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廢紙進口的起伏一窺造紙行業的全貌。我國作為世界造紙第一大國,廢紙進口早已成為行業發展的“風向標”,廢紙進口量和價格漲跌的背后,反映出的正是造紙行業興衰的變遷。
昔日風光今日難覓
近幾年,造紙行業的發展留下了過山車般的“軌跡”。2008年,遭受國際金融風暴重擊之后,我國造紙行業開始“麻煩纏身”,歷史性產業困局征兆不斷。從2009年開始,造紙行業斷崖式下滑一直持續到2010年。雖然之后有所復蘇,但在2012年之后再次急轉直下,并在2013年首次陷入零增長“泥沼”,直到今年依然毫無復蘇跡象。
造紙原料對行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自上世紀90年代國內紙企使用廢紙造紙以來,廢紙的使用量持續攀升,2013年廢紙漿占紙漿消耗總量65%以上,尤其是廢紙每年進口量持續快速增長。海關數據顯示,1999年,廢紙進口量僅為251萬噸,之后以每年200萬噸至500萬噸的速度增長,到2012年廢紙進口量超過3000萬噸,達到3007萬噸的歷史高峰。
3000萬噸是什么概念?先讓我們看看全球廢紙進出口的數據。當前,北美、歐洲和大洋洲是3個廢紙凈出口地區。2012年,北美廢紙凈出口2071萬噸,歐洲凈出口965萬噸,大洋洲凈出口164萬噸,3個地區合計凈出口3200萬噸。對比兩個數字來看,我國幾乎采購了全球出口的大部分廢紙,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之前我們看到的都是廢紙進口持續“量增價漲”。
“只進不出”絕非良性發展之路
沒有永遠增長的市場。造紙行業的好日子似乎走到了“拐點”。從2013年開始,我國廢紙進口進入下降通道,當年進口量降為2924萬噸,今年上半年僅進口廢紙1411.4萬噸,預計今年全年進口量2830萬噸,比去年再度下降100萬噸。
如今,橫掃全球廢紙市場的中國造紙業走上了“下坡路”,如此窘境愈發顯示出造紙大國的“羸弱”,而下滑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市場觸到了“天花板”。
從大的方面來說,造紙產業格局的不合理制約了行業發展。10年的快速發展,嚴重透支了行業的支撐能力;產能的過度增長,擁塞了市場的消化能力;成本大量蠶食利潤,拖累了企業的服務能力;原料高度依賴進口,削弱了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能力。
從小的方面來說,造紙企業的急功近利造成了當前的行業困境。企業都是逐利的,一擁而上的過度投資,造成了部分紙種的階段性產能過剩,也拉低了整體的盈利空間。拼爭市場的低價戰略,雖能暫時贏得些許市場份額,但卻丟掉了大塊的利潤。搶做老大的經營方式,沒有把別人拉下馬,自己卻險些跌入水溝。
從政策層面來說,“閉關鎖國”政策鉗制了紙業外貿發展。一個依賴大量進口廢紙的造紙大國,卻在2007年被禁止利用廢紙生產的紙及紙板的出口。面對廣闊的國際市場,中國造紙企業卻被禁錮在國內一隅互相拼爭,“窩里斗”的結果就是自身遭受嚴重“內傷”。中國造紙企業用沉痛的事實證明,“只進不出”的國際貿易市場絕非行業良性發展之路。
面對行業的低迷,生存成了當前造紙企業的關鍵,F在需要急迫解決的問題是,讓造紙業恢復元氣,讓產能和市場相適應,使企業回到正常、理性的發展軌道上來。
進口創下“十二連跌”
我國廢紙進口量2013年首次出現下降,2014年更是持續“量價齊跌”,廢紙月度進口量從去年11月份開始已連續8個月負增長,廢紙進口每噸單價從去年6月份起連續“十二連跌”。其實,連跌的背后是造紙業的國內市場、行業需求和國際背景3個方面“下行”的反映。
國內市場方面,我國廢紙回收利用率逐步提高,國內廢紙供應量的提升導致進口量的下降。2009年之前,進口廢紙占全行業所消耗廢紙漿的比例一度接近50%。此后幾年,國內廢紙供應穩步上升,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廢紙資源的供應,平抑了不斷高企的國際市場廢紙價格,也是近幾年廢紙進口數量起伏的重要因素。
行業需求方面,行業的“天花板”讓企業痛苦萬分,市場的持續低迷,導致成品紙銷售下滑,生產成本壓力加大,不得不以減產、停產應對,因此工廠對廢紙需求減少,原料采購積極性不高,導致廢紙現貨市場無甚實單,成交較少。
國際背景方面,當前全球造紙業都在開展對資源的爭奪,各國對廢紙資源的需求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為了確保本國的廢紙供應,歐美日等主要出口地區開始減少廢紙出口量,導致國際市場上可供出口的廢紙減少。國內企業為保證質量和利潤,盡量選擇質優價低的產品進口,導致進口廢紙數量和價格的下降。
掩卷長思,我們必須承認,對原料資源的“失控”是中國造紙業的“硬傷”,我國雖是最大的廢紙凈進口國,但在國際市場廢紙價格不斷攀升的局面下,反而沒有多少話語權。直到如今,卻在“內憂外患”之下迎來了廢紙價格的下降。造紙行業是產業鏈較長、涉及面廣的產業,雖然我國已經登上了巔峰,卻暴露了自身的脆弱。精彩的樂章也有低潮。中國紙業想要再崛起就需要造紙企業調整結構、提升管理、做好服務、提高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