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造紙工業正處于社會需求高增長的階段,近十年國內外對紙張的需求年增長率為8.77%,高于GDP的增長率,遠遠超過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2%-30%年增長率。北京造紙學會副理事長楊懋暹在對我國造紙工業的市場狀況進行深入調查后作出分析。
新聞紙
目前我國新聞紙的人均消費量只有1.4kg,與世界平均7.2kg的水平相比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我國報紙的數量雖然不多,但單份報紙的印張卻急劇上升,用紙量已達180萬噸。與此同時,彩印數量快速增加,1995年彩版占總版面的1%,而2000年已上升到20%。1990年我國進口新聞紙只有1.62萬噸,到1997年已達45.3萬噸。2000年我國新聞紙進口下降為21.1萬噸,2001年又繼續下降到15.37萬噸。
國內的各大新聞紙廠為滿足國內需求,紛紛申請立項,擴大生產和開發新品種,如南平紙廠的彩色新聞紙18萬噸/年,廣州紙廠的彩色新聞紙18萬噸/年,石峴紙廠的彩色新聞紙20萬噸/年,宜賓紙廠的彩色新聞紙10萬噸/年,晨鳴紙業的彩色新聞紙15萬噸/年等。這些項目先后建成投產將形成新的產能近120萬噸/年。除了這些正規的新聞紙廠之外,還有些原來不生產新聞紙的中小企業改產新聞紙,目前的生產能力也達40萬噸/年。此外,已獲批準立項的還有江西紙業和河北趙縣的新聞紙項目正在籌建中。
國內新聞紙與進口新聞紙的競爭焦點將是產品的成本,因為新建項目經過引進國外的新技術,產品的質量已經接近進口紙或與進口紙不相上下,關鍵是成本。現在國際上新聞紙的成本紙320美元/噸,而我國卻高達500美元/噸,如何消化木材貴而造成生產成本高的這一難題,將是國內新聞紙廠今后的主攻目標。另外,新建新聞紙機的主要原料,幾乎都是進口廢紙ONP,而ONP的價格也和紙漿一樣呈周期性的漲落,如何消化ONP漲價帶來的困境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銅版紙
銅版紙是近十年來社會需求發展最快的品種之一,年遞增率高達18.8%。上世紀90年代,外資進入我國銅版紙市場,首先在蘇州興建紫興紙業,年產10萬噸,隨后金光集團在鎮江興建金東紙業生產銅版紙,生產能力為年產50萬噸。到2000年又引進第二涂布紙生產線,并將另一條全化漿紙生產線改為生產銅版紙,形成了100萬噸的銅版紙生產能力。
印尼亞太集團在常熟興建35萬噸/年的涂布紙生產線,韓國大宇在牡丹江興建5萬噸/年的生產線。僅幾年時間,我國就興建了150萬噸/年具有國際水平的銅版紙生產能力。近日,山東高唐泉林紙業又引進了8萬噸/年銅版紙生產線,華泰紙業15萬噸/年、萬豪紙業10萬噸/年生產線也相繼建成投產。2001年我國出現進口銅版紙的低價傾銷,韓國在國內的銷價為700-730美元/噸,而在中國的銷價最低達60美元/噸。
短期內,外資企業、中資企業形成近200萬噸的具有世界水平的銅版紙生產能力,而這兩年的進口量也呈下降趨勢,2001年降為97.71萬噸?梢灶A見,銅版紙的貿易將會出現有進有出的局面,競爭將更加激化。
印刷書寫紙
1991年這類紙的消費量為354.5萬噸,2001年消費量為879.1萬噸,年遞增率為9.5%,稍高于同期生產量的年遞增率。其中圖書、雜志、課本用紙1999年為115萬噸,2000年為112萬噸,2001年為130萬噸。2000年較1999年稍有下降是因為2000年“環保”控制較嚴,有些生產凸版紙的小廠關閉下馬,凸版紙的供應有些下降。
目前總的趨勢是凸版紙的使用下降,而膠版紙的使用大幅上升,沿海一些大城市已基本上沒有凸版紙印刷。原來北方紙廠酸法葦漿的凸版紙因為掉毛問題而不受用戶歡迎,而岳陽堿法蔬漿印刷紙不存在掉毛問題,同時印刷紙口又摻用了部分磨木漿,印刷性能有所提高而受到歡迎,F在國際上印刷用紙有一種發展趨勢,即不僅使用磨木漿或化機漿,而且定量有所下降,同時加上微涂整飾,目前岳陽紙業新上的APMP漿和微涂技術開始朝這個方向發展,這就是印刷用紙發展的新動向。
生活用紙
這是國內市場需求較大的一類紙種,近十年來年遞增率為13.3%,成為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標志。改革開放前,我國還沒有大的專門生產衛生紙的工廠,多數是大廠附設1臺或2臺衛生紙機。從1988年山東濰坊恒信紙業集團從日本引進第一臺衛生紙機后到1998年10年間,先后從日本、意大利、奧地利、芬蘭、美國共引進了14臺衛生紙機,幅門從2.38-3.65米,車速從500-2200米/分鐘,總生產能力近50萬噸。
其中最大的紙機為蘇州金紅葉紙業有限公司從奧地利引進的新月型紙機,幅門5.6米,車速2000米/分鐘,年生產能力6萬噸。這些紙機都是國際水平的,使用木漿生活。目前國內市場是暫時性的飽和,銷售還有待進一步開發。
箱紙板和瓦楞原紙
這是生產瓦楞紙箱的兩大材料,近十年來需求的年遞增率為13.7%。它的發展與商品經濟密切相關,商品經濟越發達,對它的需求也越高。目前我國初步形成了以廣州珠江三角洲,包括港、澳在內的商品生產基地;以上海、蘇州、昆山包括附近江蘇、浙江一些地區在內的商品生產基地;以京津唐包括部分河北、山東一些地區在內的三大商品生產基地。在這些基地附近也形成了箱紙板和瓦楞原紙的生產基地。
進口的牛皮箱紙機和瓦楞原紙有60%-70%在廣東消費,這就充分說明廣東省是消耗強韌包裝材料的省份。為了滿足這種需求,美國中南公司在東莞玖龍紙業有限公司,一期投資1.2億美元建立年產20萬噸牛皮卡紙生產線,二期投資1.5億美元建年產40萬噸牛皮卡紙生產線,三期投資1.2億美元建立年產40萬噸年豐皮卡紙生產線。三期總共形成100萬噸/年的生產能力,前兩期已經建成投產,第三期也即將投產。
東莞理文紙業有限公司、中山聯合鴻興造紙有限公司等,都新上牛皮卡紙和瓦楞原紙的生產線。此外,新上牛皮箱紙板的公司還有福建青山紙業、安徽山鷹造紙有限公司、上海實宏紙業有限公司、無錫榮成紙業有限公司、浙江景興紙業集團等。京津唐地區新上箱紙板的公司有河北冀騰紙業有限公司、山東太陽紙業集團、山東恒信紙業集團、山東淄博板紙股份有限公司、山東華眾紙業有限公司等。這一大批項目總的生產能力達160萬噸,建成后將緩解國內對箱紙板的需求,對進口箱紙板會有所抑制。實際上2000年和2001年對箱紙板的進口已有所下降。
瓦楞原紙價值較低,獲利不高,不易吸引投資者的投資,新上的項目不如箱紙板多,滿足不了對高質量瓦楞原紙的要求,進口產品年年上升,供應十分緊張。最近無錫榮成紙業將原上箱紙板的投資改為瓦楞原紙的項目,產能為17萬噸/年。此外還有山東臨清利用麥草半化學漿加廢紙生產高強瓦楞原紙的項目已獲國家計委的批準,最近將要開工。
白紙板、涂布白紙板和白卡紙
這些品種都是商品小包裝材料,社會需求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急速上升。1991-1996年社會需求量年遞增率為17.2%,1996-2001年社會需求量年遞增率為29.4%。這樣高的年遞增率吸引了眾多的投資者投資生產白紙板、涂布白紙板和涂布卡紙的項目,其中較大的項目有:寧波中華紙業新上兩臺17.5萬噸/年涂布白紙板項目,合計35萬噸/年;山東太陽紙業新上35萬噸/年涂布白紙板生產線;珠海紅塔仁情理開始建設5萬噸/年涂布卡紙,山東煙臺福斯達10萬噸/年涂布卡紙;上海開倫板紙廠10萬噸/年;陜西百特萬噸/年等,形成生產能力120萬噸/年。
此外,浙江富陽在市場高需求的刺激下新上馬了一大批國內技術的涂布白紙板、白紙板廠,總的生產能力達到100多萬噸/年,技術雖不是先進水平,但滿足質量中等需求還是可以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生產能力以如此高的速度上馬后,1999年全國涂布白紙板、涂布卡紙及白紙板生產了245萬噸,同時還進口了124.3萬噸,總的消費水平為369萬噸。2000年生產產量繼續增加到280萬噸,2001年又增加到300萬噸。這兩年進口量有所下降,2001年為98.7萬噸。
商品紙漿與廢紙
商品木漿與廢紙是我國的主要進口物資。根據我國造紙工業提高木漿造紙比重的原料結構調整原則,今后進口木漿與廢紙不僅不會影響減少而且還會增加,增加到什么程度,要取決于國際上的資源情況及國內的經濟發展水平。
近十年來外資進入我國市場,興建了一批使用木漿的大型紙廠,如鎮江的金東紙廠2臺大型高檔紙的紙機,全年用漿量達100萬噸,常熟的亞太紙廠(現已賣給UPM)的年用漿35萬噸,蘇州的金華盛紙廠用漿20萬噸,蘇州的金紅葉用漿12萬噸,這些紙廠總計用漿達160萬噸。生活用紙領域,內資、外資興建了一批薄型衛生紙機,總用漿量近50萬噸,這兩批新建紙廠總用漿量達210萬噸。國內近年來重視環保,關閉了一批草漿的制漿能力,與此同時一批紙廠增加木漿配比,使產品升級換代,提高質量,提高競爭能力。
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紙漿的進口量大幅上升,從1999年的310萬噸上升到2001年的490萬噸,增長180萬噸,成為世界進口紙漿的第一大國。而且我國購漿是現貨交易,對國際紙漿市場沖擊非常大。我國要發展制漿工業,必須解決木材原料問題,目前國內正在開發速生豐產林來解決木漿生產原料不足的問題。
2001年我國進口廢紙642萬噸,比2000年增加了270萬噸,增幅如此之大的原因主要是新擴建項目相繼建成投產。我國大型新聞紙廠建成的產能為120萬噸/年,還有涂布白紙板的配漿中摻有部分舊報紙,這樣就形成了2001年進口含機漿的舊報紙達292.8萬噸。同時的道理,OCC等未漂漿的廢紙也是這樣從2000年的96萬噸上升為2001年的222.1萬噸,因為近幾年新形成的箱紙板和瓦楞原紙的產能約有160萬噸,對廢紙的需求乘以系數1.2-1.3就是200萬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