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紙業門戶網站
首頁 新聞紙業印藝企業數據搜索展會社區 服務
 



紙市風起云涌 企業何去何從

  4月上旬,印尼紙及紙漿同業公會主席向外界表示,2001年初印尼的紙漿(混合硬木)在亞洲市場的銷售價每噸下跌至450-460美元,而去年該項價格還“屹立”在570-690美元的尖峰。與此同時,膠版紙狀況也頗讓人擔憂。今年初,其固若金湯的高價陣地也開始搖擺不定:一夜之間便由每噸860美元,慘落至700美元。在發布這一消息的同時,他還指出,由于大洋彼岸的美國經濟轉弱,紙及紙漿供過于求,導致印尼在海外低價大量清倉,低價拋售紙及紙漿。

  有人歡喜有人憂。來自廣東省物價局駐港信息部的消息說,對此一直在密切關注的韓國商人瞅準時機后,立馬從印尼瘋狂、大量地進口低價紙漿,制成紙后再低價殺到中國市場。紙市降價風暴使“大病初愈”的中國紙廠又面臨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中國紙廠何去何從?  

傾銷不成 投資辦廠
  早在數年前,國外紙業就通過獨資或合資形式經營林紙一體化以全面進入中國市場。
  對于中國紙廠來說,此次災難似乎是前兩年的翻版。

  近五年來,加拿大、美國、韓國等7國為占領中國紙業市場,不惜血本——以每噸比本土低120至180美元的價格向我國傾銷新聞紙。表面上看,新聞紙進口價“喜從天降”——每噸650美元降到了每噸350美元左右;而實際上,這個最直接的后果是,低價傾銷引起我國進口新聞紙數量“胃口猛增”和居民消費大大提高,我國民族造紙工業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在此背景下,一場紙業保衛戰的前奏——對發達國家的新聞紙進口實施傾銷指控,就這樣在關心中國紙業命運、苦苦尋求中國紙業出路的企業們坐臥不安的等待下悄悄打響。

  1999年,國家經貿委和外經貿部等國家有關部委聯合發出公告,要求海關署對原產于加拿大、韓國、美國等國的新聞紙進口征收反傾銷稅,稅率從9%至78%不等。

初戰告捷!一陣子,中國紙廠大大地吐了一口氣。

  然而,國外造紙企業亦在馬不停蹄地尋求新“法門”,一套全新的攻城掠地戰略迅速出爐——紛紛進入大陸成立獨資或合資公司,實行就地造林制紙的投資計劃,謀求林紙經營一體化,以此全面進入中國的紙業市場。這一招把自認為已化險為夷的國內紙業打了個措手不及。

  “傾銷指控”就這樣被外國兵團輕而易舉地撥開了。曾被列入反傾銷對象的韓國韓松紙業公司,目前已在上海興建12萬噸新聞紙工程,最終投資規模將達55萬噸;全球最大新聞紙生產商的加拿大阿比提比公司正在謀求在福建的投資項目,這個年產250萬噸的紙業巨頭登陸中國,將對新聞紙市場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泰國順和城集團在汕尾市投資興建的年產75萬噸紙漿項目,已送國家有關部門審批;印尼金光集團將在江門市等地投資年產120萬噸的大型紙漿廠,目前仍在向國家申報審批之中。

  世界各地的紙業英豪踏塵而來,不經意間,為“搶食”中國紙業消費“大蛋糕”,國際紙業群雄混戰,使廣東有望成為全中國最大的紙漿生產基地。

“外商林”“搶種”廣東
印尼金光集團喝上“頭啖湯”
  廣東,成為了國外紙業巨子揮師入華的橋頭堡。

  來自廣東省林業局的一項統計數字表明,國外紙業霸主首先把巨資投入廣東,實行造林制紙一體化項目。近年來已有8家國際財團進軍廣東林業,目前全省林業利用外資項目達96個,造林合同金額達9.3億美元,營造速生豐產林330萬畝。廣東省林業廳的一位官員對記者說,外商造林熱情如此高漲,是在看好我國紙業市場的前提下,實現林紙經營一體化:就地造林,就地制紙,規模發展,產銷結合。“這是一種國際模式,而在我國則是全新的企業動作,具有社會、經濟、生態三個效益齊頭并進的優越性!

  單從這點上看,在世界紙業“笑傲江湖”多年的印尼金光集團做法尤為出色。近年來,金光加快了進軍中國尤其是廣東的步伐。他們走進“深山老林”,與韶關、清遠等地喜結秦晉之好,與當地林業部門簽訂投資合作造林協議,合同造林面積達120萬畝;目前正在申報投資12.8億美元,在江門市建設60萬噸木漿制紙企業。按照金光集團的部署,華南地區將要投資建設200萬噸以上的紙漿大廠,其中廣東將要申報2間60萬噸紙廠,廣西的60萬噸紙廠也在審批之中,海南年產60萬噸紙漿項目已在動工興建。

  除此以外,金光集團的“降龍十八掌”在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東部亦舞得出神入化:在鎮江,合資項目的“戰艦”已拉響汽笛,生產規模達到年產135萬噸文化用紙;蘇、浙等地的一批充當“左膀右臂”角色的配套合資企業,去年以來已用進口紙漿制造出了文化用紙。目前金光集團在我國生產文化用紙方面同時啟動內銷和出口,“即使在內銷無利可圖的情況下,我們也依然十分看好中國紙業市場的發展前景!睂τ凇爸袊垬I消費市場遍地是黃金”的說法,金光集團的首腦們深信不疑!霸谌蚪洕惑w化的過程中,實現林紙一體化已是大勢所趨。林紙結合的目的,就是資源配置的最大優化,力求以最低的成本支出,取得最好的經濟效益!

  國產“林紙一體化”為何一片空白?
巨資壓斷“飛翔的翅膀”   中國紙業軍團似乎進入一種怪圈:那邊廂,國際紙業巨頭展開咄咄逼人攻勢,整個中國紙業市場被攪得風沙漫天;這邊廂,國內企業沉默是金,按兵不動,“林紙一體化”一片空白。

  目前,我國的林業和紙業這對孿生兄弟正雙雙“深陷泥潭”。林紙一體化是一種國際趨勢,為什么我國的林紙業不能聯手創建林紙“共生鏈”,實現優勢互補?原因不外是部門利益情結難以割舍,企業和林農之間又很難實現跨地區、跨行業的結合,走到同一戰壕并肩作戰。專家指出,唯一的出路是組建“身強體健”、能抵御外國“列強”的龍頭企業,通過主導產品來帶動和促進林紙結合,但建設林紙生產基地,需要巨額資金的支撐,且投資周期較長,“巨大的資金和漫長的時間”斬斷了林紙一體化“飛翔的翅膀”。   一個最為鮮活的例子就在身邊:近幾年來,我國造紙業的“泰斗”、唯一進入全球造紙業150強的中國企業——廣州造紙廠在技改擴產的同時,已在清遠市試驗營造紙材生產林地。此舉一時成為廣紙改革的最奪目的風景,但好的風景并未掩蔽其現實中的尷尬——傳統種植松樹成材周期要10年以上,且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資金,目前這些試驗紙材林地還不能大面積推廣,紙廠現時仍需到外省大量采購木材。我國的林業和紙業,何時才能實現林紙一體化?

結構性矛盾成攔路虎

  毫無疑問,國外造紙企業成了日益增長的中國紙業市場的最大受益者。國內造紙業到底應該如何站穩腳根,去跟外國兵團競爭?中國造紙協會有關專家指出,我國造紙工業須解決好突出的結構性矛盾:

  首先,市場總量供給短缺與產品結構性有效需求不足并存的矛盾。我國造紙工業難以滿足紙業市場需求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高檔紙品供給不足,低檔產品大量積壓,生產過剩。同時,造紙原料結構不合理,我國造紙原料以非木材纖維為主,木漿造紙比例不足10%,而國際上現代化造紙工業則采用了90%以上的木漿造紙。   其次,“小而多”的現狀阻礙我國造紙工業“現代化”和向規模經濟方向發展的步伐。我國造紙工業企業結構規模偏小,因而規模效益差,競爭力弱。年生產能力10萬噸以上的企業也只有30家。我國現有造紙企業平均規模年產6000多噸,與世界平均規模4萬噸規模差距特別大。

  再則,我國紙及紙板產品品種僅有600多種,以中低檔為主;而發達國家則擁有1000多種高檔產品。隨著相關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產品的更新換代,這種產品結構已不適應紙張消費市場的變化與發展,加劇了對進口紙及紙板的依賴性。另外,技術裝備落后,目前國內造紙企業技術裝備大部分還是“70年代”唱主角,少量的是“80年代”,“90年代”則是極個別。

出路:組建林紙一體大集團
  必須調整好畸形的原料結構,同時加大治污力度。

  調整原料結構、產品結構和企業規模結構,同時加大治污力度,是我國造紙工業的出路所在。按照產業特點組建跨地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林紙一體化的大公司、大集團,是中國造紙業與國際現代化造紙業爭鋒的關鍵。在調整原料結構,實現以木纖維為主的新原料結構的基礎上,我國造紙業應下決心改寫現有產品結構,發展中高檔紙品,以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求。一是要大力發展新聞紙、高檔信息用紙、中高檔生活用紙等市場短線產品,加快卷煙紙、白紙板等產品的升級換代,提高各類加工原紙質量,限制質量低劣的箱板紙、衛生紙等市場滯銷產品的發展,通過調整使產品結構趨于合理,適應多元消費層次的需求。二是要立足現有企業改造,對重點產品加大投資力度,較大幅度提高重點產品生產的集中度,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增強優勢企業競爭能力。三是要下決心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及設備。

  世界現代造紙工業是以木材為主、充分利用廢紙的原料格局,木漿比例占90%以上,我國紙業的主要原料則是麥草。對此,國家輕工業局規劃發展司的有關負責人分析說,我國造紙工業跟老外的企業比具有“先天的不足”。

  首先,木材纖維品質比較好,所有的造紙產品幾乎都可以利用木材為原料,木材纖維可適合生產各種高檔紙。

  其次,木材便于運輸、儲存,適用于規;a。而麥草的集中難度比較大,運輸和儲存費用也高。目前世界上新建的制漿生產線每條能力為70萬噸,而國內草漿造紙的最低規模為3.4萬噸,出現這種巨大的差異與原料結構不無關系。另外,隨著農業技術進步和機械化收割的推廣,麥草作為副產品產量越來越低,作為大規模生產的企業,不應使原料供應受制于其它行業,所以使用木材比麥草更有可靠的原料保證。

  其三,從污染治理角度看,國際上木材造紙業堿回收率98%左右,制漿過程中的化合物品基本能回收,而國內草漿造紙堿回收率最好的水平為70%左右,約有28%的堿收不回來,對這部分未回收的水進行處理費用很大,每噸水處理約需1元,如使用深水井約需費用2元。1噸漿耗水200噸,那么,10萬噸制漿能力的企業光廢水處理一項就需約2000萬元。

  以木為本,中國造紙工業必須從原料這一源頭開始“正本清源”。調整好畸形的原料結構,以使中國造紙業早日振興。

2001.04.24


相關報道: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