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大量增加,已成為當今世界最嚴重的公害之一?傮w上看,我國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立法基本上處于起步階段,一個完整的生活垃圾分類回收法律體系亟待建立。
關于垃圾分類,兩會代表有話說
1.王月清:生活垃圾分類回收是實現傳統經濟向循環經濟轉型的關鍵
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齊齊哈爾龍江縣環衛處保潔隊長王月清表示,目前我國垃圾分類回收舉步維艱,分類回收效果非常差。人們缺乏垃圾分類投放知識,對垃圾分類投放積極性不高,管理部門重視程度不夠,垃圾分類設施標準不統一和設施不足,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導致垃圾分類投放行為不具有很強的約束力,回收產業鏈良性循環未建立等問題。
她認為,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垃圾分類回收同樣需要法律層面的規范和引導,才能從根本上保證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不出現偏差和缺陷。垃圾分類回收是傳統的經濟形式向循環經濟轉型的一個重要表現,是一項日積月累的大工程,需要政府、民眾、行業共同重視和發展,需要綜合運用道德、技術、財政、法律等手段共同發揮作用。
2.羅和安:垃圾分類刻不容緩
全國人大代表、湘潭大學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羅和安馬說:“垃圾分類的工作一定要做。垃圾經過分類后再焚燒,可以提高處理的效率,同時可以進行綜合利用,比如用來發電,固體廢料還可以做肥料!
羅和安表示,從目前來看,垃圾焚燒處理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卻是最成熟的方法,發達國家都在用。通過分類,也解決了廢電池等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的問題。
3.張全:垃圾資源化的前提是垃圾分類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認為,垃圾其實是一種放錯地方的資源。要使得垃圾資源化,前提條件就是垃圾分類。因此,垃圾分類是實現“三化”的關鍵環節,也是難度最大的一個環節,不僅僅面對技術和投入的問題,更取決于全社會公民的理念提升和行為改變。要做到這個,不是單純建一個垃圾處置場就能解決的。垃圾分類涉及到成千上萬人的行為改變問題。
4.張華明:立法規范垃圾分類,減少環境污染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華之毅時尚集團總裁張華明表示,應制定全國性的法律來規范垃圾分類,明確分類標準,鼓勵全民參與,甚至在恰當的時候可引入垃圾按量收費制度,讓污染者付費,實現源頭減量。
垃圾分類到底難在哪里?
1.民眾垃圾分類意識較低
多年來,盡管政府一直在宣傳垃圾分類,但并沒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什么是正確的垃圾分類。比如,在廚房削個蘋果,蘋果皮算廚余垃圾。而在廚房剝花生,花生殼就不算廚余垃圾,屬于其他垃圾。垃圾分類看似簡單的事,可要學的東西卻很多。
“咱老百姓又不是專業人士,老說什么可回收資源、廚余垃圾,哪兒分得清楚啊?”居民們的話不無道理。想將垃圾分類落到實處,不可能靠宣傳口號和擺放分類垃圾桶就能辦到的,還有很多配套工作需要做。
垃圾分類的源頭,不在垃圾桶上,也不在百姓需要轉化的意識上,而是在分類方法的制定上。垃圾分類沒有更人性化的分類辦法,人們就很難去執行。
2.垃圾分類中端及末端處理不配套
最近幾年,城市里擺放的分類垃圾箱越來越多了,但從具體操作情況來看,這些垃圾箱收效甚微。一是垃圾分類設施一建了之。有的垃圾桶雖然標著“可回收”與“不可回收”標識,外表上看似分開,打開里面其實是相連的,垃圾依然混在一起。二是居民垃圾一扔了之。剛開始的時候,不少市民垃圾分類熱情很高。時間長了,不少市民熱情也減了,垃圾就隨便一扔。三是垃圾運送一鏟了之。不管是不是分類,都混在一起拉走。到了垃圾處理場,也都是統一進行處理,沒有進行任何分類處理。
推行垃圾分類,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是做好垃圾分類工作,絕不僅僅是擺放幾個漂亮的垃圾箱就能解決問題的,需要政府、企業、市民齊心協力。
3.缺乏有效的協作機制
部分機關事業單位對垃圾減量分類工作還不夠重視,單位內部發動不足,責任不明確,工作人員參與率不高,配合度不夠;部分小區物業管理單位在垃圾減量分類工作中,存在畏難情緒,宣傳發動不足,對垃圾分類工作規范不熟悉,管理不到位,小區垃圾減量運營管理效率不高。
如何解決垃圾分類的難題?
1.垃圾分類由干濕分離逐漸細化
雖然近年來國家一直大力推進垃圾分類收集工作,但是目前的分類往往是采用可回收、不可回收、有毒有害等方法,在家庭、社區很難操作,而干濕分類相對簡單易行,因此推進垃圾分類,不妨從按照“干濕分類,因地制宜”的原則做起。
垃圾干濕分離后,轉運途中干垃圾集中細分,其中干垃圾可三天或一周甚至更長周期收運一次,濕垃圾必須日產日清,但垃圾量減少近一半,既減少了收集人數和勞動強度,又減少了轉運車輛數量,增加了效率,有助于維持環境的衛生。干垃圾集中細分,實現了轉運途中垃圾減量,進一步降低了轉運負荷和末端處理處置負荷。民眾干濕分離的分類意識提高時,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詳細的分類的制度和管理辦法。
2.形成垃圾分類產業鏈
垃圾分類是一個系統工程,分類投放、收運、處理等環節環環相扣,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分類的失敗,因此必須構筑完善的垃圾分類產業鏈。
分類投放是基礎。沒有合理的分類存儲和正確的分類投放,分類收運以及分類處理都是空談。分類收運是保障。分類收運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分類儲存和分類投放是否具有意義,也是分類處理前最關鍵的一步。分類處理是目的。但是,由于一些城市的垃圾末端處理配套嚴重滯后,無法實現垃圾分類處理,都是將垃圾進行“混合打包”,采取集中填埋或者是焚燒等方式處理。這樣做,之前所有的環節都失去了意義。
因此,垃圾分類考量的是整個城市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垃圾分類產業鏈,不僅需要對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工具、分類垃圾回收利用技術及設備的投入,更離不開可操作的政策、可執行的分類標準、完善的監管體系。
3.盡快制定垃圾分類的制度法規
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個不同主體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構建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是推進垃圾分類的必由之路。而法律則是有效規范上述不同主體之間利益關系的“工具尺”和“調節器”,為依法開展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活動提供制度保障。
此外,要真正實現垃圾分類常態化,也離不開建立切實可行的長效機制和法律法規。制定全國性的法律來規范垃圾分類,在立法中,不僅要明確垃圾分類的標準,最關鍵的是要鼓勵、引導和保障垃圾分類處置產業化,只有市場化的動力將垃圾分類并資源化利用,垃圾分類才會真正成功。另外,建立健全獎懲引導機制,既要有法律法規的約束,又要給予引導和鼓勵,逐步養成垃圾分類習慣。
全國政協常委、民盟江西省委主委劉曉莊在今年兩會上也提出,將垃圾分類納入法治化軌道,中國應制定相關法律,加大對垃圾分類的日常監管和處罰力度。
借鑒國外垃圾分類的做法與經驗
1.日本:有序回收垃圾
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垃圾生產量最少的國家,每年只有410公斤,也是世界上垃圾分類回收做得最好的國家。從1980年開始,日本逐步建立起一套近乎苛刻的垃圾分類制度。每年12月份,日本的每一家住戶都會收到一張來年的特殊“年歷”:每月的日期都用黃、綠等不同的顏色來標注,每一種顏色代表哪一天可以扔哪種垃圾。比如,廚房垃圾,每周三和周五才能扔!澳隁v”上還配有各種垃圾的漫畫,告訴人們不可回收的垃圾包括哪些,可回收的垃圾包括哪些。如果不嚴格照規程分類操作、按規定時間扔到指定地點的話,將面臨巨額罰款。
日本的垃圾分類標準嚴格而細致,包括資源垃圾、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危險垃圾、塑料垃圾、金屬垃圾和粗大垃圾等等。
2.瑞典:用一代人的時間普及垃圾分類
瑞典有專門的垃圾收集服務者,但他們只收集特定的垃圾,一般是生物可分解的剩菜殘羹。對于沒有被收集的垃圾,瑞典政府在大多數的社區設立垃圾收集中心,在其中放置許多標有顏色標識的垃圾容器,以方便人們將已經分好類的垃圾投入專用的垃圾容器。因此,如果沒有提前分類,扔垃圾時就會犯難,這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人們進行垃圾分類。
瑞典在培養國民垃圾分類意識上足足花了一代人的時間。對于那些偷懶不愿意去分類的人,瑞典政府重新設計垃圾容器來提高亂扔垃圾的難度,例如,把扔瓶罐的容器口設計成小孔狀的,把扔硬紙盒和紙板箱的容器口設計成信封狀的。這樣減少了亂扔垃圾的現象。
政府對國民垃圾分類意識的培養從兒童時期就開始了,他們先是把這個概念引入學校,教育孩子們如何進行垃圾分類,再由孩子們回家后告訴大人,這樣,瑞典政府僅在培養國民垃圾分類意識上就足足花了一代人的時間。因此,瑞典人自豪地稱:“在瑞典,垃圾分類是一種傳統。”
3.新加坡:垃圾分類全靠自愿
在以法紀嚴明出名的新加坡,要做好垃圾分類并不難,明文規定賞罰分明即可:走在大街上,亂扔垃圾、違禁抽煙、地鐵飲食……都有明確而嚴厲的懲處,讓人不敢造次。然而,對于垃圾分類,卻獨獨沒有任何懲處措施,一切全靠自愿。而即便是所謂的分類,也只是簡單的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兩種。
新加坡國家環境局表示,不希望再通過垃圾分類增加居民的義務,希望大家能主動做環保,為自己為家園,而靠所謂獎勵的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