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壇的刻紙手工活,是金壇的一絕。當其他各地刻紙藝術從流行走向沉寂之時,金壇刻紙卻在民間煥發嶄新的光彩,成為一種特殊文化藝術形式,尤其是去年中法文化年,在海外展覽引起轟動。據說,金壇的刻紙源于無心插柳。
金壇刻紙研究所的所長張勤說,從剪紙到刻紙,全國各地都有人在做。但之所以金壇刻紙形成影響并成為特色,是因為20世紀70年代時,當地文化館美術創作組要送畫參加展覽,因為大家感覺單純繪畫技不如人,且作品難以出彩,便斟酌改變方針,把一名高中生在玻璃上刻出的繪畫送展。結果,標新立異帶來意外驚喜,冷門的亮點博得滿堂彩。取得豐碩成果,回歸金壇本地,刻紙就如旋風一樣震驚當地繪畫界,在全城形成一種氛圍并席卷開來。
其實,早在隋唐時期,雙喜、門花、堂花、燈花、鞋花、花鳥蟲魚、人物戲文等刻紙作品便散見于民間,世代沿襲。最初,老百姓逢年過節必自己構思圖案,再通過剪貼的方式,將這些紙頭張貼在自家門頭。另外,女性繡花或者編織時,也會先將紙張上的花紋刀刻出來鏤空。所以說,金壇刻紙植根于當地民間藝術,由剪紙派生而來。它的工具、材料簡單普通,只要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就可以通過靈巧的雙手剪出精彩紛呈的作品來,最為老百姓喜聞樂見。
據說,金壇刻紙可分為兩大流派。以朱曉坤為代表的傳統刻紙,風格古樸典雅,花樣奇巧繁多,代表作品《群仙祝壽》人物眾多,為世所罕見。而另外一方,則是以周蘊華、楊兆群等為代表的現代刻紙,他們用剪、刻、撕的方法和套色、點、填、染的手法,并借鑒西北的剪紙風格特點,融入繪畫、裝飾技藝,風格清新雋永,代表作《萬馬奔騰》、《東方歌舞》等散發出強烈的時代氣息。無論是傳統還是現代,與用剪刀剪出來的剪紙不同,刻紙藝術始終摒棄平淡無奇,它要求豐富的想象力和宏偉的創作激情。
原來,傳統的剪紙純用剪刀,沒辦法剪出大篇幅的作品,工藝也難以精細?碳堄玫氖强痰,不僅可以刻出掌上小品,更要求刻出鴻篇巨制。比如說,在刻紙研究所有一幅珍藏的《梁山好漢》刻紙,它4.6米長,需要3個人托著才能展開。寬近1米,整幅作品打開后,能將半個房間的空間占滿。這幅《梁山好漢》是朱曉坤81歲高齡時的醉心創作,但在人物系列構思階段時,朱老先生去世。為了完成他的遺愿,刻紙研究所集體進行修改補進,然后4名刻工耗費了7年時間才最終將其完成。上面的108位好漢,各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線條沒有一絲斷裂。
別以為刻紙簡單,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因為用的都是薄紙甚至宣紙,所以雕刻起來,最擔心的就是刀刻造成的線條斷掉。起初,刻工是在玻璃或蠟制的底板上,運用劃刻粘貼、陰陽對比及鏤空等各種手法,但整幅畫面有時無法做到千刀不斷,仔細觀察就能看出線條不流暢的破綻。后來,民間藝人們專門制作了刻板,這種刻板是用燒香殘灰和羊油熬制而成,刻紙時不會像玻璃那樣堅硬死板,同時夏天也不會熔化。
最近,刻紙研究所組織了10位知名的刻紙藝術家正在啟動一項浩大的工程,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刻制《從雅典到北京》的巨幅刻紙。作品將由歷屆奧運會舉辦城市的標志性建筑標志、歷屆奧運會的標識、和平鴿、五環標志以及所有運動項目的藝術表現圖案構成,這幅有史以來最大的刻紙預計將耗費兩年的時間才能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