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全省嚴查環境違法行為、遏制污染反彈專項行動期間,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光化造紙廠違法生產3天,有關責任人———縣環保局副局長、城鎮監理所所長,為此受到了嚴厲的行政處分。這是運城市因“小造紙”污染而受到行政處分和刑事處理的第55人次(有的干部為此而受到兩次以上的處分)。更有天馬造紙廠廠長楊軍武因造紙污水污染城市供水系統,被判處兩年有期徒刑而聞名全國的“天馬案件”也發生在運城。還有前幾年中央新聞單位多次曝光的造紙廢水污染黃河、小浪底水庫污染告急等均與運城市“小造紙”有關。
運城市因“小造紙”污染付出了慘重代價,這種狀況何時才能終結?上個世紀的一幕幕悲劇,還要在這個世紀繼續演下去嗎?
據了解,運城造紙業的發展可以追溯到盛唐時期,當時生產的薄麻紙曾遠銷西域各國,并與絲綢齊名,以此奠定了運城北方造紙業的中心地位。20世紀90年代中期,運城造紙業達到鼎盛時期,撐起了山西造紙業的半壁江山。全市造紙企業曾發展到497家,當時的年產量為32萬噸,平均每廠年生產量600多噸,產值約10億元,利稅達1億元,占全市財政收入的1/10。
但運城為此而付出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代價同樣是十分慘重的。全市造紙廢水年排放量達4400萬噸,占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55%。其中污染物COD的排放量為8.2萬噸,占全市總排放量的92%。為此,運城市政府在2000年決定關停所有不達標的113家造紙廠。雖然造紙廠被關停了,但污染危害卻沒有因此而停止。貫穿運城境內195公里的涑水河,因造紙污水污染,兩岸有10萬多棵樹木死亡,近50萬畝土地鹽堿化,30萬畝土地被迫由河灌改為井灌,地下水位急劇下降70~100米,每年造成經濟損失數億元。
許多頑固的造紙廠業主,在被停產以后,屢屢偷偷生產又屢屢被抓、被曝光。但也的確有想通過治理而達標排放的。據了解,在此期間,許多造紙廠投巨資試用過蒸餾法、焚燒法、添加絮凝劑法等。但盡管使出渾身解數,目前尚無成功的案例。為此,有人估計各種治理費用至少耗去1億元,加上被關停的造紙設備等固定資產,損失達5億元之巨,足可建5座年產10萬噸左右的大造紙廠。
據測算,山西每年需紙量超過60萬噸,而2000年全省造紙業產量卻只有27萬噸!斑\城造紙每年有16億公斤的麥草資源,有技術、有人才,為什么就不能將其整合成幾個上規模的造紙企業呢?”許多關心本地造紙業發展的人,在不斷地思考著這個問題。據了解,山西全省目前國有和年產5000噸以上非國有造紙廠共有38個。其中,中型造紙企業只有6家,年產量僅10萬噸,大型造紙企業尚未出現。
據了解,山西“十五”期間計劃在運城等小麥主產區建設2~3個大中型制漿造紙企業,運城能否抓住這次機遇?我們將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