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從成功走到失敗,前后不到十年,如果說非理性擴張是千帆種下的禍種,那設備上馬后的低價經營策略就是引爆這場災難的導火索。
網上得悉福建千帆印刷公司老總跑路、企業遭債主哄搶的事件,業主這種缺乏商業道德、不敢承擔責任的行為毫無疑問應該受到譴責甚至制裁,但筆者也為這樣一位曾有所作為的青年經過努力筑起的印企一下子轟然倒塌感到惋惜。
多年前筆者曾參觀過由這位被授予福建十大青年才俊之一的鮑某創辦的千帆公司,這位來自福建農村的青年自2004年起步,經過打拼造就了這家在當地書刊印刷領域領先的企業,而且還從印刷擴張到房產等多個領域,顯得雄心勃勃。為了提升自己的管理水準,也為了結交更多的商圈朋友,他把企業的日常管理交給弟弟,自己則抽出時間就讀清華大學的工商管理專業。去年,數位對行業發展頗為敏感的印企老總還特地相約其前往福州開展交流,可時間才過去不久,千帆卻已落得如此結局,令人唏噓不已!
非理性擴張導致債臺高筑
千帆從成功走到失敗,前后不到十年,非理性擴張無疑是最重要因素之一,這既包括對資金把控能力的非理性,也包括對市場發展態勢判斷的非理性。
筆者參觀千帆時,該公司還只有福州一家廠,大概三四臺進口對開四色印刷機,但已經在為新購置的印刷機做地基,公司投入運營的這些設備大都依靠融資租賃,由于業務飽滿,市場競爭能力強,每月還貸壓力不大,業主也頗為志得意滿。但就是在這幾年時間里,按照網上的說法,他持有的印刷機總量已經超過50臺,而且還在上海、廈門、成都等地開廠,這顯然大大超出了他的控制能力,無論是資金、業務來源還是內部管理,都有點讓成績沖昏了頭腦的勢頭。
這幾年里,書刊印刷企業的獲利能力整體呈下降態勢,即便從統計數據看,出版的品種數在上升,但是每本書的印量在下降,庫存圖書的總碼洋也是與時俱增,更為重要的是由于產能大于市場需求,在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的背景下,印刷工價不增反降,本已承受著勞動力成本上升壓力的企業自然無從消化這些新增成本,某些地區還因為通過市場招標發放教課書印刷任務,印刷工價更是在競爭中逐年下跌,雪上加霜。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急劇擴張產能帶來的顯然是經營壓力的加重。如果說在以往規模不大的情況下,依靠自身努力能夠正常支付租賃費用的話,那伴隨著租賃規模的擴大、印刷毛利率的下跌,按期還貸對任何經營者來說都是壓力巨大。
有消息說,鮑某原本希望通過上市來挽救急速擴張帶來的資金困局,但希冀上市,就必須要有一定的市場規模與盈利能力,必須要擴張,不能做到這一點,一切也就只能成為泡影。事實上,確有一些企業通過上市走出了困局,但這畢竟不是任何企業都能做到的。對有些原本就是靠玩概念盼著上市求得解脫的企業來說,在相對漫長的IPO關閘時間里,或許就是在經歷一場生死考驗,因為時間有可能讓他們原形畢露。
諸位可看,千帆的各類認證是何等齊全:“守合同重信用企業”、“質量守信單位”、“誠實守信示范單位”,當然我們不能就此認為認證就是在做假,但千帆以如此不光彩的方式謝幕,只能說明近年來這類牌匾的含金量不足,雖高懸門口卻讓人難以信任;千帆的城門失火也不可避免地讓“某師范大學實踐基地”、“某數字流程福建技術中心”的授牌者受到拖累。總之,昔日的光輝無法挽救這家建筑在沙灘上的公司。
千帆的垮塌告誡我們,處于供大于求背景下的印刷行業在謀求新一輪發展時,千萬不能急火攻心,企業在擴張前必須對市場有精細且理智的分析,不能只看數據,也不能光聽供應商的吆喝,因為全部經濟責任的承擔者是投資人,差之毫厘,謬以千里,邁錯一步就有可能面臨萬丈深淵。
非理性擴張導致低價競爭
如果說非理性擴張是千帆種下的禍種,那設備上馬后的低價經營策略就是引爆這場災難的導火索。
實事求是地說,所有的經營者都對低價競爭深惡痛覺,因為低價不光搞亂了整個行業,最終也讓始作俑者萬劫不復。但是,產能和價格本身是一對矛盾,產能大必定價格走低,在本已供過于求的情況下,產能的進一步擴張導致的只能是價格下跌,否則就是設備閑置。對千帆來說,不理智的擴張讓自己陷入了困境,為了還貸,為了獲得更多的印刷業務,它無奈選擇走低價競爭的道路,把自己逼進了死胡同,低價競爭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必須指出的是,時至今日依然掙扎在低價競爭苦海中的印刷企業還為數不少,重新選擇市場定位,擺脫這一狀況是當務之急。
在對千帆老總不負責任的逃跑予以譴責時,作為債主的供應商也在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這個教訓同樣是沉重的?陀^地說,一個企業的經營狀況應該可以在其原輔材料費用的支付周期上得到反映,低工價導致的無力償債勢必延長付款周期,可是這并沒有引起供應商的足夠警覺,或者即便是已經覺察出端倪,卻沒來得及采取措施,最終成了被大火殃及的池魚。千帆的案例清晰地告訴我們:對那些超出現有實力盲目擴張的企業,供應商必須警惕,要對他們嚴格審核甚至拒之門外。
非理性擴張導致供應鏈斷裂
供應鏈好似坦克的履帶,只要資金足以支撐,履帶不斷,暴露的問題充其量是運行速度的遲緩,車還在行走,但是,如果履帶斷裂,那結果就是全線崩潰。對企業來說,最可怕的就是資金鏈的斷裂。不少最終走上倒閉絕路的企業往往問題不是出在業務來源上,而是倒在資金鏈的最終斷裂上。所以,企業擴張除了要計算設備采購成本及運營成本外,還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評估資金運營狀況,只要有可能就應該提取損失準備金,為處置意外留出資金。
數年前,上海也有一家曾被設備供應商奉為典型的企業,因為從國外拿到了相對穩定的大業務訂單,短時間內企業擴張速度極快,卻因業務提供方的一次資金不到位導致企業資金鏈斷裂,頃刻間企業走向倒閉,前車之覆當成后車之鑒。
這段時間里,在行業內相繼發生的幾個案例留給我們的教訓是:企業發展必須量力而行,順勢而行;即便方向準確也得謹慎選擇入市時間,否則同樣可能翻船;再則,在發展中應該依規提取損失準備金,企業雖無近憂但難免有遠慮,遇見問題時,有準備總比無準備來得從容。(印刷企業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