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紫金天風期貨研究所、中信建投期貨研究發展部等機構都對江浙滬包裝紙市場進行了實地調研,本文主要對調研成果做些分享。 近期包裝紙價格連續下跌主要受到國內需求較弱和關稅清零后進口紙價格沖擊兩方面影響: 國內當前包裝紙市場環境相對悲觀,消費復蘇低于預期,旺季不旺,終端需求較弱,同時全產業鏈產能過剩,紙價下跌行情下產業鏈庫存向上游集中,包裝紙價格難有有效支撐。 關稅清零后進口紙價格沖擊影響較大,或決定此輪包裝紙價格的下跌空間。大廠以聯合抵制進口紙、壓低價格抹平進口利潤的策略為主,內外價差現為內高外低結構,進口利潤走平對應的瓦紙價格為2600、2700元/噸,廢紙價格1200、1300元/噸。 2023年1月1日起,我國調整了部分商品的進出口關稅,其中將雙膠紙、銅版紙、白紙板、瓦楞紙、箱板紙等成品紙進口關稅調整至零關稅(之前為5-6%)。關稅清零后進口紙價格優勢明顯,預計進口紙數量短期會快速增加,對國內市場產生一定沖擊。 高價庫存與消費弱復蘇之間的矛盾 瓦楞原紙目前主要矛盾是: 高價庫存與消費弱復蘇之間的矛盾;弱復蘇帶來的是對未來市場的謹慎預期,體現在行動上是快進快出策略,補庫意愿有限。 紙廠對于包裝紙后市的看法普遍比較悲觀,原因來自于消費復蘇不及預期和產能的投產周期問題。年前對于消費復蘇的預期主導紙廠的囤貨,但是高庫存導致的年后復蘇不足預期的虧損。 紙廠悲觀的情緒來自對于下游消費的悲觀,除了第二季度是市場認為一般意義的淡季,包裝紙的直接下游: 1)家電因為新房銷售不足而消耗有限,去年首次負增長; 2)食品飲料,夏季會迎來飲料消費的增量,但是紙廠感受是“訂單在消失”,快消品訂單同比下降; 3)戶外家具2022年3-4月無訂單,全年訂單降幅超過30%;3)新一批東南亞來的進口紙預計將于5月到港,對于市場存在沖擊。 零關稅帶來的市場壓力 成品紙進口零關稅政策帶來的市場壓力與廢紙系產業鏈價格下調阻力之間的矛盾。零關稅政策加大了東南亞成品紙進口的動力,對于國產紙形成價格壓力,國內紙廠面臨著將價格壓力傳遞給上游的壓力,如果壓力難以傳導,可能意味著從回收開始的停機。 進口量方面: 對箱板瓦楞、白卡白板紙影響較大、對文化紙影響有限、對生活紙進口影響小。 進口利潤方面: 。1)第一輪進口紙利潤:訂貨在去年12月(關稅調整前),因此第一輪進口紙到港后(關稅已經清零)還有5-6%的關稅紅利,進口利潤較高。 。2)年后進口紙價提高,國內紙價連續下跌,進口利潤收縮,且隨著終端需求走弱,進口紙入庫后不能快速出貨,利潤受限,最終預計會維持在進口利潤平水的狀態。 后市看法:大廠降價抵抗進口紙→進口利潤打平→全球紙價收斂 包裝紙產業鏈產能過剩。因為禁止外廢進口的政策曾經給市場的帶來包裝紙原材料不足的擔憂,在白卡紙替代白板紙的邏輯下,包裝紙廠迎來了一波白卡紙的投產熱潮。2023年白卡紙預計新增投產470萬噸,是紙廠新增投產的主要來源,預估相當于2022年白卡紙產量的47.8%。而市場需求難以達到如此高的增長。廢紙系紙廠產能出現的推遲,消費和國內的環保因素促進了海內外投產的推遲。 但是對于擁有差異化產品和穩定客戶的廠商,普遍認為可以維持利潤、保持訂單。例如煙卡等有高進入壁壘的產品銷量和利潤相對穩定,供應協議時間跨度多年,受到后市影響較少。 大廠態度:目前大廠對進口紙的重視程度較高,玖龍山鷹等大廠聯合抵制進口紙,以低庫存運作+壓價策略為主。 內外價差收斂: 進口紙相對國產紙存在一些弊端: (1)先付錢后發貨,賬期長(資金占用成本);(2)售后無保證。所以進口紙價需要給出貼水價差,以瓦紙為例,一般情況下國內紙價超過國外150+元/噸才會有進口需求。 趨勢:若大廠抵制進口紙進入中國搶占市場份額,則國內包裝紙價格將逐漸壓縮至沒有進口利潤的水平(預計2600、2700元/噸),廢紙價格預計也會相應下跌至1200、1300元/噸區間(對標廢紙進口到港價)。目前國際區域間價差正在縮。罋W-美中價差等),在進口利潤打平后,國內外紙價聯動性或會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