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周至縣,有個世代以手工造紙為業的村莊,名叫起良。據《周至縣志》記載,早在明朝之前,起良村就以造紙聞名全國,每戶人家都供奉著蔡倫的畫像。起良村90%的家庭都有造紙作坊,村人大多數時間都是忙于造紙,柴米油鹽等生活用品都用造出的麻紙跟商販交換。萬歷年間,因本籍官員上奏,朝廷赦免了對該村的田賦糧稅,鼓勵當地專營紙業,起良村即由“棄糧村”諧音演變而來。
時至今日,在起良,宅院門前仍保留著一些過去造紙作坊使用的紙涵石,石頭上日積月累留下的造紙印跡清晰可見。起良村造紙術工藝相當復雜,一般還要經過備料、蒸料、泡浸料、整料、踏碓、切翻、揭漿、淘漿、抄紙、壓紙、曬紙、揭紙等,共有36道大工序和72道小工序,基本都要靠人力完成,道道工序要求嚴格,容不得半點馬虎,否則就有可能前功盡棄。
起良村這里以造紙為業,世代相傳,至今還流傳保存著古老的傳統造紙工藝,多名民間老藝人不僅能向人們展示古老的蔡倫造紙工藝流程,還能原汁原味地造出純楮穰皮的優質麻紙。紙坊負責人劉曉東為了保護并傳承村中即將失傳的古老手工造紙工藝,決心建立起“蔡侯紙坊”,將起良古老的手工造紙技藝發揚光大。在“蔡侯紙坊”,部分老藝人正在現場教授造紙的工序細節。在這里,人們能夠看到造紙從采集原料,到浸泡、切割、晾曬等一個完整的過程。
編者按: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造紙工業也飛速發展,傳統手工造紙技藝面臨失傳危機,年青一代無法全情投入在這“過時”的勞作中,于是老藝人們無比扼腕嘆息。如何保護好并且傳承好這些古老技藝,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重視。而古老技藝在頑強求生存的同時,如何與市場融合,如何與現代銜接,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