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紙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而江蘇金壇刻紙流行較早,也以濃郁的江南地方特色被納入國家級非遺名錄。今天呢,我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紀師傅,他年輕時受金壇刻紙影響,癡迷刻紙藝術二十余載,如今啊,還自創了獨特的套色刻紙。
刻紙藝人紀建民:現在這個樹干正面已經刻好了,但是我這反面多出來的紙我要把它刻掉。那刻的時候這個刀還要掌握好輕重,不然的話把后面花的線條刻斷,這個很危險,要手上功夫。
紀建民今年54歲,從7歲開始學畫,少年時又受長輩影響與剪紙結下了情緣,到了1990年,他無意中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了金壇刻紙,這一次的接觸,就讓他怦然心動了。
刻紙藝人紀建民:我心想這刻紙刻的真好,我挺喜歡,它是單色的,但是我當時也不知道是單色刻紙。
早在漢唐時期,民間婦女即有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方勝花鳥貼在鬢角為飾的風尚。這也是刻紙最早的原型,之后呢,它以節日里被廣泛使用的“窗花”為人熟知。如今,民間還保留有“北方粗獷、南方繁復”的刻紙風格。而金壇刻紙作為南方地域代表,以構圖繁茂,精巧秀美聞名,畫面有縱深感,更顯立體。紀建明愛上之后,就一刻不停地開始練習了。
刻紙藝人紀建民:我刻的時候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刻好,效果不好,那時候線條沒有這么細,那時候很粗的,因為拿不準,畢竟年輕,經驗不足沒有師傅,一切都靠自己琢磨。紀建民就從花鳥人物等簡單的圖案開始刻起,不斷積累之后,又學刻帶場景的作品,1998年,一次偶然機會,他接觸了南京剪紙“斗香花”,一套斗香花可以做出8張花樣相同、顏色各異的剪紙,這再一次打開了他的思路,能不能用彩紙給普通刻紙上色呢。從那以后,紀建民就開始了套色刻紙的研究,從刻紙的人物到配套的顏色,再到刻人物的線條,每一步設計創作都花費了他大量的時間。
刻紙藝人紀建民:我記得我刻了一幅觀音。整個線條陽刻都刻好了,就是套色這東西,臉部一走形狀。整個都走形,我那個觀音光刻一個線條就刻了一個星期。結果套色的時候走形了,我真的很氣。
除此之外,制作套色刻紙還面臨著其它眾多的問題,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公眾認知度低,以致于在選材上都遇到了困難。
刻紙藝人紀建民:藝術紙簡單一點,各種顏色都是很平的,質量也不好,刀劃下去容易斷裂。
色彩不夠飽滿,紙張又過于單薄,刻出來的作品不是這邊缺角就是那頭斷裂,為了找到更好的紙張,紀建民是煞費苦心,跑了不知多少店鋪,這其中就有一副作品,因為里面的花蕾顏色使用藝術紙無法表現層次感,他愣是用起了喜糖包裝盒,可這喜糖只有一份,壓根不夠用,他又到處尋找,終于在一家喜糖店找到了同樣的包裝盒,之后呢,他又將香煙殼變廢為寶。
刻紙藝人紀建民:像這個都是香煙殼,這都是留下來的,留著手鐲,戒指,煙殼的圖案是相當多的,很豐富的,像這種黃鶴樓,有閃光,可能更具有立體感,鐳射感在里面。
就這樣,不斷摸索,不斷鉆研,紀建民在套色刻紙的世界里不斷前行,刀法更細膩、線條更流暢、頓挫有力、內柔外剛。
刻紙藝人紀建民:把繪畫好的圖案勾線剪刻,然后把彩紙附在第一層刻好的紙后,刻掉不需要上色的地方,留住需要的色彩。就這樣用一層一層紙套色勾刻,直至完成整幅作品的顏色填充。假如說刻了一個人物畫,要從人的臉部開始,頭型開始套,外圍不是多出來的彩色紙要慢慢的把它刻掉。
每個線條都很細,稍不留神就會刻斷,所以紀建民往往一開始創作,就會坐上五六個小時。
刻紙藝人紀建民:最長的時候,我是晚上吃了晚飯,一直做到早上4點多,靈感出來以后,就刻畫,中途是不好停的。為什么呢,因為整個人的心境都在這個畫里面,假如說接到一個不開心的電話,就影響心情了,這畫刻的效果就不好。
現如今,紀建民每年大概能完成20多幅作品,大多數是別人慕名來取的,這其中就有一位朱文華老師傅,他雖然住在北京,也看遍了北京各大民俗展館里的高手作品,而卻獨愛紀建民的套色刻紙。
朱文華:像這種作品還是比較少的,因為它是多層次的,不像現在空雕刻一個底色,一個面獲得了認可,紀建民也是信心大增,先后創作了《虢國夫人游春圖》和《梅蘭竹菊》等作品。2015年夏天,東方鹽湖城還聯系到他,希望他能幫忙制作一幅關于道教文化的《三清圖》。
刻紙藝人紀建民:這幅畫刻了高2米,寬度4米,說句實在話,我的作品在東方鹽湖城展出,是對我多年的一個肯定,很多人以為是畫的,我聽了這個話很有成就感。
當然了,手藝人如今愁的是如何傳承,紀建民也在憂慮,他帶過幾個徒弟,長的學不過三年,短的半年就走了,借著攝像鏡頭,他也表達了收個好徒弟的意愿。
刻紙藝人紀建民:現在的年輕人喜歡的不是我們以前的東西,所以我也急的,想找一個傳我手藝的人。
其實呢,刻紙的入門門檻并不高,只要有繪畫功底就可以了,關鍵還是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如果您有興趣,也有一定的天分,就趕緊聯系紀建民這個師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