1967年,印尼開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的歷史時期,印尼政府還頒布了“印尼華人的基本法令”,動員和利用華人資金積極參與印尼的社會經濟建設。黃奕聰敏銳地意識到這是發展企業的大好時機。于是在1968年,他與三林集團的林紹良共同投資2000萬印尼盾,正式創建了“比摩利油廠”。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比摩利油廠已成為印尼最大的食用油企業,黃奕聰被稱為“食用油大王”。

  但是商場上的分分合合總難預料。1990年,黃奕聰將其在比摩利油廠的股份轉讓給了林紹良。出人意料的是,黃奕聰對這場“因緣散盡”看得很淡,他對子女們說,比摩利就是個婷婷玉立的女兒,出嫁總是難免的。

  幼子黃榮年:“我們合作的非常愉快其實,可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覺得可能在理念上有點不同,所以我們大家就分開了;(父親)他為了不讓我們太傷心,就講了比較幽默的話。說(女兒)大了嫁出去,這個大家應該是很開心的事,很自豪的,人家還要我們的女兒應該是很好的事。”

  同年,黃奕聰在爪哇另起爐灶,創建了“菲爾瑪食用油企業”。憑借多年在食用油領域的美譽和生產經驗,菲爾瑪食用油很快從爪哇市場擴展到全印尼,經營第一年就獲利140億印尼盾,一舉收復了半壁江山。

  幼子黃榮年:“因為油不單單是他的下游,他的上游,在種植(棕櫚)方面,我們種植的蠻成功。面積很大,差不多36萬公頃吧。36公頃如果以新加坡來說,這個是比如了,差不多是6個新加坡。”

  像所有大企業家一樣,黃奕聰在事業拓展上雄心勃勃,他不只要做“椰子大王”、“食用油大王”,他還要把商業觸角延展到食品和農業以外的產業中去,于是造紙業進入了他的視野。黃奕聰發現,與食品業不同,造紙業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有著不可限量的上升空間的。

  吉偉化學廠是金光集團這個紙業大亨在造紙領域的前世出身。三十年前,作為一家為造紙企業提供化學原料的不起眼的小廠,為了消化掉市場過剩造成的原料積壓,便從臺灣引進了幾臺二手紙機。正是這樣一個貌似誤打誤撞進入的行業,為金光集團開拓了嶄新的視野。

  亞洲漿紙APP印尼總部執行副總裁林永祥:“開始的時候當然我們的規模比較小,因為有很多比我們早一些時間建的紙廠,那我們就先從小做大。所以去歐洲買一些,剛才講的二手紙機,先把規模做大,我們理念就是先做大,然后再去做強,然后再做富,然后再做久,這種想法做下去!

  正是基于這樣的出身背景,金光集團的旗艦企業_亞洲漿紙APP開始鳳凰涅磐。他們不僅投入了巨額資金引進世界頂級生產設備,而且以印尼天然的森林資源為依托,大規模地開荒拓疆,引種造紙用的速生工業林。到目前,APP在印尼的紙廠年產漿紙七百萬噸,產品遠銷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

  除了食用油與造紙,撐起金光集團四面旗幟的另兩大支柱產業是房地產和金融。黃奕聰認為,人們衣食無憂后,首先考慮的就是改善住房,而要買房,必然要向銀行貸款,因此地產和金融也稱得上是相對穩妥的“民生經濟”。而此時,亞洲漿紙APP的發展也帶動了金光集團整個資金實力的核裂變。于是在1982年,黃奕聰投巨資收購了一家本不起眼的小銀行_“印尼國際銀行”。 雖然說聞道有先后,但黃奕聰知人善用,他高薪聘請了專業團隊,對印尼國際銀行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造。十年后,經過黃奕聰的妙手點化,印尼國際銀行把分行開到了250家,1993年到1995年,印尼國際銀行的利潤超過了印尼所有的銀行。

  但是,正當黃奕聰從椰子大王、造紙大王一個華麗轉身晉身為金融銀行界新貴時,史無前例的貨幣風暴_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了。鈔票大幅貶值,印尼國際銀行虧欠20多億。此時,黃奕聰本可以申請破產,這樣就可以轉駕全部債務,日后待時機以其它方式東山再起。但黃奕聰沒有這樣做,這有違他的“信、義”之心。

  黃榮年:“(他說)不能因為有什么挫折不把(債還掉),借錢還錢再借不難嘛,這是他的想法。所以他倒了幾次,因為時代的不同,政策變了,還有很多人愿意幫他,所以才有今天的局面!

  此時,金光集團的地產項目力挽狂瀾,扭轉了敗局。其實早在八十年代初期,金光集團就進軍了地產界。金光旗下僅其在雅加達近郊的衛星城,就占地60平方公里,人口超過80萬。

  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印尼國際銀行遵照印尼政府的要求,開始對其資本結構進行調整,金光集團所占的股權降至18%,2001年,金光集團完全退出了印尼國際銀行。但是到了2005年,金光再出重拳收購了印尼的SHINTA銀行,并于2007年將其更名為金光銀行。新銀行的成立昭示著金光集團在金融銀行領域走過寒冬,浴火重生。

  黃奕聰:“最少五次我倒掉,但是沒有少還一塊錢,沒有少還利息!

  黃奕聰說他一生從未悔過約,從未欠別人一分錢,這對于一個商人來說,是有著千金重的大擔當。其實不僅如此,當黃奕聰把一個小門小戶的金光公司千錘百煉而成印尼最大的財團之一時,他沒有忘記自己作為外來的華人,頭頂著人家的天,腳踩著人家的土地,他一定要有所回饋。

  2002年,雅加達發生大水災,百分之七十的房屋泡在水里,很多貧民不僅居無定所,而且連基本的食品、飲水也不能保證。黃奕聰便聯合當地有經濟實力的華人華僑,出資購買了大量的米面,挨家挨戶發放到災民手中。

  印尼慈濟基金會黃思賢:“最后一個就是遷村,那么要蓋很多房子這些窮人才能搬去,他才會把這些違章建筑拆掉。那么當時黃伯伯他自己80幾歲了,馬上帶領子弟兵,當然他找了政府單位一起軍警還有慈濟(基金會)的職工,他的企業界的這些朋友,還有他的員工,一起就開始抽水,消毒,清掃,他自己都身先士卒了,當然最嚴峻的,最辛苦的就是如何跟政府要土地,蓋大愛村。從他開始介紹一些企業家給我們認識,可能郭再源先生,郭師兄,有我們常常講的“沒問題先生”,也是黃伯伯介紹我們認識,當然那個時候就投入賑災工作!

  真誠地付出大愛是消解貧富差距和種族矛盾的唯一途徑。不僅如此,黃氏家族及其金光集團更是以無比坦蕩的胸懷,與當地政府通力協作,全力推動著印尼的經濟建設。1990年,黃奕聰積極響應當時的蘇哈托總統所倡導的,華人企業集團要將其25%的股份轉讓給印尼合作社的號召,率先將其核心掛牌上市企業“印尼國際銀行”、“吉偉化學造紙廠有限公司”和“翁姑爾?英達化學有限公司”的股票轉讓給了印尼合作社。黃奕聰的這一開先河之舉,受到了當地朝野的廣泛歡迎。而這種積極投入當地建設,與之同呼吸、共命運的豪情壯舉,可能也正是金光集團在印尼一波又一波的政治風云、種族沖突中得以有驚無險地保全了下來的原因。

  黃奕聰并沒有讀過多少書,但有人總結,金光集團這樣一個家族企業,得以躋身全球矚目的大企業財團行列,靠的是就是黃氏家族一脈相承的治家為人本份_也就是誠信。但是另一方面,黃奕聰超乎常人的商業直覺與判斷力,似乎又為金光集團的閑庭信步、穩健發展罩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這一切都聽起來有幾分玄妙,那么到底什么才是這個華人家族企業的永續經營之道呢?

  朋友:“他是一個敢做敢當的人!

  黃榮年:“很看得開,往前看!

  黃秀花:“他成功的一部分就是很嚴格,而且很準時!

  朋友:“是一個很講信義的一個商人。”

  黃秀花:“很守信用!

  朋友:“他講話很直接,也很果斷!

  黃榮年:“人生就是有挫折的,但是怎么去把這個事情能夠渡過,再更上一層樓,這就是我父親堅定的信念”

  黃秀花:“他很早起來做事,他說早起的鳥有食吃,所以我們每天7點一定要準時上班,7點一定要開會,不能遲一分鐘,晚上做不完不能夠放到明天,我們的賬目少一分也要找到,找不到不能睡覺。我們從12點到1點,有的時候我都哭了,一兩毛錢為什么還要這么緊張;他什么小事大事全部把它看成很重要,沒有一件事說哪一個大哪一個小!

  黃榮年:他做得非常成功之后,因為印尼的政治比如說日本時代,好像一個夢一樣就貶值,他的政策變了,突然破產了。好的時候朋友幫他開門,開車門各方面,有一次他走過去的時候,剛好碰到挫折,那個朋友就丟臉,就不看他,把臉別到別的地方去,他就很心疼,他就跟我們說,要真的是很自立

  黃秀花:“我爸爸是一個很嚴格的父親,很兇巴,而且教導我們也是很嚴格。不顧我們親情的,每次做錯一件事就要罵你幾天幾夜,我們是成長在很嚴格的教育中。”

  黃奕聰朋友彭云鵬:“黃老先生教育的,尤其也是今天生日的黃伯母,對子女教育是非常地嚴格,非常成功,他們子女每一個都是在各個領域內是知名的大企業集團的首腦。我認為他們對應付這些所有要發生的事情,公司的改創和發展都有他們的本事,都有他們的能力!

  有人說,黃奕聰的成功之道歸根到底,一是勤奮,二是善于經營,但黃奕聰本人總是喜歡說,還因為我有一個好太太,是她在每一次風浪面前,堅定不移地站在我的身后。

  黃秀花:“我爸爸順利的時候,你知道人家風光的時候,你風光的時候你沒有看到在支持你的人,等到一旦生意不好的時候,有煩惱很大很大的煩惱,好比到家里吃不下飯,媽媽就問他什么事,他說天要塌下來了,怎么怎么,你知道很多事很緊張的,緊張到好像世界末日了,媽媽就一句兩句,我就在旁邊看著她,我也很緊張。媽媽說,睡覺睡覺,明天太陽照起來,你只要能夠睡得好,明天再想,你今天想也沒有用,人家都關門了。很簡單就是說沒有生意跟你談了,人家都睡覺了,人家都關門了,那你好好的睡吧。他一好好的睡,明天一早起來精神好,你另外就想到別的(辦法),你看到太陽升起來了,媽媽就是那么簡單!

  在生日會現場,孩子們一同為媽媽唱歌:“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

  長子黃志源先生宣布:“今天呢,媽媽決定,把我們子女送給她的生日禮物,捐獻出來,作為慈濟(基金會)的基金,那么去幫助更多的窮人!

  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如今,在黃奕聰夫婦身上看到的,只有一種淡然自若;他們臉上的平靜與詳和,穿透了世事的滄桑。

  其實早在1991年,黃奕聰就將集團事務交給子女們,全身退居了二線。有人說,作為家族企業,第二代華商_也就是他們的子女會比第一代華商有更大的成就,因為他們本身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加上他們大多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青出于藍必勝于藍。但是,如果沒有第一代華人華僑頭頂烈日、腳踏黃土的開天辟地,華人的身影就不會像今天這樣如此鮮明地綻放在世界的每個角落,他們勤勉克己、奮斗不息的精神照耀著后來人的坦蕩前程。

    本文為《紙業網·紙業觀察》專欄文章,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全部或部分轉用,其他媒體不得改寫。經同意引用時,應保證引用內容與原文章內容語意一致。
  作者介紹
《人物故事》是中國紙網開設的一檔以人物為主體的欄目。故事主人公定位為在中國造紙領域取得過突出成績的成功人士和知名人士。欄目緊扣“經驗”和“觀念”,通過人物的成長和拼搏歷程,分享他們的智慧與魄力,講述中國造紙人為中國造紙的強國之路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 黃志源:中國現代造紙業的“蔡倫”
 ♦ 劉明明:造紙裝備領域的“鐵娘子”
 ♦ 許連捷 :靠衛生巾發家的男人
 ♦ 陳江和的“金鷹”攻略
 ♦ 看張茵如何撈到第一桶金
 ♦ 馬勝利:失敗也是一種財富
 ♦ 黃奕聰:感恩中華 知恩圖報
 ♦ 張茵:天生要比男性更懂平衡術
 ♦ 女首富張茵:如何培養“富二代”?
 ♦ 朱勇:四十而惑
Copyright @ 2000-2009.Pap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紙業網加入收藏夾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