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的4月,正是林業工人為生產木材而忙碌的時節,但這個春天,內蒙古大興安嶺地區的大山深處卻將始終靜悄悄。
按照國家林業局規劃,自今年4月1日起,內蒙古森工集團將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至此,內蒙古大興安嶺地區長達60余年的采伐生產作業就此畫上句號,并將迎來新的生態建設發展時期。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5年要擴大天然林保護范圍,有序停止天然林的商業開采。
3月17日,《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正式發布。改革方案提出,到2020年,國有林場商業性采伐減少20%左右,穩步推進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試點,有序停止內蒙古、吉林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商業采伐,并通過大力造林和保護等舉措,全面提升森林質量。
不少人對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可能還比較陌生。它們構成了國有林業,林地面積占全國四成,森林蓄積量占全國的2/3,還擁有全國一半以上最優質的森林資源——天然林。
國家林業局國有林場和林木種苗工作總站總站長楊超介紹說,國有林場建立以來,管理體制幾經變革。上世紀80年代以前,按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管理,80年代初,國家開始將國有林場逐步下放,成了差額撥款事業單位。90年代開始,國有林場進一步轉為自收自支、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90年代后期,隨著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以及實行天然林保護等禁伐限伐政策,國有林場管理體制弊端逐步暴露:管理權責不清,內部經營機制不活,投入渠道不暢,普遍陷入了“資源枯竭、經濟危困”。
論貢獻,國有林場和林區都有著輝煌的歷史,現在也有著十足的底氣;談發展,慘淡的現狀讓他們頗感雄風不再,底氣不足。
改革方案的出臺對于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而言,無疑是很好的保障。那么,現在有序停止天然林的商業開采,對國內森工企業來說會有什么樣的影響?
“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之后,對于森林工業企業來說是承受了一次考驗,要渡過一次新的發展難關,或者說要突破發展的瓶頸!奔稚ぜ瘓F董事長柏廣新坦言。
而對于這樣一個“瓶頸”該如何突破,柏廣新說:“解決這個問題,要兩條腿走路:一個是需要國家給予支持;二是向“非林非木”產業轉移。通過發展“非林非木”產業支撐企業的經濟發展,把保護好森林作為目標。”
柏廣新說,向“非林非木”產業轉移的重點是利用好森林中的“非林非木”資源!氨热缫l展森林旅游,森林旅游將來可能成為吉林森工企業的支柱產業。我們提出‘變砍樹為看樹',請游客來體驗天然原始森林的環境。過去是通過‘砍樹'賺錢,一次就把樹砍掉了,就沒有了!礃'是看一遍收獲一遍,使森林成為‘搖錢樹'”。
除了把“砍樹”變成“看樹”,“我們還大力開發利用各類林間林下資源。”內蒙古森工集團董事長張學勤介紹說,按照規模化、集約化的思路,內蒙古森工集團努力打造“培育、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綠色林特產品生產基地。通過人工造林、森林撫育、低產林改造等方式,加快商品林基地建設,不斷增強林區木材資源戰略儲備能力。
“我們依托種苗行業資源、技術優勢,組建混合所有制的園林綠化公司,承接區內外園林綠化、生態治理項目,加快基地化、規;、產業化步伐。其中根河森泰種苗綠化公司已實現存苗5000萬株,正在向存苗1億株、圃地面積5000畝的目標邁進,這將帶動逾千人就業!闭勂疝D型,張學勤顯然充滿著自信。
此外,在轉型過程中,國有林場、森工企業也將不再唱“獨角戲”。《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未來將積極推動各類社會資本參與林區企業改制,提高林區發展活力。
“我們鼓勵職工、民營資本有序參與林下資源開發,鼓勵職工、社會資本組建森林撫育、造林專業公司,參與森林經營工程招投標。”
張學勤表示,內蒙古森工集團在森林經營環節將引入市場化機制,在造林、植被恢復、森林撫育、種苗生產、生態修復工程中實施項目化、商品化管理,吸納社會力量競爭參與生態保護建設。
對于國有林場、國有林區改革,申萬宏源宏觀研究組相關專家表示,改革從長遠來看將利好林業類企業發展。其中,對政府監管的清晰定位、對林場企業性質的還原,有利于提高林場的經營決策效率、提高國有林場的生產積極性;而對林區有序的停止采伐,則在切實建立和保護生態系統的情況下,有利于林業企業后續資源的可持續性開發,也給此后加入的競爭者形成了政策壁壘,提高了林業企業現有儲備林地的估值。“指導意見中提到的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引入社會資本和增加金融支持,更加有益于林業企業的資源配置,有利于企業引進戰略投資者、進行規模化經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