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造紙工業雖發展很快,卻仍處于大而弱的狀態,而且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但從長遠來看,我國造紙業有著深厚的發展潛力。這是因為紙業競爭的決定因素在于成本,而決定成本的要素為設備的現代化水平、治理污染的成本、原材料成本等多種條件。在紙廠達到同樣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后,原材料的成本差異因素很重要。我國擁有適宜工業林生長的廣闊的土地資源。另一方面,作為人口大國,又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如果采用先進的工業林的育種及管理技術,紙業大而弱的狀況會很快得到扭轉。
據有關部門介紹,從2010年到2015年,我國將成為世界紙消費的第一大國。到2030年前后,紙消費量可達到2億噸,甚至更多。
我國紙業發展戰略的規劃周期,應以其工業林平均育伐期的倍數來確定。由于目前我國造紙工業林的大規模培育還沒有起步,為迅速改變原材料結構,造林的規劃及造林的投資比例必然較大。從紙的預測需求來看,未來幾十年的增長將呈現快而平穩的特點,其曲線近似一條向右向上延伸的直線。因此,應把戰略規劃周期訂為兩段,即2015年前為第一階段,2015年至2030年為第二階段。第一階段包括兩年左右的準備和向新戰略過渡的時間。考慮到南方、北方氣候的不同以及造紙所需不同樹種的成長期差異等諸多問題,7年的周期可能更接近實際的一個平均值,而且戰略規劃的頭一兩個周期內對測算投資、規劃林地有較為現實的指導作用。
在此期間,紙業原材料(木材)應大部分自給,部分進口。根據紙業需求預測分析,保守的估算,國內的紙張需求達到1億噸的時間不妨推遲到2015年,大部分自給,如80%自給,中、低檔紙自給,高檔紙部分自給,其它依賴進口。深一層次的規劃指標,涉及木漿和廢紙的進口依存度與紙板、紙張進口依存度的相互關系,木片出口與木漿、紙板出口的替代,及制漿、造紙、治污設備的自給與進口應是多方面的。
基本自給,進口補缺;咀越o的目標,不僅限于紙和紙板,而且包括木漿和廢紙,進一步還應是設備的大部分或基本自給。世界紙業設備的技術進步速度很快,其方向是大型化和自動化。而我國由于紙業設備的主要客戶一直是小紙廠,制造商的技術能力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很大,由此形成我國紙業現代化幾乎完全依賴設備狀況,中小紙廠很可能將失去其目前占據的大半河山,設備制造商如何生存和發展,是我國紙業發展戰略必須重視并加以規劃解決的大課題。
據業內專家介紹,目前我國紙和紙板的消費量為3350萬噸,人均消費26.5公斤,人均消費量僅是世界平均消費的一半。到2005年,紙和紙板的年消費為5000萬噸以上,人均消費將達到38公斤,是目前亞洲水平,而要達到世界平均消費水平,大約要到2015年,那時年消費總量將在8000萬噸以上,為此,造紙業需要投資4900億元。據了解,目前我國紙業投資額年平均約為100億,2015年后紙業的產量能達到1.5億噸上下,2030年達到2.5億噸,甚至超過3億噸,那時我國將有數億畝紙業工業林,加上其它工業林、生態林,經濟林和薪炭林等。南方的宜林土地將全部被林木覆蓋,中部、北部、西部相當大地區的林地也將大大改變這些地區的景觀和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