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出臺了加快造紙林基地建設、實現林紙一體化發展的政策,這標志著我國造紙工業進入了以原料結構調整為核心、促進造紙工業結構全面調整與升級的新階段!
據國家計委產業發展司司長劉鐵男介紹,今后,要將造紙林基地建設作為我國造紙工業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在體制上要打破過去用材不造林、林紙分離的傳統管理模式,建立林紙一體化發展的新機制。造紙林基地建設是企業的市場行為,其具體形式,如獨資、合資、合作、聯營、股份制等,可由企業自行確定,建設資金主要由企業自籌解決。為鼓勵和支持企業建設造紙林基地,確保全國造紙林基地的健康發展,國家在加強統籌規劃布局的同時,將在資金、政策性貸款、財政貼息和稅收等方面給予適當的支持;同時,還要調整、規范現行的采伐管理辦法和收費政策。為完善林紙一體化發展的新機制,還要制定相關的配套政策。
據了解,制定這項政策有以下重要意義:
一是要打破過去用材不造林、林紙分離的管理體制,建立林紙一體化發展的新機制,這也是國際造紙大國通行的發展模式。此政策為林紙一體化發展制定了市場規則,它的順利實施,將有助于實現造紙工業與林業共同發展,推動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和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有助于造紙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大力發展木漿造紙需要充足的木材原料,林紙一體化發展,實現我國造紙工業木材原料供應由自然狀態向集約化、高科技化和工廠化方向轉化,將從根本上解決長期困擾我國造紙工業發展的原料結構不合理問題,促進造紙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進而增強入世后的市場競爭力!
三是林、漿、紙產業鏈的有機結合,將大大促進農業、林業的產業化發展和市場消費,解決農民造林的后顧之憂,為農民增收提供新的途徑,調動農民造林的積極性,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造紙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原料工業,具有資金密集、技術密集、規模效益顯著等特點,其產品的80%以上作為生產資料用于新聞出版、印刷、商品包裝等領域,20%用于人們日常生活消費。紙及紙板的消費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標志之一。經濟發達的國家一般都擁有發達的造紙工業,并且把造紙工業列為十大制造業之一。發展中國家,如巴西、韓國等,造紙工業的發展在經濟發展中都起到重要作用。
在我國,大力發展以木材為原料的制漿造紙,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前景。改革開放20多年來,造紙工業雖然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距世界造紙工業水平和滿足市場需求還有很大差距。2000年,我國紙及紙板產量達到3000萬噸,比1980年534萬噸增加2466萬噸,年均增長9%,但基本上是粗放型的,急需進行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紙產品的需求也不斷增長。近年來,加大對環境的保護和綜合治理力度,紙產品代替難以降解的塑料制品的傾向十分明顯。參照國外造紙工業與國內生產總值同步增長的發展規律,結合我國造紙工業發展情況,據有關部門和專家研究預測,"十五"及今后一段時期,我國造紙工業在總量和產品結構上均難以滿足市場消費需求,需要大力發展。
我國造紙工業與世界造紙工業發展水平差距很大,主要表現在:一是原料結構不合理,木漿比重低;二是產品結構不合理,中低檔產品占70%;三是企業規模小,經濟效益差;四是技術裝備落后;五是制漿造紙廢水污染嚴重。但制約我國造紙工業發展的瓶頸是原料結構極不合理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國造紙工業走了一條以非木材纖維為主要原料進行制漿造紙的道路,木漿比重過低。2000年,我國造紙工業原料結構中,木漿只有20%,其中國產木漿僅占8%。遠遠低于世界造紙工業木漿比重90%以上的水平。這種原料結構不合理的狀況,嚴重限制了我國造紙工業向規模大型化、產品高檔化、技術裝備現代化、生產清潔化的方向發展。因此,要改變我國造紙工業落后的局面,迎接將來入世后的挑戰,必須搞好體制創新,從原料結構調整入手,搞好林紙一體化工程建設,以此來帶動產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的調整,促進技術裝備升級和治理污染。
新華社200103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