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國內供給結構并不適應市場需求,突出地表現在工業低水平生產能力嚴重過剩,附加值大,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大量依賴進口。就造紙工業來說,在40多個輕工行業中,它是進口第一大戶,年進口紙及紙板和原料用匯約60億美元!熬盼濉逼陂g造紙產量平均年增長4.8%,消費量年增長7.4%,但進口量年增長21.1%,國內用紙自給率由89%下降到82%。
造紙行業的結構性方質突出表現在:產品有效供給與需求失衡,產品品種、質量、檔次難以滿足紙業市場需求增長與品種多樣化的要求,尤其是新聞紙、高檔文化用紙和高檔包裝紙板三個關鍵紙種。
1999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果斷作出增發國債、重點支持企業技術改造的重大決策,按照朱熔基總理在1999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講話的要求,國債技改項目確定了冶金、有色、石化、紡織、機械、電子信息和造紙等分行業標志性目標,由于造紙原屬輕工業,俗稱“六個半標志性目標”。
技改國債實施三年來,共安排國債技改資金265.4億元,國債技術改造貼息資金四兩拔千斤,在帶動社會投資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三年中已下達的1218個國債技改項目,總投資2810億元,銀行貸款1721億元,相當于一元國債資金帶動了10元社會投資和6元銀行貸款。
造紙工業,作為資金、技術、能源均較為密集的基礎原料產業,本次國債技改,就是以提高質量、檔次、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和增加國內有效供給為原料,依托現有生產能力在10萬噸以上的大型紙漿、造紙企業,采用先進造紙工藝、技術和設備,對落后工藝裝備進行技術改造,并重點支持了上述三大關鍵紙種。
國債技改目標造紙工業共組織實施21項,截至2001年10月底,已開工19項,建成投產6項,實現部份標志性目標,有效供給高檔新聞紙35萬噸,高檔包裝紙35萬噸,節能降耗和綜合治理效果顯著,噸紙水耗下降30%,廢水排放量下降40%,萬元產值能耗下降5%,改造后造紙企業廢液已達標排放,多年未能解決的環境污染得到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