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以“林漿紙一體化:引領產業的未來”為主題的2013中國紙業可持續發展論壇在京舉行。與論壇同期舉行的還有媒體見面會。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院長曹春昱、APP(中國)文化用紙事業部總經理、金東紙業(江蘇)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志明、金紅葉紙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徐錫土、APP(中國)文宣部總經理沈鴻在媒體見面會上接受采訪,就國內外林漿紙一體化建設的相關問題與記者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以下為采訪實錄。

記者:金桂和金海都是走林紙一體化模式,現在這兩個工廠的木材自給率是多少?
沈鴻:這個問題關系到我們在國內采購比例,涉及到商業秘密了,我不太好公布具體的數值。
但這個模式我可以介紹,林漿紙一體化本身的意義在于減少對資源的消耗,如果你把林種得遠,肯定涉及到運輸的問題,涉及到對整個資源消耗的問題。如果我們就在林基地就近制漿,不要把濕漿變成干漿,直接造紙,這個過程中是做到了資源最節約化的一種使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論在金桂還是金海都走出了樣板式的示范,而且所有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的因素都囊括在內。所以,金海和金桂在這個層面,通過林漿紙一體化真正做到了實現規模效應和模式效應。
記者:金桂和金海的林是不是已經到了采伐期了?
沈鴻:金海金桂大量使用本地林,已經進入了生產和收獲的階段。從環保和方方面面來說,還需要采購國外經過認證的林,我們無論是采購澳大利亞還是其他國家的,這也是不得以的。畢竟國內林地經營很分散,還沒有達到我們認證的廣度,所以,海外采購也是占了很大的一個比例。
馬志明:金桂和金海都是先有林再有漿再有紙,即使是海南也是先林再漿再有紙廠的模式,金桂也是先有化學機械漿,今年才有紙廠出來,這都是林漿紙一體化的概念。經過黑液回收燃燒產生能源再利用,這是林漿紙一體化一項很重要的綠色循環。為什么要推這個,因為林漿紙是一體化,因為大家都嘗到了生物質能源的果實,而且要把原來預備排放的部分變成了一個效益,這是整體的。尤其是金桂,金桂是第一個使用這項技術的工廠,因為這個我們是和加拿大的漿廠用過以后,經過改良采用的全封閉循環系統,把整個生產過程中得到的黑液過去濃縮后去燃燒。大家說漿廠是高污染的,水耗多,但它循環以后整個技術非常成熟。所以,在2010年時這個技術列入了國家鼓勵發展的環保技術目錄中,國家在鼓勵整個制漿、化學漿、機械漿生產是一個技術目錄,可以作為一個鼓勵運用技術。這是APP在資源環境保護的時候把我們整個know-how告訴大家清楚的事情。其實你只要愿意做,肯定愿意對整個環境保護做出自己的貢獻。環境治理不見得光花錢,它會獲得一個大家不清楚的效應出來。這是一個整體,這樣循環以后可以讓整個造紙企業的競爭力大大提升,因為光從濕漿直接演變成紙,比你買干漿能耗要少很多,而且直接管線運輸,不再是卡車,這都是很不一樣的流程。
記者:林漿紙一體化在國外的趨勢是怎樣的?
沈鴻:我們說國外,不說很遠,首先APP是印尼企業,印尼把林漿作為一個戰略來發展。我們在印尼有相當大的林漿紙生產規模。相比于國際上比較大的企業來說,我們現在在國際上產量也是位居前列,相比于其他的企業來講,我們在林漿紙一體化,特別是營林和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原材料方面還有一些差距,我們也看到其他競爭對手給我們提供了榜樣,我們覺得在這方面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當然我們談造紙行業不僅在中國,其實是參與全球價值鏈的整合,我們的模式不僅在印尼和中國,要從全球戰略角度來看怎么做到更好的發展,這是我們研究的方向。
記者:國內有沒有其他企業在發展林漿紙一體化?
沈鴻:也有做的。
徐錫土:其他企業起步比較晚,一定要先有林。我是1997年加入金東,但APP1992就開始在中國投入林地,速豐林6到7年就可以成材。金海加金桂都是先有林,林成熟了以后再去建廠。
現在在江西贛州那邊也有一家好像是林漿紙一體化。
記者:種植速豐林要多大規模?
馬志明:速豐林規模還是次要的,首先需要時間,要進行先布局。目前國內速豐林的主要樹種是桉樹,桉樹不是不好,而是看你種哪兒,怎么種。而且桉樹有不同品種的,你要培育,找到適合當地的種植的,并且培育出來。
記者:請問曹院長,林漿紙一體化模式在技術上有沒有什么瓶頸?
曹春昱:技術不是最大難題和障礙,障礙,一是資源,二是育林技術,這和技術有一些關系;三是資金,如何能夠把整個系統完好的做下來。在種植之前就需要進行優選,找到適合當地環境的品種。
記者:金桂金海林地面積分別多少?
沈鴻:我們在國內有8個省區都在種植林,目前8省區林面積在500萬公頃。
記者:據了解,廣西地區已經不止金桂一家在種植速豐林,那么在林地劃分是否會形成一個很直接的競爭?
沈鴻:競爭對手怎樣來和我們競爭是他們的策略,我們是比較早進入,先開始布局,進入中國以后就開始長線布局;卮鹉愕膯栴},我們沒有和他們競爭,是他在和我們競爭。(本文由紙業網記者根據采訪現場問答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