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國內大型造紙項目不斷上馬,紙張生產能力不斷擴大,這一趨勢還將會繼續下去,鑒于我國是一個森林資源匱乏的國家,雖然國家近幾年在林紙一體化,速生經濟林的發展方面已有了很大的投入,但總體來說,造紙原料,特別是紙漿和廢紙的進口量不斷增加是一個長期趨勢。
2000年中國進口紙漿334.51萬噸,比1999年上升7.98%,2001年上半年已進口紙漿210.06萬噸,比去年同期上升11.54%。因此,中國紙廠應重視紙漿采購的布局,這是中國一些以商品木漿為生產原料的大型紙廠的戰略問題。
中美建交之前,進口紙漿的來源地主要是歐洲,中美建交之后,由于北美紙漿質量好、價格低,很快成為中國進口紙漿的主要貨源地,加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紙漿是國家控制的戰略物資,由專業外貿公司壟斷經營,所以這種供應格局維持了好多年。
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軌和企業的改制,特別是印尼及南美諸國紙漿產能的迅速擴大和出口量的增加,中國進口紙漿的采購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型紙廠自主采購量迅速上升,進口木漿的來源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現在,印尼的闊葉木漿已成為我國造紙不可缺少的原料,俄羅斯木漿在"國旅"的不斷努力下,現在也成了國內紙廠很受歡迎的價廉物美的原料,南美的紙漿雖早為國內熟悉,但因為過去南美桉木漿的售價一直很高,限制了進口量的增加,但在今年紙漿價格下跌過程中,南美木漿的進口量快速上升,智利、巴西等國各品種紙漿不斷擴大對中國的出口量,這對于中國紙廠進一步熟悉南美紙漿的性能,有很大的幫助。
北歐是世界著名的紙漿生產地,但由于經濟、匯率及環保等原因,木漿的成本較高,且該地區很大部分的商品漿主要供應歐洲國家,出口數量不穩定,北美的木漿,由于環保要求的提高,生產成本下降可能性不大,印尼商品木漿,供造紙自用的比例越來越高,雖然從統計資料顯示出口到中國數量不少,但有很大部份數量是供應他們在中國設立的紙廠自用。
南美的情況就很不同,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巴西建立了首家大型商品漿廠以來,南美各國生產廠發展迅速,已成為世界漿市一個重要貨源地,且供應量持續而穩定地增加,從初期的100萬噸增加到上世紀末的600萬噸/年。
促使南美地區漿產量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生產成本較低,生產效率高,生產商獲利豐厚,使南美地區紙漿行業成為吸引投資的熱點;二是智利、巴西、阿根廷等地區的氣候條件適宜桉樹和放射松的快速生長,漿廠原料充足;三是紙漿品質較好,適用于生產各種不同紙張,很受造紙廠的歡迎。
巴西的桉木漿在我國早已取代樺木漿而成了各種高檔卷煙紙和文化印刷用紙的主要原料,智利的放射松木漿質量也為各紙廠認可。目前南美地區的紙漿生產能力還在不斷擴展,巴西正在建設兩項總生產能力為110萬噸的桉木漿項目,另外還有幾個規模較小的擴建項目正在巴西和智利等國實施,預計到2010年,南美地區各國漂白木漿的年生產能力將會達到1300萬噸,而且大部分用于出口。
中國,作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商品紙漿進口大國,重視紙漿來源的分散化,實在是一個很重要的長遠性的戰略問題,應引起我國紙業界的高度重視。建立多元化的供應來源,重視并積極試用有潛在供貨能力的生產國之木漿產品,實在是有百利而無一害。(中國包裝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