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狂歡結束,“剁手族”迎來拆箱高峰。不過,拆快遞一時爽,如何處理包裝箱卻成了一件糾結事。由于家里空間實在有限,好端端的箱子大多只能一丟了之,不少網友倍感浪費。 眼下,網購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快遞包裝消耗激增也成為大問題。數據顯示,今年“雙11”,全行業處理的快件業務量高達28億件,但包裝箱的整體后續回收率卻不足20%。一般來說,只要回收到位,1噸的廢紙可以再造0.8噸好紙,節省300公斤木材,挽救17棵大樹。大多數包裝紙箱品相完好,完全可以多次利用。從這個意義上說,用完即扔的“一錘子”買賣,不僅是對環境的污染,更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 如何讓快遞箱更好循環利用起來?一項“綠色經驗”引發不少關注。近日,有記者在多所大學快遞點走訪,發現快遞包裝回收點已成標配。粗略統計,部分回收點每天可回收紙箱5000個,基本實現了收發快遞“自給自足”。這樣的循環設計令人欣喜,但也要看到,好創意從校園推廣到社會還面臨一定掣肘。高校人員集中,快遞包裝回收處抬腳即到,專門送一趟也不算費事。而對于上班族來說,居住相對分散,工作節奏較快,為了回收三五個箱子多走“二里地”,顯然不太現實。何況目前一些快遞網點雖宣稱鼓勵回收,但多半缺乏宣傳無人知曉。種種因素,都讓快遞箱回收遇冷。 小小快遞箱,對接著多重主體,讓其更好循環也有待各方攜手破題。首要一點,是快遞企業得拿出更多激勵舉措“唱好主角”。比如,打造“零距離回收”,通過運用大數據在快遞業務較多的單位、小區廣泛設置回收站。再比如,發揮快遞員作為取送末端的抓手力量,借助KPI考核等多種方式,敦促快遞小哥主動提醒消費者返回包裝,實現“投遞—取件—回收”一條龍。在此過程中小區物業也很重要,不妨將紙箱回收納入垃圾分類體系,順便多一些宣傳教育活動,激發起大伙的環保熱情與公共意識。多措并舉、形成合力,快遞箱回收利用便能“叫好又叫座”。 快遞箱可以循環起來,也應當循環起來。多開動腦筋、多探索嘗試,引導更多群體參與其中,好理念、好辦法就能最終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