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道,某地實施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幾個月過去,在一些老舊小區,盡管有居民在家進行了垃圾分類,然物業管理員只是把廢紙箱紙盒揀出來,垃圾仍是“一桶扔”。 稍有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廢紙箱紙盒等拉到收廢站能賣錢,且價格較好。垃圾分類本是從環保生態角度出發,減少資源浪費,倡導綠色文明生活方式。只把廢紙分出來,無非還是“無利不動手”的趨利性表現,站在經濟利益考慮,既讓垃圾分類淪為形式,也念錯了垃圾分類真經。 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和復雜工程,從個體源頭分類到垃圾運輸過程,再到最終合理科學處理,都得有相關可行設計與配套措施。一旦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垃圾分類整體系統就會喪失價值與作用。除了“一桶扔”之外,如運輸“一桶裝”,處理一埋了之、一燒了之等等,皆會與垃圾分類初衷南轅北轍,讓垃圾分類走樣變形。 分類意識成為內在覺悟,時刻恪守環境保護的理念。個別地方僅僅把“廢紙”從垃圾中分出來,在垃圾分類中“薅羊毛”,“合則薅,薅完則棄”,顯然談不上有什么環保理念與生態思維。足見,筑牢垃圾分類的防線,除了要有諸如投放點、運輸設備、處理機制等硬件上的完善,關鍵還得做好“人”的觀念工作,在教育引導等軟件上下功夫。 “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垃圾分類的價值遠遠超過了一張“廢紙”的價格,這點想必誰都知道。個別人硬要鉆進“錢眼里”,忽視垃圾分類承載的厚重意義,只顧眼前的“一紙之利”,個人精致利己主義私心泛濫,恐怕也并非言傳身教可以感化的。出于此,不少地方采取懲罰措施,對垃圾分類不作為、假作為的加大懲處。誠如此舉,若能讓相關人員不進行垃圾分類的“交稅錢”遠遠超過“廢紙錢”,都會自覺算好一筆得失賬。 萬事開頭難。垃圾分類攻堅之地,就在于觀念與習慣問題。正如,“一萬個小時定律”所言,只要日益打磨、滴水穿石就能成為專家。同理,垃圾分類只要咬緊牙關、堅持不懈,沖破日常生活行為養成的臨界點,就能成為慣性和方式,如同“一日三餐”一樣自然。所以,作為普通群眾與個人,還得在自律自戒上多些砥礪,跨過那道坎就能遇見垃圾分類“最美彩虹”。 當然,“其始也簡,其畢也炬”。垃圾分類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生態環保、綠色建設是一項永恒課題,人與自然協調永續發展不會變。因此,垃圾分類得常抓、長抓、抓實、抓遠。別為了一張廢紙,忘卻了垃圾分類秉承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宏觀意義與偉大使命。每個人都不是孤島,垃圾分類事關你我他,都應積極行動起來,不做僥幸者、旁觀者、懈怠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