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由一定數量組成的商品,往往有規定上限值與下限值,超過標準即是不合格產品。如復印紙每包500張,經常買的人就知道,有“足張”與“不足張”包裝之分。裝修買電線也是如此,同樣標100米長的電線,銷售商說:出口的肯定足米,國內銷售的則不然。具體差多少,流通環節都集體“失聲”。
記得以前熱播的電視劇《喬家大院》中,有一情節特別感人:喬致庸到武夷山購茶,親口交待茶農:每包1斤按1.1斤裝,因為經過長途運輸,考慮到有所損耗。貨運抵山西后,茶商過稱,量有余而無不足,贊嘆喬家信譽響當當。
古人往上限做,買賣興旺發達。而當下有些人,往下限做,且還暗地里頂著“合格”的遮羞布,悄悄越過底線!扒烦椤钡脑旒埰髽I被相關部門約談時,道出的理由是“設備存在問題”。難道人沒問題,都是機器的責任?還是只因為機器不會說話?
不合格產品“順利”上市,根子不在設備上,也不在制度上,主要是企業的負責人思想“不達標”。該抓住根本,找準時機“下藥”了。若不就此悔過自新,這樣的企業必將行之不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