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元旦即將到來。從這一天起,中國將全面禁止“洋垃圾”,包括廢紙、廢輪胎、廢棄電子產品、廢塑料瓶等固體廢物都將被封堵在國門之外。這意味著,從2017年開始醞釀和推進的“洋垃圾”禁令,終于要到最終實現的時刻。 上世紀80年以來,為了緩解原材料不足,中國開始從國外進口一些固體廢物作為生產原料,其中廢紙等品類進口量相對較大。根據中國造紙協會統計,2017年中國進口廢紙2921.5萬噸,占全球廢紙進口量的49.37%。那么,1月1日禁令正式實施后,市場會不會因為原料稀缺而出現較大波動? “不再進口固體廢物的政策是2017年提出來的,給市場留出了較為充分的過渡期。”卓創資訊廢紙分析師劉健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兩年國內已經在探討進口再生纖維漿或成品紙來替代進口廢紙,目前這兩種途徑的效率已經越來越高。因此,2021年固體廢物進口減少到零,不會導致市場出現大起大落的情況。 “事先張揚”的禁令 2017年7月27日,國務院發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將分行業、分種類制定禁止固體廢物進口的時間表,大幅度減少進口種類和數量。 此前,中國已經宣布于年底前緊急禁止4類共24種固體廢物入境。廢紙并不在這一批“禁止”進口的固廢種類當中,但根據2018年修訂的《進口可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環境保護控制標準—廢紙或紙板》規定,進口廢紙中應限制其他夾雜物的混入,總重量不應超過0.5%。 因此,過去兩年來,多批重達幾百噸的廢紙因夾雜物超標而被退運。例如,2017年6月,山東退運了615噸夾帶醫療廢棄物的美國進口廢紙,其中夾帶使用過的輸液管、輸氧管等國標明確規定禁止混有的夾雜物;2018年3月,山東口岸退運了1208.1噸來自美國的進口廢紙,因其夾帶大量廢塑料、廢木板、浸蠟紙等夾雜物,含量達1.20%;2019年1月9日,杭州海關退運了超標廢紙110噸,其摻雜了較多廢塑料、廢織物、廢金屬等雜物,夾帶比例為0.7%;2020年5月,江門海關所屬新會海關退運了104.12噸廢舊報紙,其中塑料包裝盒、食品包裝盒等夾雜物含量為0.53%。從上述數據也可以發現,隨著時間的變遷,中國對洋垃圾的查處力度日趨嚴格,即使超標不到0.1%也會被退運。 2020年,中國政府還通過修訂法律來明確對走私“洋垃圾”的持續打擊。9月1日起施行的新“固廢法”規定,違反相關規定將境外固體廢物輸入境內的,由海關責令退運,并處以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同時,承運人對固體廢物的退運、處置,與進口者承擔連帶責任。 市場已經做好準備 “洋垃圾”禁令逐步推進的兩年當中,隨著進口額度的逐年收緊,中國進口廢紙量呈現下降趨勢。根據中國造紙協會數據,2018、2019年中國廢紙凈進口量為1703噸、1036噸,同比下滑33.8%和39.2%。 在劉健看來,2017年國家提出固體廢物到2020年底要實現“零進口”,到現在政策即將施行時,市場已經做好了相應的心理準備。他表示,過去兩年間主要探討兩個方向,一個是再生纖維漿,一個是成品紙,目前都成長迅速。 一方面,再生漿的進口量在最近兩年間成倍增長。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9年再生漿進口總量為90.87萬噸,比2018年總量29.43萬噸的3倍還要多。2020年1月至10月,再生漿進口總量為160.67萬噸。政策方面也獲得了相應支持,9月發改委環資司組織召開專題會研究2020年底實現廢紙零進口后,有序推動再生纖維漿進口,推進國內造紙企業原材料調整實現平穩過渡。 另一方面,進口成品紙也成為替代外廢的另一個辦法,尤其是瓦楞紙、箱板紙的進口量逐年上升。2020年1-9月份中國瓦楞紙、箱板紙進口量為278.24萬噸、283.25萬噸左右,同比2019年增幅明顯上升。 并且,進口成品紙也可帶來一定利潤。由于中國從2017年開始限制廢紙進口,美國、日本、歐洲等廢紙主要產生地回收廢紙后無法處理,導致外廢價格出現暴跌。到2019年,外廢與國廢價格形成倒掛,已經比國廢低1000-1200元/噸。上游成本傳導到下游后,國外的成品紙價格也隨之下降,加上運費仍然低于國內成品紙的價格。 “因此到明年固體廢物‘零進口’的時候,不會出現暴漲的情況,我們都做好準備了!眲⒔≌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