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縣啟動實施了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以加速、提質、增效為目標,圍繞生態立縣,打造固基林業;圍繞旅游活縣,打造景觀林業;圍繞興林富民,打造經濟林業。按照“六區兩線一基地”總體布局(六區,即沙區、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區、城鎮村屯綠化區、農田防護林區、林沙產業開發區、工礦植被恢復綠化區。兩線,即公路沿線、鐵路沿線。一基地,即種苗基地建設),以集體林改和林沙產業發展為動力,努力提升林業建設與保護的整體活力和發展后勁。用五年時間(2011-2015)完成以樟子松造林為主的林業建設任務130萬畝。據統計,2011—2014年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已累計完成樟子松造林106萬畝;通道景觀綠化總里程205公里,綠化面積2.6萬畝,育苗面積1萬畝,蓄苗量4億株。2015年,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已完成4萬畝。
在推進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中,多倫縣進一步創新生態建設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徹底轉變原有高度計劃的傳統林業模式,通過用利益杠桿拉動,破解制約林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對于集體宜林荒山荒地,以合同形式由企業或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緊密型承包墊資造林,經驗收合格后享受300元/畝造林補貼,工程竣工驗收合格后林權劃分到戶;對于林地所有權人進行股份合作造林,林權按股份合作章程約定進行分配,經驗收合格享受180元/畝的造林補貼;通過劃撥、租賃、承包、轉讓等形式獲得宜林荒山荒地使用權進行造林的企業享受180元/畝的造林補貼,實現政府要生態、企業要林權的雙贏目標。造林每畝除保留政府要求的56株外,企業可自主處置;對于農民承包“五荒”造林,經驗收合格后享受300元/畝的造林補貼,林權歸造林農民所有;國有單位在國有土地上在造林,經驗收合格后享受180元/畝的造林補貼,林權歸國有單位處置。
通過活化建設機制體制,全縣國家、集體、企業、個人一起上的生態建設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有效解決了制約林業發展的突出問題:
一是解決了活不了的問題。工程建設中采取花錢買活樹、活化林權配置等一系列措施,實行招投標和緊密型承包,與中標企業和合作社簽訂造林合同,進一步明確責權利。林業局認真搞好規劃設計和技術指導,造林完成后由林業部門、監理公司、鄉鎮和林木所有人組成聯合驗收組進行嚴格檢查驗收,按照合同規定兌現造林補貼,有效提高了造林質量。
二是解決了管不住的問題。工程建設期間,造林栽植、管護、撫育、補植均有造林企業和造林合作社負責,按照合同規定,對竣工驗收的造林工程,進一步明晰林地產權,及時將林地的使用權、經營權、處置權交給林木所有者,在保持林地所有權和用途不變的前提下,允許依法繼承、出租、互換、轉讓等合理流轉。通過利益杠桿拉動,參與工程建設的企業、合作社及農民生態保護意識由要我管護轉變到我要管護。
三是解決了投入少的問題。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采取股份制、合作制、承包、租賃、轉讓等多種造林形式,廣泛吸引社會資金進行工程建設。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2011-2014年累計投入資金14.6億元,其中:國家投資2.2億元,占工程建設總投資的15%;地方投資2.5億元,占工程建設總投資的17%;企業投資4.7億元,占工程建設總投資的32%;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個人投資5.2億元,占工程建設總投資的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