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景氣,企業申請財務紓困、向法院聲請重整的家數增加。島內造紙業界卻碰到被紓困企業"倒打一耙"的窘境,以低價搶銷破壞市場秩序,影響正常營運企業的競爭力。
造紙業者說,該倒的企業就要讓他倒,不要弄到最後大家一起倒。臺灣區造紙工業公會日前召開會員代表大會時,很多三、四級規模的廠商都有此共同心聲。
業者指出,某紙業大廠財務困難,目前進入重整階段,重整企業提供的A級品質工業用紙材料,卻在市場賣B級品質產品的價格,其他大廠受到的競爭壓力,還能產生抗壓性;但眾多小廠面臨的營運威脅卻是與日俱增。
宏明紙業公司總經理呂傳忠在員會大會臨時動議中提出這項警訊。他指出,政府協助企業度過難關的優惠輔導措施,不能危害到正常運作的企業,否則就有失公平正義原則。
造紙公會理事長、正隆紙業公司總經理蔡東和分析,這種情形已持續一年多,去年上半年紙業仍在榮景時,業界還不會感受太大壓力;去年第四季起,國際景氣下滑,造紙業經營日益艱辛,最近很多小廠已無法再忍受,才爆發出來。
蔡東和說∶"政府協助財務發生困境的企業,是項德政;但若因此造成劣幣逐良幣的情形,就應該重新檢討政策。"
據了解,少數有困難的造紙業者中,一家工業用紙大廠的芯紙產量,每個月有近3萬噸,一般小廠只有數千噸。目前市場芯紙每公斤市價8.5元左右,這家聲請重整的紙廠,卻以低於行情二成以上的價格銷售,直接沖擊小廠的業務。
業者批評,不肖大廠可擁有政府的"保護傘",破壞市場秩序;
蔡東和指出,少數業者向法院聲請獲準重整,或是獲得政府紓困協助。由於這類企業大多享有利息暫緩繳納,也沒有提撥員工退休準備金,環保設施投資、機器折舊損失等各項負擔大都暫時"一筆勾消",更有實力大肆低價搶攻市場,換取現金,不論大廠或小廠,最後都很難有招架之力。
蔡東和說,這個救助機制確有漏洞缺失,國際紙漿價格預估從下季可緩步回升,連帶會帶動紙價好轉,很多廠商苦候這波行情多時,不希望不公平競爭持續下去,要求政府重視。
2001.0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