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紙業門戶網站
首頁 新聞紙業印藝企業數據搜索展會社區 服務
 



我國造紙業亟須“強筋健骨”

  據經濟日報報道:在一片過剩聲中,我國造紙行業供小于求的態勢卻日趨明顯。據測算,到2005年我國紙和紙板產量接近4000萬噸,消費量將達5500萬噸。面對近1500萬噸的供需缺口,業內人士呼吁,我國造紙工業亟須“強筋健骨”。

  來自國家經貿委投資與規劃司的消息說,結構不適應國內的市場需求,是我國造紙行業發展的首要制約。目前,我國機制紙及紙板品種已達600多種,但75%以上屬中低檔產品。由于不能自產,我國進口的紙及紙板多為銅版紙和白板紙等高檔優質產品。

  企業規模小、生產集中度低、規模效益差,是第二個制約。目前我國制漿造紙生產企業超過6500家,造紙企業平均規模不到5000噸;與北美平均產紙17.7萬噸、漿38萬噸的規模差距太大。

  原料結構不合理,是第三個制約。

  1999年我國凈進口木漿已達300萬噸,木漿占造紙原料平均比重僅為14%,非木纖維原料超過50%,而國外發達國家木漿的比重已超過95%。

  此外,裝備技術落后,能耗、物耗高、制漿廢水污染嚴重,治理難度大,更是造紙業發展的一個硬制約。

  面對一系列的劣勢,專家指出,“強筋健體”是我國造紙行業的必由之路。

  加快技改步伐,是有效的突破口。去年,國家就將造紙行業列為財政債券支持技改的重點行業之一,并將結構調整重點選在新聞紙、高檔文化用紙和高檔包裝紙板三個市場需求較大的紙種。

  據悉,財政債券技改專項共安排造紙及造紙機械項目總投資150億元,貸款95億元。這輪技術改造完成后,我國造紙行業可以達到如下目標:關鍵紙種骨干企業,產品質量、檔次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高檔新聞紙基本實現全部替代進口;增加高檔關鍵紙品種,淘汰落后的技術裝備及不適銷產品,淘汰落后生產能力50萬噸;骨干企業技術裝備達到20世紀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造紙原料結構得到相應調整,治理污染,造紙廢液實現達標排放。(新華網2001.06.13)


相關報道: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