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論
在傳統工業中,不論與原材料工業、能源工業、還是一般加工工業相比,紙業都是一個頗具特點的產業,在中國特定的體制和資源等條件約束下,紙業的特點還表現出相當鮮明中國特色:例如,它是一個可以選擇不同原材料路線的產業,即木纖維(來自木材)路線和草纖維(來自葦、竹、蔗渣、麥草、稻草,麻等)路線。選擇不同的路線對紙業發展所需解決的問題及其狀態不僅影響深遠,而且差異甚大。這個特點類似對源結構的不同選擇會深刻影響(決定)能源工業的面貌并進而深刻影響整個國民經濟,又類似某些化工產品(如工程塑料PVC)因選不同的工藝路線(如選擇電石乙炔線路線生產還是走乙烯路線)而使產業狀況相差懸殊。與世界紙業以木纖維為主(占95%)的“主流路線”截然相返。中國紙業從“一五時期”至今走的是草纖維路線(目前木纖維只占10%左右)。由此不難理解中國紙業幾十年來的發展進程中何以貫穿著所謂“草木之爭”。
紙業即可能成為大范圍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最大禍主之一,因其是木材資源的最大消耗者之一和污染環境(生要是水體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也可能成為改善生態環境的主要經營性主體之一,因其需要營造、經營巨大品面積的人工林地(本報告對大面積單一樹種林地對生態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棄之不論)。并能對污染進行高標準的治理(對木漿黒液的治理技術已相當成熟、實用)。紙業由其經營的內在需求而對生態環境同時具備正反兩面具大作用的特點,在其他產業中難找類似的例子.紙業的這個特點使它理應成為中國實施“可待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典型產業。由此,中國紙業的大多數專家終生為走“林紙結合”的道路而呼喊,而奮斗.但至今成效不大。
就規模經濟而言,紙業也是具有典型兩面性的產業。一方面,不論就工廠規模來說,還是就公司經營規模來說,現代紙業都具有級極其顯著的規模經濟特點。下文將多次提到的“金光集團”,其來華投資紙業的造林計劃就超過上千萬畝,制漿和造紙工廠的規模下限為60萬噸,是一個足具說服力的案例.另一方面,紙業也可能進行相當分散的小規模經管,紙業是一個古老的產業,其規模經濟特點是隨著技術進步,環保、生態要求的極大提高,以及日益成為國際貿易的大宗商品等因素而逐漸強化的。超大規模經營更是現代紙業的特征.但是,面對紙某些中低檔品種需求,在廠家不足夠支付甚至完全不支付污染的成本的情況下,小紙廠在中國仍然有相當可觀的效益。具有類似特點的產業也很多。即便規模經濟最顯著的汽車制造業,在中國高額海關稅率的“保護”下也出現了太多廠家,并且禁而不止,關而不停。紙業的這個特點,使它很容易走向散、亂、差、臟的極端。
比較收入、價格和需求三者之間的關系,我們發現紙是價格需求彈性小的商品;而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在相當長的發展階段中,紙的收入需求體性較大。從這兩個特點引出的結論對中國制定紙業發展戰略至關重要。
中國對紙的需求的增長可能遠遠超過“中國紙業‘九五’計劃及2010年發展遠景的預測,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紙消費國不是很遙遠的事。
中國對紙的需求進口依存度有可能以更快的速度增長,以至不僅使紙(包括紙漿)的進口成為影響外貿、外匯平衡的重要因素,而且使紙的價格的大幅度波動(由于價格需求彈性小所決定的價格運動特點,國際紙業價格資料充分證明了這個特點)成為影響國民經濟穩定性、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紙業的上述特點,使紙業成為最需要國家這支有形的手加以管理的產業之—,在中國特定的體制環境和資源約束等條件下更是如此。首先,在整個國民經濟的層面上,需要國家制定國土、森林、環境等規劃,并述過法律等手段制定紙業發展的約束條件,指導紙業的發展方向,同時提供紙業充分發展的空間。其次,在行業的層面上,需要國家制定紙業發展戰略、確定產業扶持政策及協調紙業與林業及其他縱向或橫向聯產業的關系。必要時運用產業組紀手段和資源調配能力,促進紙業的現代化進程。在中國的市場機制遠未發育成熟的時期,國家在這兩個層面上的管理缺一不可。而在市場機制比較完善之后,國家在第一層面上的管理仍將繼續以至強化,國家在第二層而上的干預也可能有所運用;如果企業的行業不足以實現國家戰略利益和戰略意志的話,或者市場調節不足以解決紙業發展中的某些重大問題的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紙業的發展處于完全無戰略的狀態。少數國有大廠因其需求的特殊性(如新聞紙、鈔票紙),仍彼置于計劃管理之下,僅在近幾年才有實質性的改革。紙業的其他部分則與其隸屬的輕工系統一樣,是改革中最早市場化的,結果就是無數小紙廠雨后春筍般生長起來.僅在這些中、小紙廠造成的污染程度已經危及下游廣大地區的生存時,紙業才引起國家和社會的深切關注。改草開放以來二十年的經驗證明,中國目前的市場還培育不出現化的紙業。
1996年發生在我國紙業領域的三件大事,無可置疑地使這一年成為中國紙業發展史上的一個分水嶺、轉折點。中國紙業在這一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外來競爭的巨大壓力和我國造紙工業存在的嚴重問題!袄恰闭娴膩砹!來得太快,來得太突然,沒有時間反思太多,只能倉促應戰。這三件大事幾乎在此前后同時發生:
第一件發生在中國紙業內部:國家開始認真、嚴厲地強化對紙廠治理污染的要求,并真正開始分批關閉規模小、污染嚴重的小造紙廠。
第二件是“洋紙”在這一年開始猛烈沖擊中國市場,深受其害的中國企業被迫要求政府拿起“反傾銷”的武器,而這中國“第一次”反傾銷,恰恰發生在紙業。
第三件大事是“航空母艦”開進中國——世界紙業的大型跨國公司在中國展開了一系列的戰略性投資行動,其規模之大、目標之遠、設備及管理之先進,讓我們的國內同行目瞪口呆,望“艦”興嘆。而“金光集團”恰恰來自發展中國家,更讓我們慚愧而深長思之,中國紙業到了該好好反思自己的時候了。
中國紙業終于“混”不下去了.但與大多數加工業不同,中國紙業幾乎沒有出現過生產能力的過剩局面.1995年前,國內紙業的供求關系從總量來說仍在“自給自足”的范圍內保持大體平衡,進出口量不大,近兩年,“洋紙”沖擊的是中高檔紙,競爭力則在于質量和成本(盡管此項“反傾銷”案已經裁決成立,但不容否認的是,其成本競爭力仍構成“傾銷”的支持因素)。中國紙業之“混”不下去,在于就象是突然發現“狼”(世界已經并繼續現代化的紙業)真的來了!與之相比,中國紙業的現代化幾乎根本就沒有起步,比國內大多數其它產業的現代化還落后的多.中國紙業幾十年的“小康”局面也許反而成為使其落后的原因之一吧。難怪來自海外的一位紙業專家經過數年在中國尋求合資伙伴并飽嘗苦澀之后說:“從我們的眼光看,中國沒有紙業。”“按照我們的標準,現存的紙廠都要鏟平重來!痹趯垬I有所了解之后,我們聽來,這位先生的話并非自大之言,也非刻薄之論。
中國紙業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從始至終避開了須由巨額投資和豐富森林資源支持的所謂國際主流路線。這雖然調動了條塊分割體制下多方面投資紙業的積極性,大體保證了國內持續增長的紙需求,并支持了國家重化工優先發展戰略,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中國紙業超低產業素質和對環境無法估價的污染破壞。中國紙業的生存突然同時面臨著雙重標準的嚴重威脅,—是國內環保標準,二是國際競爭標準。這使中國紙業的戰略重組不僅牽動全局、觸及根本,而且時機緊迫,不容緩行。中國紙業必須徹底反思其發展道路,重新制定發展戰略,為此尤其需要—個高瞻遠矚的國家戰略。
本報告的任務,不是制定中國紙業的戰略規劃,而是探討中國紙業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和可能的戰略選擇。為此,本報告在盧邁、賀力平三位的研究基礎上,集中討論以下三個問題:
一、中國作為世界紙業的第三大生產國面臨著生存危機嗎?——中國有沒有紙業?
二、中國不久將成為世界紙業的第一大國嗎?——中國要不要紙業?
三、中國可能成為世界紙業強國嗎?——中國紙業出路何在?
一、紙業第三大國有沒有紙業?
中國已是紙業大國.
在持續二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中,中國一系列基礎產業和傳統工業產品的產量先后躍居世界前列,許多標志著現代化的產業也取得了驚人發展,中國的綜合國力大大提高了一個量級。由此,“有預測表明,200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五經濟強國;2010~2021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二或第三經濟強國,2050年,中國將成為第一經濟強國。就連驕傲的美國人都相信“下個世紀只有中美兩國是真正的世界大國”。
同期中國紙業產量的增長,保持著與工業總產值的增長“不相上下”的水平。1949年,中國機制紙和紙板的產量僅為10.8萬噸,1950年恢復到38萬噸,1978年達到39萬噸,當時按產量排在世界第十位.1994年,中國紙及紙板產量達到2138萬噸,產量擠身世界第三大造紙國,且比較接近居第二位的日本(2852萬噸,1994年),不過比美國就差得多了(8066萬噸,1994年).1995年中國的產量達到創歷史紀錄的2812萬噸。后兩年則由于“洋紙”的沖擊和國內強行關閉小紙廠等因素的影響,產量顯著下降但第三大國的位子還沒有丟。從增長速度看,賀力平把1949~1978年劃為第一階段,平均增長率為14%;1979~1990年劃為第二階段,平均增長率為10%,1990~1995年為第三階段(重合一年即1990年),牛均增長率高達15%?偟恼f:“考慮到紙及紙板的產量的增長率按實物量計算,不能充分反映計算對象質量改進所引起的價值變化,所以可能低估了紙業產出與一般工業產出可比的增長率。因為后者系按總產值或增加值計算。若按價值量計算,中國紙業的增長顯著高于GDP增長軍并略高于工業平均增長率是比較肯定的結論。1995年前,中國紙的進出口比重比較小,紙的供求關系大體平衡在自給自足的水平上(少數中高檔品種、部分木漿、廢紙依賴進口)。國內供給能力的增長大體滿足了紙的絕大部分消費需求的增長,而且基本上沒有出現生產能力過剩,也稱得上是市場化改革的一個有說服力的成就了。
然而中國紙業約3200萬噸(1995年)的龐大主產能力,卻支撐在兩支“泥足”之上:—支是“草”,即以草類纖維為制漿主要原料的路線:另—支是“小”,即以發展小造紙廠為主的產業組織路線。從50年代初算起,這兩支腳一走就是近半個世紀!中國紙業靠這兩支腳擠身世界第三大造紙國,同時卻突然面臨著比其他大多數傳統工業更為現實、見為緊迫的存亡危機。為了探討中國紙業的出路,我們需要對這兩支“泥足”走過的道路做個評價。
關于“草木之爭”
“草木之爭”,說來話長。但長話短說,從1951年第二屆全國造紙工業會議提出“從長遠來看,應以木漿為主,草漿為輔,”但“現階段必須充分注意”利用草類纖維。到1958年明確喊出“以草為主”的口號,中國紙業大踏步走上了“以草為主”的發展道路。現在看來,中國紙業之選擇了相當極端的“以草為主”的原料路線,其根源似不在紙業之內,不在于那些人的什么意見起了什么作用(例如蘇聯專家威烈基·金斷言“中國紙業以木為主、將鑄成大錯”,影響頗大。),而在紙業之外,在國家一心推動重化工戰略的大背景下,把極端稀缺的森林資源優先分配到基本建設方面,從“靜態的觀點”看似無其他選擇。而從動態的觀點出發“六十年代初我國曾試辦了造紙林場”,但終被譏為“不務正業”。其原因當然不在于“領導不力”!凹旨垬I”當時就是中國最大的紙廠,50年代就擁有了四個國家劃撥的林場,幾十年下來,并沒有創出營林造紙的典型模式而足已引起國家的注意和推廣。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對造紙企業育林建立原料基地給予了政策支持,“從1981—1995年我國輕工系統以木材為主要原料的20家造紙企業,共提取育林費2.1億元,造林30.53萬公頃”這應算是不錯的開端!暗,造紙企業似乎更多地是為了應付政府規定,而不是為了保證自己原料供應”,結果是:“投資少,造林質量必然差.”“15年來,這20家企業總共只分伐了9.83萬立方米,平均每家為4.915立方米,還不夠生產1000噸木漿。這幾乎是一個笑話。而從中國紙業發展的實際進程看,把“以草為主”置于“路線”高度的改革開放前,國產木漿比例尚高干25%。而在市場導向日益加強的近二十年中,“草木之爭”的是非已逐漸明朗并基本形成共識之后,國產木漿比例反而銳減:“1992年僅占14%比1983年的25.9%下降近12%,且呈逐年下降趨勢.”“到1993年底,國產木漿總量比重已降到10%.”不必比世界紙業的“主流路線”木漿占一次原料的95%以上(廢紙為一次原料),就是比其他幾個草漿比重也較大的典型發展中國家如印度48%,墨西哥45%,泰國36%,中國的草漿比重也太大了。據估計中國使用的谷物草桿量約占世界非木材造紙原料總量約75%,中國紙業“以草為主”的路線走到這樣的極端,顯然很難歸咎于認識的偏差。由此可得出的具體結論,下文將會討論。在此需要指士的是,“以草為主”深刻決定著中國紙業的整體素質,是使中國紙業面臨生存危機的根源之一。
關于“小而散”
既然選選擇了“以草為主”的原料路線,也就選擇了“以小為主”的產業組織路線,同時必然帶來,“差而臟”的后果。反過來看“以小為主”也只能“以草為主”,二者是相互選擇的“戀愛”關系.建國之初,國家全力以赴,推進重化工戰略,被彼排出在此戰略之的紙業,除少數特殊品種受到國家計劃的特殊珠關照外,不可能成為投資重點。歷史留下的民族資本紙廠百年來都是小廠,日本人開辦的40幾家也不大。加之“根據以往的經險”,新建一家三萬噸/年從上規模的紙廠的建設周期需要4-5年時間,趕不上需求的增長,國家便選擇了“搞群眾運動、大中小并舉的方針”。說是“大中小并舉”,其實是“以小為主”。由此在50年代末“盲目發展了一大批小型造紙企業!薄案母镩_放后,隨著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使本來我國造紙企業集中度偏低的狀況進一步惡化”。到了“1990年全國造紙企業平均規模AS只有2500多噸(其中大型企業AS2萬多噸,小型企業AS1600多噸),同世界造紙企業AS5萬噸以上相比,差距較大!,1990年,全國萬噸以上大中型企業242家,總產量506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37%,比1987年的43%下降了6個石分點。”在國家痛下決心關閉小紙廠并切實實行之前,這一趨勢沒有停止。
顯然,中國紙業靠“小、草”這兩支“泥足”發展了四十幾年之久,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具有歷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人均森林資源的小國
(“人均占森林排在119位”,與其他基本資源相比,短缺狀況“最為嚴重”)資金約束和條塊體制是三個基本國情。其中資金約束在計劃經濟時期是“短缺經濟”最集中的表現,在改革開放后則體現為資本市場不發育,分散的資金難以聚融通。
而重化工戰略則是一個大背景,幾十年來紙的需求增長雖然很快,但90年代前總量仍相對較小,很難讓政府及各方面對紙業的地位等問題有足夠的重視。改革開放以來地方經濟受市場導向刺激,積極籌資發展小紙廠,滿足了市場供應。在此過程中,農村工業化進程之快出人意料。其在諸多方面的低成本優勢
使紙業這個資金密集產業,恰恰在農村或靠近農村的中小城市附近找到了發展機遇,其他許多產業也是這樣發展起來的。這正是有“中國特色”的道路。其“特色”中,有兩點似乎深含歷史哲理:其—,不管怎樣,先發展起來再說,“發展是硬道理”。其二,問題也同時在發展,甚至可能最終走到前面擋住發展的路。而最具挑戰性的問題在于:我們有沒有能力認識問題井解決問題,從而使中國逐漸步入愈來愈健康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軌道?
“以草為主”加上“小而散”之必然帶來“差而臟”的后果,已見諸大量文獻和近幾年非常集中的媒體暴光,本報告不再贅述。特別是對其水體的污染給下游廣大區域的生態、生活、生產造成的損失已到觸目驚心的程度,使政府終于繼決定關;春恿饔颍登嵰韵滦〖垙S后不久,又決在1996年9月30日前關停全國的同類小紙廠(利用收購廢紙或商品漿造紙及生產宣紙的造紙企業可暫緩關閉)。同時,政府正在考慮關停萬噸以下的全部小紙廠的政策。不堪重負的環境終于率先發難,中國紙業被迫開始了產業規模結構的大調整。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進”,今天先要“大踏步地后退”,這是中國紙業發展戰略必須首先正視并回答的問題。
對此,本報告著重關注的問題是:根據國內的環保要求,中國紙業近期必須廢除多少主產能力?中期又將逐步廢除多少生產能力?這里有兩個標準:一是紙廠規模:凡小于年產5000噸的立即強行關閉,小于1萬噸的也將陸續強行關閉,小于1.7萬噸的已被初步定為治污不經濟也面臨或者關閉、或者改造擴大的生死選擇。二是環保標準,凡是大不到標準的,不論紙廠規模多大,都必須或關或停。為了簡化討論:我們僅以紙廠規模界限估計應廢除的生產能力。
中國小紙業的散、亂狀況給統計帶來的困難,對其個數和產能,不同文獻提供的數據差異頗大。總的概念是:1995年全國制漿造紙企業(不包括少量的手工紙作坊)在1萬個左右。其中,產能超過20萬噸的僅福建青州紙廠一家,超過10萬噸的十多家,達到3萬噸以上約100家左右。這些屬于中國紙業大型企業的產能不大于全國總產量的17%,540萬噸。規模介于1—3萬噸/年的中型廠約有250家,產能約占20%,640萬噸.其余六成多的產能分布于總數約1萬家的小紙廠,其中小于5千噸規模的約占一半,產能約占一半。這就是說:
。薄⒏鶕䥽胰筷P閉小于5千噸小紙廠的決定,約有1000萬噸產能應于1998年廢除。1996~1997年,淮河流域的1000多家小紙廠被責令關閉,據新華社的報道:廢掉的產能為270萬噸,平均規模2500噸/年上下,這與各方面提供的數據基本吻合.光大國際投資咨詢公司在“國內紙及紙板、紙漿市場情況分析報告”(1997年10)中說,淮河流域關閉的1111家小紙廠,產能為100萬噸,每家平均規模僅為900噸/年。這個數據可能有誤。
。、根據國家于近期進一步關閉小于1萬噸小紙廠政策,另有約1千萬噸產能應于廢除。
。、根據“年產1.7萬噸堿法草漿廠是建立堿回收系統的最小可行規!钡闹袊垬I環保及技術政策,中型廠家中的半數以上約300萬噸生產能力面臨不擴大、不改造、不治污就要死掉,而真正治污又很難的進退維谷境地。其他大于1.7萬噸的中型企業其實處境也大體相似.
。、中國紙業現代化真正可能作為起點的企業,僅有劃為大型紙廠的這100家,特別是其中的二、三十家、產能僅有幾百萬噸,值得注意的是,這100家的絕對大頭是以木漿為主的,也就是說:中國紙業現代化的起點,從原材料結構來看,還是以木漿為原料的企業。
5、加總起來,僅以國內環保標準為尺度,全國漿紙生產能力的三分之二應于近、中期完全廢掉。紙業大國不等于紙業強國,紙業大國甚至成了紙業弱國,上述數據描述的中國紙業的處境之危,不能不讓人感到震驚。
。保梗梗赌曛袊埡图埌瀹a量比1995年銳減174萬噸,降到2608萬噸。1997年紙和紙板產量再降472萬噸,降到2163萬噸.兩年相加產量降下來646萬噸。即凈下降23%
強。其中,相當部分是關停小紙廠造成的。關閉小紙廠的效果開始突顯出來。
如果說關閉小紙廠還是中國紙業主要出于環保護需要而主動進行的自我調整的話,與此同時“傾銷”般涌進中國市場的“洋紙”則迫使中國紙業站在一個新的高度來重新審視現有紙業的整體素質,重新思考中國紙業的前途,這個新的高度就是在全球經濟日益—體化的大背景下,站在世界紙業現代化的高度,以紙業的國際競爭力為標準!霸旒垬I正在全球化,出現了旨在出口市場的大型設備的進口關稅也降低了”,“由于少數部分在國與國之間流通的產品起到了乎衡世界范圍內價格的作用,投資者應該把造紙業當作全珠性行業對待,一些公司首先選擇了國內市場發揮它們的競爭優勢。可優勢卻根植于全球紙張進出口平衡,這已成為一個全球現象!薄芭c那些有著明顯成本優勢的公司相比一些地區的高成本公司會變得落后!彼坪跏墙o摩根士丹利的這份報告做案例,以上論述的情況剛好在中國發生,而且來勢之猛大大出乎意料。根據海關統計資料顯示,1997年紙的進口量比1996年有明顯增長,而某些品種紙的進口量更大。以新聞紙為例,1997年海關統計進出口量為45萬噸,而據我們向“吉林紙業”等全國新聞紙生產大戶了解,包括與俄羅斯易貨和水貨等,估計共進口了80萬噸上下,即進口量等于國內需求量,國內廠家何以生存!以“吉林紙業”為例,其產量的最高紀錄是1992年的19萬噸,以后雖有降低但數量不大。1996年仍保持了16.6萬噸產量:而1997年則驟減至9.04萬噸!凹旨垬I”是目前中國第二大紙造紙企業,(暫不比較外資控股的造紙企業,如印尼金光集團在寧波和鎮江等地的紙廠)擁有30萬噸木漿、20萬噸造紙能力,其中新聞紙13萬噸/年,紙袋紙7萬噸/年,1997年,月上市發行A股!凹旨垬I”如此。國有大廠面臨的沖擊波大體類似。
很顯然,如此迅猛的紙“傾銷”大潮,主要不是來填補中國關閉小廠產生的供求缺口,而是追逐國內產量不足或競爭力不足的中高檔品種市場。這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沖著現有大企業來的。如新聞紙廠家大都是國家定點五、六十年代建起的大廠,即便在國家于1996年4月將新聞紙等多種進口紙關稅率去由15%
再提高至20% 以上,即實行所謂按進口價格反向確定稅率的“滑準稅率”,在進口紙面前,國產紙仍由于價高(平均每噸新聞紙高500元),質次(白度、強度、斷紙等,“洋紙”在印刷時每臺時印報份數比國產紙高10%)等因素而一敗塗地。另外一些“洋紙”是沖著中國生產高檔紙的小紙廠的低競爭素質來的,例如銅版紙,全國生產廠家達70多家,產能60萬噸、“多數是小機臺,受進口紙沖擊去年只生產14萬噸,為生產能力的23%!般~版紙國內需求在大幅度增長,國內產能卻閑置77%!這對1995年前一直苦于努力緩解供不應求局面的中國紙業來說,真讓人有不勝驚訝、難以接受之感。當然,“洋紙”之補充中國紙業缺檔的或不足供給的情況也占進口的一定比重。
在“洋紙”向中國市場猛烈“傾銷”使我們大吃一驚之前,世界紙業的大型跨國公司,“金光集團”就己經來到中國并逐步展開了其戰略性投資行動!敖鸸狻狈盼覀儗崒嵲谠诘乜匆姮F代造紙企業的形象。據“金光集團”幾位領導人當面向筆者介紹,其建廠的設計規模最小控制在60萬噸的水平。如其已經中國政府批準的三家紙廠,寧波一家為140萬噸(一期工程40萬噸);鎮江的一家135萬噸,海南的一家60萬噸。其造林的計劃規模僅與廣東清遠、韶關兩地的合作協議就達1100萬畝,并已干1995年開始實施.其治污標準幾乎已達到“零排放”標準,即無污可排。金光處理后待排放的水可以養魚,工廠煙囪看不見排放物,以至赴印尼參觀的中國專家曾誤以為其工廠處在停產狀態!敖鸸狻北荒Ωだ保梗梗赌辏案偁巸瀯荨眻蟾嬖u價為全球最具成本優勢且有持續發展其競爭優勢前景的前兩家大型紙業企業之一(另一家為巴西的ARACRUZ)。
簡短結論
內患—一中國紙業極端的散、亂、差、臟,和外憂—“洋紙”“傾銷”和跨國公司的挑戰,使1995年前還是少有的處于供不應求狀態的中國紙業近兩年突然面臨極其現實又極其嚴重的生存危機。危機的實質,是相對國內大多數產業更落后、更傳統的中國紙業突然被同時置于國內環境承受力極限和世界紙業的現代化標準面前。承認這內外兩個標準的現實性和緊迫性,在—定意義和程度上等于承認到現在為止“中國沒有紙業”。由此,中國紙業發展戰略的起點,不象國內通常所說的產業重組成結構調整,而是“重新塑造”,即從國家型體的角度說,含有“從善開治”而又“—步到位”的戰略需要和戰略意志。
二、紙業大國要不要紙?
中國要不要紙業,同樣是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問題!
從主觀來說,似乎根本不存在“要不要”的問題.中國紙業奮斗了近半個世紀,終于在產量上擠身世界第三大國。近年來,中國紙業在現代化道路上也取得了不小的進展.不少大中型造紙企業在技術改造等方面增加投入,上檔次、上品種、上規模、治污染至直投資造林正在取得成效。國家不僅制定了紙業“九五”規劃和2010年發展規劃,而且把紙業首次列入國家產業政策的“重點發展產業”,直至于國家下決心全部關閉小紙廠的行動,正顯示了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意圖和推動紙業現代化的信心。然而總體說來,中國紙業在計劃經濟時期不是重化工的重點產業,在改革開放的二十年中則處在相當“自由”的發展狀態,較少得到國家的戲略支持和管理,其現代化進程相較慢,整體產業素質更差,問題更多、更嚴重。而同時世界紙業的現代化發展很快,其全球化趨勢隨之加速。在此形勢下,中國要不要紙業的問題也變得嚴峻起來,現實起來。
進一步看,由于中國不久將成為世界紙業需求的第一大國,需求量將超過美國,價值總量也將超過大多數生產大宗產品的產業,大國紙業的支柱地位或戰略重要性將日益顯著。由此,中國要不要紙業的問題,其實質是要回答:
------從中國經濟發展的整體和長遠戰略需要考慮,國家應如何確定紙業的戰略地位?
我們首先從對中國紙業的市場預測談起。
根據賀力平給出的預測,2010年中國紙的需求總量分別為:低速線7410萬噸,中速線9688萬噸,高速線12793萬噸。其最低預測值比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按回歸方程計算的預測高限值6000萬噸多。玻常担,該公司采取1950~1993年43年的數據得出其回歸方程。根據其方程預測的最近年份如1996—97兩年數據已被實際情況證明誤差校大。明顯然低估了中國紙需求的增長速度。例如該公司預測1996年的紙需求總量2437萬噸,實際則為3100萬噸以上,誤差率為27%。其區域預測的高限值為2640萬噸,也大大底于實際數.而《中國造紙年鑒》編輯部采用1979~94年計15年數據配制的回歸方程,預測2000年中國紙消費總量為4206萬噸,比該咨詢公司預測的3425萬噸多出781萬噸,與賀力平依據對收入需求彈性變化的長期數據和國際對比得出的需求增長與預測速率接近.與國際權威機構對世界紙和紙板消費總量的年遞增率相參照: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至2010年的平均遞增率為3.1%,摩根士丹利公司的預測則為2.8%。它們“對消費的預測表明,發達國的消費均低于平均水平,而亞洲、非洲、南美洲以及東歐和獨聯體的消費大大超出平均水平”(指增長率水平。筆者)不難想見,如果從中國仍能長期保持世界首幾位的經濟增長水平,則中國對紙的需求增長率更將大大超過一般發展中國家。據此,定性地說,賀力平預測的中速線值實現的可能性比低速線值明顯大,其高速線值則似顯偏大,但仍有可能達到。而無論取中值或高值中國屆時都將超過美國(假定美國人均紙消費水平、人口不變)而成為紙的第一大消費國。再展望到2020年仍定性的說,中國紙需總量的下限超過1.5億噸的可能性極大,上限超過2億噸的可能性也不小。由于人工林培育成材的周期不小于6~7年,以林業為“第一車間”的紙業的市場預測及戰略規劃,以兩、三個輪伐周期為預測和規劃周期是其具備戰略行為的最短時間尺度?紤]到市場預測是戰略規劃的根本依據之一,賀力平的預測值和本報告據以做出的概性估計值又與一般預測和行業規則差異顯著不容忽略,我們需要進一步討論如下兩個決定預測值可靠性的因素:
其一,對未來長期經濟增長幅度的假設和預測.歷史數據表明,這是對市場的長預測結果影響最大的因素。一般認為,中國經濟不可能保前二十年近兩數的高增長勢頭。但由此把長平均增長速度設定為8%或某一數值,部缺乏依據而近乎想象。筆者認為,鄧英陶、姚鋼的“產業就業重組與城鎮化進程”一文提供了展望未來幾十年中國經濟增長格局的主要視角,即,“加速城鎮化進程(包括規模和水平)已成為我國經濟能否良性發展的關鍵!备母镩_放二十年中,中國實際上實施了一條工業化優先的發展戰略,這是歷史選擇。在此戰的選擇下,工業遍地開花并迅猛發展,城市化則遠遠落在后面。該文判斷,中國城市化率在1995年滯后23個百分點。生產能力日益嚴重過剩、就業水平愈趨低下,投資機會銳減,第三產業發育嚴重不足,幾乎所有類似的結構問題或總量問題的積累,概源于此。中國進行經濟結構戰略調整的關鍵也在于此。從另一方面看,城市化嚴重滯后這個最具本源性質的結構扭曲、失衡,恰恰可能成為今后推動中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相當長的高速增長期的主發動機。特別是,大城市化在未來加速城市化進程中舉足輕重,構成整個戰略的支撐點。
根據以上似非全面的議論,我們對中國經濟未來長期的增長格局討出如下推斷:若中國經濟發展戰略調整到加速城市化戰略特別是加速大城市化戰略的砍道上來,則可預期長達幾十年的持續高增長,甚至超過前二十年也未可知。由此,中國紙需求量2010年將可能達到1億噸以上,2020年將達到2億噸。反之,只能預期中選或更低的增長,經濟發展失去穩定的危險也不容無視。由此,中國紙需求屋2010年實現賀力平的低值以至更低的可能性較大,2020年別達到1億噸或小于1.5億噸。
其二、對人均紙消耗水平增長的預測分析.表2給出了自1978~1995年計18年中國人均紙消耗量和每年遞增率,其中1991~95年五年的平均遞增率為14.7%,1965比1978年人均消耗量增長了近5倍。
表2:中國紙和紙板人均消耗量和年遞增率
年份 人均遞增率(kg) 年遞增率(%) 年份 人均遞增率(kg) 年遞增率(%)
1995 25.07 23.80 1986 10.48 10.90
1994 20.25 17.46 1985 9.45 19.02
1993 17.24 3.56 1984 7.94 12.78
1992 16.86 21.38 1983 7.04 10.52
1991 13.89 8.60 1982 6.37 2.58
1990 12.79 1.75 1981 6.21 -1.28
1989 12.57 2.61 1980 6.29 11.33
1988 12.25 4.52 1979 5.56 11.22
1987 11.72 11.83 1978 5.08 15.19
資料來源:《中國造紙年鑒.1996》
賀力平對2010年中國人均紙消費量的三個預測值分則為53.7公斤、70.2公斤和92.7公斤,相對應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5.2%、7.1%和9.1%。其高速線即冒進的預測也明顯,那么,人均紙消耗的增長能否大體保前二十年的軌跡呢?
。、人均紙消費價指標與人均GDP即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
。、在人均紙消費達到150~160公斤、人均GDP達到1.2—1.4萬美元以前,人均紙消費隨人均GDP增長從而更快增長(曲線斜率大于45度),此后曲線明顯拐向平緩。
這就是說:如果預測中國未來的平均經濟增長率為8%,則人均紙消費的平均增長率應明顯地高出8%,再加上人口增長的因素,紙消費總量的增長率更高。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紙消費量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指標。1994年為例,世界人均紙消費量排在前20位的國家或地區與其經濟排位大體相當.排在第20仗約澳大利亞人均紙消耗167公斤。1995年人均紙消費排在前15位約國家和地區,自1991~1995年五年中人均紙消費量的變化率,只有三個國家為負值,12個國家為正值,且最高的新西蘭達到平均增長7.8%;中速的芬蘭達到5.1%/年,英國為5.3%/年,美國也達到年均增長約2·5%,1991~1996年計六年中,不包括日本的整個亞洲的人均紙消費增加最快,年均增速為10.7%,比亞洲的經濟平均增速伏得多。
從中國的發展情況看,今后有兩個因素的變化可能顯影響人均紙消費量的增長速度:其一,城市化如果加快,將對人均紙消費量的增長起到加速作用,因為城、鄉兩地人均紙消費水平差距很大。其二,工業及出口增速放慢,對人均紙消費量的減速影響很大,因為工業及包裝用紙在紙消費量中占不小的比例.總的來說,我們傾向于選擇賀力平的預測值作為中國紙業戰略規劃的依據,而其他過于保守的預測值很可能自我導致戰略矮化,既失機、又失地。
1~2億噸紙意味著什么?僅就近乎迫在眉睫的1億噸來說:
。眱|噸紙=4千億元人民幣產值或需求總額。超過屆時鋼鐵、水泥、煤炭、石油等幾乎所有單項大宗產品可能達到的產值,可能僅少于糧食總產值。如果紙的進口依存度達到30%,則進用匯額按近兩年“傾銷”價格計為150億美元,按正常價格計超過200億美無,1997年中國的最大進口用匯商品為石油,其凈進口用匯總額為50.8億美元。紙確非“輕飄飄”(王金林用語)的產業。
1億噸紙,2萬億元人民幣投資額。如果中國紙業可保留的生產能力為1200萬噸,則通過技術改造在其基礎上增加1倍產能即2400萬噸。如果要達到生產能力自給率80%,則需要在12年中逐步投資新建約5600萬噸生產能力,計1.12萬億元投資總規模,平均每年933億元,大數900億元(省略技改投資)。這個數額是中國輕工總會造紙工業辦公室和中國造紙協會聯合編制約《造紙行業“九五”計劃和2010年規劃》總額2000億元約5.6倍(規劃期1995—2010為15年),年均投資規模的6.8倍!中國哪個工業產業的投資將比得上這個規模。
1億噸紙=2億畝造紙工業林。根槍盧邁提供的調查數據,每萬噸木漿用木材5萬M3,按每畝8M3、輪伐期7年估計,每萬噸漿生產能力至少須有4.38萬畝用材林提供木材。中國紙業如以到2010年實現當時的現代化標準為戰略目標,其木漿比例應達到50%上下,其他為廢紙、葦、草、竹等。據此,按噸漿噸紙簡化計算,仍將生產能力自給率設為80%,1億紙需要4千萬噸漿,需要1.75億畝林.再加上必須考慮的災害損毀因素,就得到2億畝的大數概念。至于現有林業今后可提供不少于2500萬M3/年木材用于造紙,可看作補充來源,對2億畝造紙林基地的概念沒有多大影響。特別值得重視的是,2億林地投資總額800億元的大頭將投入中國貧困或相對貧困的非平原地區,而其大部分又將轉化為農民的收入毛估一下,
每年平均將增加速這些地區農民收入30億元以上!增加就業50萬人工年以上!
紙業是能耗大戶、用水大戶和用堿大戶。紙機是鋼鐵的龐蘭大物,治污投資的大半是設備投資。紙業對精細化工也有很高要求。紙業的產業關聯效應既廣又遠。對此,表3根據1987年各產業部門投入產出表對比了幾個波及效果高的產業:
表3:產業間的波及效果
產 業 交通運輸設備 造紙和文教 金屬制品業 電子及通訊 化學工業
制造業 用品制造業 設備制造業
感應度系數 2.3783 1.4526 2.210 1.5756 1.1096
影響力系數 1.0724 1.215 1.0839 1.0968 1.1519
注:感應度系數大于1,表明該部門的增長速度可能快于國民經濟的平均增長速度,影響力系數大于1,表明該部門對其他部門的帶動作用超過平均水平。
從表3看,造紙業的影響力系數即其產業間關聯效應極其突出地高居首位。當然,紙業作為一個消耗大戶并非好事。但其降低消耗的潛力與世界紙業的現代化水平相比極其巨大,又可以變成好事,是中國紙業應選擇向國際先進水平,—步到位“戰略的重要根據。
1億噸紙的需求只是十幾年以后的事,接近兩個育林輪伐周期,實可謂近眼前。2億噸紙的需求則只是一個戰略規劃周期的事:也不算遙遠。中國對紙的極限需求,在技術進至今看不到大規模替代紙這種基本材料的前景的情況下,可能達到3億噸!即在人口達到16億上下的高峰值,人均GDP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達到準發達國家水平,人均紙需求量達到187.5公斤(僅是90年代中校發達國家和地區排在末位的水平)時,中國的紙市場為3億噸!多么驚世駭俗的數字!極限遠景且不論,1~2億噸的現實需求前景,留給我們的時間又相對緊迫,使中國紙業的發展成為國家必須認真對待的戰略性問:這個市場太大了,中國既承受不起過高的進口依存度,也沒有理由放棄支持國內資本戰據國內市場約應有份額。畢竟現代化的紙業不是難以企及的產業。這個產業的“第一車間”即林業也太大了,大到幾乎可以覆蓋四分之一宜林荒地、覆蓋3%全部國土(按2億噸紙估算),中國沒有理由不充分重視這塊林業的發展。
根據摩根士丹利的紙業國際競爭力比較研究,紙業“可持續競爭優勢”首先來源于“大量的低成本木材”,這使印尼的“金光”和巴西的Aracruz后來居上,使美、加、北歐等國的巨型造紙企暫處下風的主因,中國南方的氣侯水土等條件,和由于龐大的農村人口而長期存在的一部分廉價勞動力,是在中國育林并保持低成本木材優勢的重要條件,中國紙業上要與外資競爭,不能不首先從“第一車間”開始。
在不太長的時間內獲得1~2億噸紙的生產能力,而且主要通過新建、擴建的投資方式平均每年投下900億.使紙業可能成為新世紀前十幾年支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的主要產業之—:在加速城市化戰略尚未走上軌道并顯現出其擴大、深化市場從而引導投資的強大作用力之前,中國象紙業這樣將長期供不應求的工業部門屈指可數,中國產業政策和產業投資沒有理由不向紙業大幅度傾斜。
紙業應該成為未來二、三十年中國的戰略產業:
我們這樣理解戰略產業:它不必是或不僅是對實現國民論濟發展目標舉足輕重的支柱產業、不必是或不僅是在經濟增長中足以起帶動作用的主導產業。但它一定是需要國家這支“有形的手”給予強有力戰略管理的產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在產業、行業這個層面上進行戰略管理,直接干預以至直接安排該產業的布局,產業組織結構,直至干預企業的重大投資決策等,是國家在特定時期的特定戰略利益和戰略目標不可能在市場競爭中自然實現時而采取的戰略性行動。國家對產業進行的戰略管理,既以政府的身份,又以國有資產代表人的身份,直接干預到企業這個微觀層面上,因而不同于通過制定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等手段“引導”產業發展和企業決策的行為。另一方面,國家進行戰略管理的產業,只是少數構成國家戰略支持點的產業。在計劃經濟時期,各產業部門執行著該產業的戰略管理職能。改革開放后,國家的這種職能迅速弱化,以至于在多數行業消失.但市場機制并未充分成熟起來,具有長遠戰略眼光和戰略行動能力的企業沒有成長起來替代過去產業部的戰略職能。這就形式了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市場不市場,政府不政府,企業(主要指大公司)不企業的帶有過渡性質的產業組職松散化和市場無序化狀態.但中國恰恰又面臨著“進入21世紀的挑戰”(正小強、1998),全球經濟在現代化水平基礎上的一體化,對中國來說的現實性,是人家要打進來,我們要“抗戰”,是我中有你,你中卻沒有我,互相之間很不對稱。而“挑戰”的緊迫性意味著我們的某些幼稚產業 沒有自我成長的機會。在此形勢下,國家對產業、企業進行戰略重組,就是戰略管理行為。我們要強調的是:只有在關國家戰略利益的戰略產業上強化戰略性重組,才有希望在起初不對稱的全球—體化的挑戰面前,先逐步取得局部戰略優勢,再進而謀取全局性戰略優勢。紙業正是中國最有希望在世界上較快取得局部戰陣優勢的產業之一:
從國際經驗看,已經在世界紙業取得低成本競爭優勢,并長期保持其優勢(摩根士丹利的評價)的“金光”和ARACRUZ恰都來自發展中國家,似非偶然現象。由于紙業的低成本首先在于木材纖維的低成本,木材日益依賴人工速生林的不可逆轉的趨勢下,處于致適宜人工林生長地帶的發展中國家,可能具有并保持人工低成本優勢。“金光”豎持投資于運遺傳工程高科技培育速生、優質,豐產樹種,取得了巨大成果。其培育的相思樹種可在6~7年中長成60公分直徑的大樹。高科技使“金光”把人力低成本的潛在優勢轉變為現實優勢。決定紙業低成本優勢的第二位因素是工廠的經濟規模越來越大。摩根士丹利的“競爭優勢”報告指山:“新的制漿廠和造紙廠機器的尺寸幾乎每十年增加50%,結果是最新一代的不動資產比先前的在勞動力、能源的利用和化學效率方面明顯改善.”全球經濟一體化也同時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機會,即向世界各資本市場大規模、多形式融資的可能性,使資金不再構成發展諸如紙業這樣最典型的資金密集產業的根本障礙。而問題的關鍵點正在于“軟”的方品,如管理、技術研發、有效運用資金的能力等等。發達國家保持領先的核心能力,是在“軟”的方面。而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若能在“軟”的方面加速度進步,如“金光”那樣,則在紙業這類先具地利的產業上取得世界競爭優勢地位,最有希望,且不用太長時間。
中國之“大”,天生具有獲取戰略優勢的潛在力量,貧弱時尚被看作“睡獅”,何況醒來之后。中國國內市場之“大”,足夠塑造、發育許多行業的“超級航母”,“發育成熟就能夠讓挑戰回去”(王小強,1997)。中國之“大”,從來具有戰略需求,綜合國力日漸增強,又獲得了越來越強的戰略行動能力。這無疑是制定、實施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基本自信所在。
中國經濟,“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其基本指導思想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很顯然,中國紙業的現代化應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主要戰略產業之—!案鶕谌諆韧叩氖澜缈沙掷m發展商務總會(WBCSD)組織花費200萬美元,歷時兩年多的廣泛調研,于最近發表的調查報告結論認為:制漿造紙工業與其他工業比較,可能是一神可持續發展的典型.”
紙業在全球經濟的戰略地位,有日益增強之勢,值得注意:
首先,紙業在全世界產業中的份量已變得很重且越來越重。1995齊,全球造紙工業總銷售額為2600億美元,全行業固定資產約4000億美元,“在全世界制造工業中位居電信制造工業和汽車工業之后,而居于鋼鐵工業與航空航天工業之前!笔虑榇蟮揭欢ǔ潭,性質就會發生變化。紙業由過去在各產上中份量較輕發展為份量居前,超出人們的簡單想象,紙業的戰略地位隨之逐漸突出出來了。
其次,紙業在世界范圍少有的高度集中,也使紙業在全球經濟中具有戰略性。以1996年紙和紙板產量為例,美國一國的產量,超過排于第二、三、四位即日、中、加三國之和。世界“前十名的產量占去世界總產量的75.50%,前二十名占世界總產量的90%”“紙漿的生產量分布更不均勻,美國仍然是最大的生產國,占世界總產量的33.50%前十名占去世界總產量的84.8%”,這樣的集中度使紙、紙漿、造紙工業林成為國際貿易中的戰略性資源。加之紙的價格需求彈性低、紙的價格波動有越來越大的跡象表明,對進口大國經濟穩定造成沖擊。中國的第一例“反傾銷”發生在紙業,似非偶然.
簡短結論:
中國未來紙需求的增長,很可能遠遠超出目前國家主要主管部門的規劃,在不久的將來達到鋒入水平。1~2億噸紙及其直接產生的—系列數據,說明中國紙業必須有—個大大超出常規的發展,才可能在紙業迅速全球化的進程中,便中國不致面臨丟掉紙業,從而威脅到國家重大利益的危險。這是中國紙業需要—個國家戰略,需要納入國家戰略產業井由國家進行強有力的戰略管理的根本依據。雖然以往中國紙業的現代化進程比較中國大多數傳統產業更落后,積聚起來的問題更集中、更突出,但中國紙業卻具備—步跨入現代化產業、并在國際競爭中獲得戰略優勢的諸多基本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有中國有可能創造個新的經濟高速穩定成長時期;中國紙業是極少數需要“從零起步”即進行大規模新建擴建的產業;中國紙業是極少數將長期供不應求的產業;中國紙業有條件獲得充足的木纖維低成本競爭優勢;以及中國紙業的戰略地位已經大大提升,成為關系國民經濟全局以至關系國家根本利益的戰略產業。
三 出路何在?——中國紙業發展戰略的框架思路
如前所述:中國紙業要生存,要發展,迫切需要政府在如下三個問提外上做出戰略選擇,并據以制定戰略規劃,客施有效的戰略干預和戰略管理:
1、戰略目標:迅速成為紙業強國?
中國紙業發展戰略的規劃周期,按照向“以木為主”的原材料路線戰略進行規劃的思路,應以其工業林平均育伐期的倍數來確定。其意義在于由于我國造紙“工業林”的大規模培育基本上沒有起步,在戰略規劃的初期,為迅速改變原料結構,造林的規模及造林投資的比例必然較大.在第一個輪伐周期內,木材供給如忽略少量間伐即為零,投資與產銷都帶有明顯的戰略過渡特點。而從紙的預測需求來看,中國未來幾十年的增長將是快而平穩,其曲線可近似看作一條向右上延伸的直線,取那一段為戰略規劃周期都沒有什么實質意義。由此,本報告主張把戰略規劃周期設定為兩段,即2015年前為第一階段,2030年為第二階段,第一階段包含2年左右的準備和向新戰略過渡的時間。根據季天右對“第二林業”的研究,工業林的輪伐周期有越來越短的趨勢。北處則依據盧邁的報告把周期設為7年左右,考慮到中國南北方氣候差異之大,造紙所需不同樹種的成長期差異等諸多因素,7年周期很可能是更接近實際的一個平均值,而且在戰略規劃的頭一、二個周期內對測算投資、規劃林地有較為現實的指導作用。
中國紙業發展戰略的規劃目標,應體現加下特點:
其一,它表達出國家戰略的性質,即它必須表達國家利益、國家意志、國家長期發展的總體戰略選擇。
其二,它是面對開放經濟環境,特別是面對全珠經濟一體化快速退進的趨勢而做出的戰略選擇
其三,它是一個由多層次.多方面目標構成的目標體系。據此標準,我們所看到的紙業中長期計劃和規劃,不僅明顯帶有傳統計劃經濟的特點,而且很難視為“戰略”,因其體現不出從戰略角度進行“戰略”選擇的過程和結果。不過,全面深入討論并規劃這個自標體系、不是本報告的任務。這需要大得多的工作量。為了簡化討論,突出基本思路,我們仍以生產能力為主要指標,提出如下三個目標選擇方案:
大部自給、部份進口。根據上文對中國紙業需求預測的分析,按更保守的口徑,中國國內的紙張需求達到1億噸的時間,不妨推遲到2015年。大部自給,例如80%自給,中低檔紙自給,高檔紙部分自給,其他依賴進口。深一層次的規劃指標,涉及木漿和廢紙的進口依存度與紙板、紙張進口依存度的相互關系,木片出口(自前主要向日本、南韓和臺灣)與木漿、紙板出口的相互替代,及制漿、造紙、冶污設備的自給與進口等多方面。
基本自給、進口補缺;咀越o的目標,不僅限于紙和紙板,而且包括木漿和廢紙,進一步還應實現設備的大部分或基本自給。2010至2015年,中國將占世界紙消費的第一大國。2030年前后、中國的紙消費更將達到2億噸或更多,占世界紙消費的相當大約比重。如果屆時中國對紙業設備的進口依存度過大,當是一個不小的問題。世界紙業設備的技術進步速度很快,其方向是大型化和自動化,而我國由于紙業設備的主要客戶一直是小紙廠,制造商的技術能力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很大。由此形成我國紙業現代化幾乎完全依賴進進口設備的狀況。在中小紙廠將很可能失去其目前占據的大半河山的情況下,設備制造商如何生存、發展,是中國紙業發展戰略必需重視并加以規劃、解決的大課題。而以往的紙業發展計劃和規劃似對此很少提及,這與中國紡織業談紡織必談紡機約情況形成鮮明反差.這是中國紙業人為受制于輕工行業,中國輕工管埋部門對林業、機械行業等關聯產業很少有發言權的一個例子。
生產強國、出口大國。雖然目前中國紙業處于典型的大而弱的狀態。又面臨著極其嚴峻的生存危機,但往長遠來看,則存在著領先世界的深厚潛力,這是因為紙業競爭力的決定性要素在于成本。而決定成本的諸要素如設備規模及其現代水平、治理污染的成本、原材料成本等,在紙廠達到同樣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乎的條件下,原材料成本的國別差異最大且最難改變。作為國土大國,中國擁有適宜工業林成長的見夠廣大的宜林土地資源。作為絕對的人口大國,中國更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其中簡單勞動力資源將長期嚴重供大于求,故其勞動力價格將長期保持低廉水平,不可能較快提高。便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相比,此項差距不僅難望縮小,反而可能擴大。如果輔之以工業林先進的育種、管造、管理等技術,中國很可能擁有世界最低成本的木材纖維資源,從而支持中國紙業公司獲得強大的國際競爭力。
按照成為紙業生產強國和出口大國的戰略目標,2015年前后,中國紙業的產能應達到1.5億噸上下,2030年的產能應達到2.5億噸甚至超過3億噸。屆時中國將保有數億畝紙業工業林,加上其他工業林、生態林、經濟林和薪炭林等,中國南方的宜林土地將全部為林木覆蓋,中部、北部、以至西部相當大地區的林地,也將大大改觀這些地區的縣觀和生態。中國紙業設備應成位機電行業的大宗產品和出口強項商品。中國的紙業公司應有數家擠身世界前列,這些公司除在國內擁有強大的林業基地和生產基地外,在國外也擁有相當規模的工業林資源和生產、銷售網絡,是真正的巨型跨國公司。
比較上述三個戰略目標,我們認為,中國應選擇其上策,主要依據是:
其—、中國需要紙業工業林和它可帶動起來的其他工業林和其他類型林業的巨大生態效益。此外還有不容忽視的促進就業和扶貧的作用。僅此而論,中國理應選擇最大限度向世界供應工業林木材及其下游產品的發展戰略。必須說明的是,紙業工業林因其規模大、需求大且增長快、效益穩定,適宜大公司大面積營造經管(但不排除小而分散經管模式在中國國情下的合理性),這對其他類型林地的營造,可能提供主要的效益支持,從而推動中國林業走上良性循環之路。這是紙業之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支柱產業的一個重要理由。
其二,中國需要由紙業最大限度地出口來支持中國在世界范圍實施資源轉換戰略。隨著中國人口持續增長到峰值的16億上下,中國的高速工業化和更高速的城市化,中國對大多數自然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的礦物類資源的進口依存度將難以避免的大幅度提高,消費總量也日益增長到驚人的成度。如何穩定的換取這些資源關系到中國的根本戰略利益。紙和紙漿日益成為國際貿易的大宗產品,紙業又因受制于林業和生態、環保要求而相對集中于少數國家,紙業完全有望成為中國的出口支柱之一。紙業的出口,實質是可再生自然資源在廉價勞動力資源支持下的出口,在世界各國資源轉換格局中的作用,超出了通常外貿和外匯平衡的意義。
其三,中國需要在紙業的中資資本中產生足以抗衡外資跨國公司的大公司,來支持中國的改革開放戰略。在全球經濟大步走向一體化的背景下,中國要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必須在戰略上處理好三個方面的平衡關系。一是外貿的平衡,二是外資與中資爭奪國內市場的平衡,三是外資進來與中資出去的平衡!捌胶狻闭f的是一種進退得失的關系,不一定要對等,這三個平衡關系在國家發展的不同階段也具有不同的現實性和重要性,中國現在面臨的最緊迫的挑戰是,中資企業在外資跨國公司的競爭面前,可能在許多產業失去可觀的國內市場份額.這種狀況惡化下去,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就難以為繼。如果我們不僅不能因此設置外資進入中國的政策壁壘,反而必需加快撤除現有的壁壘,唯一的出路是就是加速中資企業的成長,特別是加速中資大公司的成長。此處的道理,正是相反相成。冷靜、現實地看問題,在一個不算短的時間內,足以長出在國內市場上對外資跨國公司具有持續競爭優勢或者互至少不至于較快落敗的中資大公司的產業并不。(何況外資還沒有獲得在中國與中資平等競爭的條件).而紙業可能正是這些不多的產業之一,理由已如上述,盡管中國紙業的落后狀況是比較突出的少數產業之一。
其四,中國需要以紙業的持續巨額投資和高速發展來支持國家保持經濟高速增長戰略和產業重組戰略。在未來長時期內,沉重的就業壓力將迫使中國實施保持經濟高增長戰略:1998年國家力保經濟增速的政策似非權宜之計。另一方面,嚴重的生產能力過制和結構問題又迫使中國進行產業、企業的戰略性重組,如何處理好二者關系,決定著中國經濟未來的全局。在目前大多數工業生產能力過剩的狀況丁,紙業生產能力就總量而言,僅供國內市場尚有不足。在近期實施紙業發展戰略的過渡期中,現有生產能力還將逐步廢掉約2千萬噸即三分之二左右。便選擇紙業發展戰略的下策目標,紙業所需要的投資,僅就一個產業來說,也近乎天文數字。這是有充分市場依據的投資,當然應是有效益的投資,從而給國家通過刺激投資擴大內需保持增長率的政策增加了一個重要支撐點。在近期以至較長的時間內,由于大多數工業在其已形成的總生產能力基數上不宜再投資新增生產能力,紙業迫切需要持續的巨額投入就具有更顯著的作用。至于紙業的結構調整和戰略重組,雖然具有戰略大轉折的性質,所動手術傷筋動骨,痛苦甚至大過多數產業、但去于其戰略重組可在巨額增量投資過程中完成,紙業全行業可望較快步入高增長軌道,并對減輕全國產業重組的陣痛產生良好的作用。
簡言之,中國紙業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在—個戰略規劃周期內,實現超常規的快速現代化和快速增長,使中國紙業成為世界紙業生產大國、生產強國和出口大國,并對國家實施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國際資源轉換戰略、改革開放戰略、產業戰略性重組戰略和保持經濟高增長戰略發揮重要的支持作用。
2、原材料路線:“草木仍有一爭”?
從“以草為主”轉向“以木為主”、“林紙結合”的原材料路線,已成為中國紙業業內人士的共識。中國紙業要“重新塑造”,只有“徹底”改變原料路線,不是如造紙行業“九五”計劃和2010年規劃“那樣到目標年度才實現22%的木漿比重(其中還包括進口木漿),10年才增加木漿4個百分點!而必須確定以木漿為主的轉折性戰略目標,并為此立即著手國土的全面規劃,立即著手大規模營造工業林,立即著手組織強化的科研攻關,在引進的同時創造培養優質、速生、分別適宜不同水土氣候的新樹種,力爭在一個多樹木輪伐周期末,使造紙原料的絕對大頭(具體比例應由行內專家們去測算,由紙業大的經營戰略去確定)歷史性的轉變為木漿十廢紙。在過渡期內,立即著手盡快解決林業和林地的管理體系問題并大體完善其法規體系,動員全國的木片生產能力(但同時從絕非法砍伐生產木片的混亂現象),逐步加大木片生產。葦、竹等資源的擴大利用,或許能在過渡期聊以彌補“禾草”原料比例的急劇下降。換言之,中國紙業徹底轉向“林紙結合”的道路,當從現在開始這是戰略大轉折,不能慢慢來。至實際原料比例的變化、當然有個過程.但“大轉折”的果斷和魄力,意味著原料比例的實際變化將來得快得多、大得多.“大轉折”是癡人說夢嗎?看看“金光”,就知道許多事真的事在人為。問題在于我們認識到什么程度,重視到什程度,決心下到下什么程度,僅就資金來說,一年上千萬畝造林,年度投資量不過幾十億人民幣,在中國只能算中等規模吧。真正的難處可能在管理體制和法規體系等“軟”的方面。“金光”’在廣東等地展開的戰略行動曾引起當地一位負責干部向“金光”的一位先生發問:“為什么你們能干這樣大的事?”,這位先生回答得巧妙而富有啟發性:“不是我們能干,而是你們不能干。”天經地義的事我們不能干,有物質條件也不能干,干了就要出毛病,這是非由國家痛下決心不能解決的。從“金光”的經驗看,首先要有個法規框架,其余的事先要經由管理手段、管理經驗去解決,而可能處理好幾方面關系的一個基礎是利益的互急性和當地幾方面長、短期利益的平衡。麻煩仍然會有,但好在樹木長起來總要幾年時間,國家有機會抓緊完善整個法規體系,并改善管理體制。
3、產業組織戰略:誰來“與狼共舞”!
重望中國紙業,快速推進向“以木為主”、“林紙結合”戰略轉變的進程實現成為紙業強國的宏大戰略目標,核心問題在于塑造出足以承擔起戰略使命的戰略行為主體——中國紙業的巨型公司。它首先必須足夠大:大到從出世之日就把國際跨國公司看作競爭對手;大到天生具有強烈的戰略需求并具有與國家戰略利益的一致性;大到可以在廣闊的空間展開其戰略布署并在戰略規劃的為長時間內支持其戰略行動;大到有能力協調諸多方面的關系,大幅度減少內外部交易成本。
中國紙業的根本缺陷之一,與其說是過度分散投資造成企業規模過度細小,還不如說是沒有幾個真正大的企業,在面對紙業全球化趨勢和國際大公司挑戰時,它們能夠作為應戰的主體承擔起行業層面上的戰略調整職能。中國的重化工產業,雖然也還很少有現代意義上的大公司,但至少有其工廠規模不比西方公司小多少的大企業或大集團。中國的汽車工業之分散似為世界之最,畢竟還有“三大三小”,國家為其再上規模不遺余力,家電業有長虹、海爾等幾大家,有向世界大哥大級同行看齊的希望。中國紙業的狀況就差得多了,散、亂、差暫且不論,大企業如“青山”、“吉林”、“金城”、“賀縣”、“廣州”等等,其多數企業工廠的色彩大于企業色彩,品種少,車間規模遠不能望國際大公司項背,10萬噸漿紙生產規模的大廠,在“金光”列入淘汰計劃,我們則仍在劃上馬!敖鸸狻毙马椖康淖钚∫幠J
60萬噸,我們的最大規模目前是 20萬。“2010年規劃的規模升級目標則僅提高到:“年產40萬噸以上制漿造紙企6個,年產30萬噸至4O萬噸的漿造紙企業3個,年產2O萬噸至30萬噸漿造紙企業8個!边@就是說到了規劃的目標年,中國紙業最大的17家大企業加在一起,共有產能600萬噸,可能占當時全國紙的總需求量6~8%(按賀力平低、中速預測值算)。對比如下表。中國大紙業企業集中度指標,“規劃”的規模升級目標的集中度恐怕比現在更底了。
年份。茫薄 。茫病 。茫场 。茫础 。茫
1985 1.83 3.54 5.09 6.34 7.15
1992 1.06 2.08 3.05 3.86 4.63
注:C1、C2、C3、C4、C5分別表示前1、2、3、4、5各產量集中度.
中國紙業的產業組織戰略,至少要重組幾家大公司迅速達到能與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打交道的水平,以便“在與跨國公司打交道的過程中求生存、求發展”(王小強
1998),“迅速”是完全可能的。按照“金光”的經驗,一個60萬噸級的廠不到兩年建成投產,當然這不是市場建設周期,而是“金光“的效率,論建廠速度,我們只要有決心,向來是有組織施工能力的.“與跨國公司打交道”,不是正面競爭,因為還不具備資格,更不是去拆人家的臺,小人所為,不足道也。而是要真誠地向人家學習,與人家合作、合資。幾個“金光”來中國搞戰略投資,投幾百億、上千億人民幣,還是遠遠吃不動中國的市場,也占不盡中國的宜林荒地。“金光”的第一個戰略目標很明確,就是打進口替代的市場。這個市場目前是600萬噸上下,很快可能達到1000萬噸,長期看是多大,中國自己的企業能吃多少,就看我們能有幾個“金光”產生出來。
與跨國公司合資是中國紙業企業加速現代化的捷徑,因此應是產業組織戰略優先選擇的重組方式,但問題在于:中國幾乎沒有能與人家打交道的企業。在合資中,中方合同出資額(現金)往往到不了位,如果中方不降低持股比例合資就只能告吹.以現有設備出資,外方不愿接受,在外方眼里要“鏟平了重來”的設備,如何能當成出資?讓人家兼并、收購中國的紙業企業,人家不要,更不要說“軟”的方面的諸多障礙和麻煩了。“狼來了”,中國紙業企業不能不“與狼共舞”,也有勇氣“與狼共舞”,但“狼”看不上我們的“舞伴”。中國紙業合資企業雖達百家之多,但與大資本即真正的跨國公司“共舞”起來的還沒有!敖鸸狻痹趯幉ā㈡偨愫腺Y,中方合同占股百分之幾十,最后出資不動,也只有退下來,最終形成人家獨資。
中國紙業企業沒有“與狼共舞”的資格,迫使我們選擇“重新塑造”中資紙業大公司的戰略,這幾乎是無可選擇的戰略。中國要不要紙業?已經問得明白:如果要,平均年投資900億以上,投不了,想要也要不了。中國不能不要紙業,也說得明白:中國有條件“從零起步,一步向現代化水平到位”。役資900億,決心下了,并非做不到的事,而問題又問回來,900億投給誰?誰來承擔這個天大的戰略性任務?誰有資格來干這個事?更現實地說,沒有有資格的主體人,這900個億又從那哪里來,根木就沒有,90個億都困難。而有了這樣的主體又有經得起挑剔眼光審視的市場,加上潛在的資源優勢,900億真就不是主要難事。
重新望連中國紙業大公司的方案,我們從不同角度提出如下思路:
首先,從專業化程度著眼,可以選擇兩種經營模式:
模式一、高度專業化紙業大公司.重組方式是合并現有國家控股的大中型紙業企業和主要生產木片的林業企業。
模式二、以紙業為主的多元化林紙一體化大公司,其多元化經營,主要延伸到林業和森工領域。目標仍是形成林紙結合的生產體制,不僅確保木材供應而且追求各類木材的合理、充分利用。按照此模式,國家必須打破林業部門與輕工部門的界限.把森工、林業、紙業企業合并在一起。目前,中國的大多數林業企業已經無木可采,國家又制定了不采伐天然林的政策,這些企業的生存發生問題。利用植樹間伐材、枝丫材、薪炭材等生產木片供應紙漿廠,是一項很大的經營。東北林區每年爛掉的這類木材即達幾百萬方,燒掉的更多,似應有辦法加以利用。
其次,按地域劃分林業基地,可以形成東北方向、中西部、南方和西南向四大林紙業集團公司。這樣劃分,有地理上的便利,還可能將生態林與工業林的營造因地制宜地結合起來,形成一種與流域治理有較緊密聯系的工業林經營體制。東北集團,應賦予向俄羅斯亞洲部分投資林業和紙業的戰略性任務以得到大量、穩定的高質量木材纖維供應.
第三、集團公司內部各主體層次的決策職權,可設想為兩種模式:
模式一,控股公司模式,即集團總部是戰略中心和資本運作中心,而利潤中心則是合并進來的各個紙業、林業、森工等企業。
模式二,實業公司模式,即集團總部既是戰略中心,又是經營中心、利潤中心,而合并進來的各個企業轉變為成本中心。
按照模式一,組建集團公司的磨擦較小,各個合并進來的公司仍大體保其原有的經營職能,但集團公司很難改變其內部的松散狀態,因此很難完全擔起其戰略使命。
模式二則具有明顯的制度創新性質,并與重新望造中國紙業的戰略相適。但其一方面深刻觸動了現存的利益格局,不易協調與各級政府的關系;另一方對集團公司內部經營管理體制的設計和運作也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現有企業及其經理層很難適應著種企業制度的變革,盡管如此,模式二仍是中國業塑造旗艦并是使其立即承擔起戰略使命所需的主要選擇。具有歷史轉折性的發展戰略與企業制度創新生來就是互為條件的。
第四、中國紙業發展戰略對投融資的巨額需求,要求中國紙業的戰略性重組不能局現在現有紙業、林業和其他森工內部,而必須促使資本向紙業流動。為此,除充分利用現有行業內企業在海內外資本市場的融資能力并通過政策傾斜加強其融資能力外,通過設立紙業投資基金、投資公司、投資銀行類型的企業形成較為完整的投融資體系,也是產業組織戰略的重要內客,
第五,中國紙業設備的研發和主產,也需要通過購并手段形成一、兩家巨型公司。之所以需要如此規模的公司,在于需要對紙業設備的技術攻關投入足夠的資源,在于需要著眼于中國紙業戰略目標的長周期的技術研發投入。以使中國紙業從根本上成為具備強大國際競爭力的產業。
最后,改革林業體制,打破這個領域根深蒂固的部門分割和塊塊分割,建立完善的產權、責權法規架構,實現生態林、經濟林和工業林的充分發展,是中國紙業發展戰略能否實施的關鍵難點之一。僅就產業組織戰略而言,無論大公司直接造林營林,還是由大公司與遍布全國的林農、林場采取各種可行方式或合作造林、營林,都需要以大公司為中心來實現此業所必需的長期性、穩定性、計劃性和規范性等制度安排。大公司還應成為林業高科技投資的主體,中國極具特色的國情下,以林農為主營造工業林,很可能是一條多、快、好、省的道路,并在這些區域形成各類林地良好的保護、管理環境,使各類林地互補共生。
重復地說,中國紙業發展戰略呼喚大公司,即具有很強的戰略行為能力和很高的戰略管理水平的大公司,以其為中心,形成中國林紙結合的強大產系。中國紙業在一、二個戰略規劃周期內每年平均數百億資金的投入需求,給集中塑造幾個巨型公司提供了條件,中國工業在基本完成戰略性重組之前“原則上不上新項目”(朱熔基,1998),則提供了向紙業相對集中投資的外部產業背景,這意味著這幾家大公司可望快步接近、趕上、超過世界最大的紙業公司的規模。例如,世界最大的紙業公司美國國際造紙公司(International
Paper Co.)1998年資本市值 138億美元,漿、紙生產能力為1215萬噸,擁有林業基地61O萬畝,在28個國家設有生產線,年銷售總額15O億美元,其中出口出45億美元(1994年)。該公司近幾年仍在投入巨資設立新的漿、紙生產廠。
而被摩根士士丹利評為世界紙業最具成本競爭力的新秀即巴西的ARACRUZ資本值僅15億美元,生產能力124萬噸,雖然尚比較小,但成長很快。巴西的森林資源是使ARACRUZ迅速成長為有持續競爭優勢大公司的基礎條件之一,在其起步時這個條件可能有決定性意義,例如對其規模性經濟要求可能小得多,印尼“金光”也有類似條件。多年來,木纖維主要來源迅速向人工業林轉變,在此趨勢下,如果措施有力,中國在6~7年中有望橫空出世幾個“美國國際造紙公司”,并達到與國際同行的戰略管理和經營管理水平。也許中國最先成為強勢企業并擠身世界前列的正是后來居上的林紙一體化大公司。
組建巨型紙業公司,非國家這支巨手進行直接干預不能成功。國家不僅直接行使資產代表人職權重組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林業、紙業企業,而且同時行使政府職權理順林業體制,完善與林業相關的法律體系,為中資和外資提供公平合理的競爭和合作環境。大規模融資,至少在前幾年,也需要國家的支持。
是難解決的問題可能在于這類可稱之為戰略型公司的決策、管理體制,及其董事會、經理層人員的產生辦法(包括任、免、獎、罰諸方面)。沒有人不知道領導班子的重要性,近些年來之不斷強調其重要性,然而國有企業至今還沒有找到比較好的解決辦法。
簡短結論:
中國紙業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是從零起步,一步到位,用具前瞻性的世界現代化標準即國際競爭力標準重新塑造紙業,力爭在一個戰略規劃周期內實現跨身世界紙業大國和強國的戰略目標。重新塑造的兩個其實是完全聯結在一起的支撐點,是立即向“林紙一體化”方向開始戰略大轉折,和立即著建幾個中國林業十紙業的巨型集團公司。未來中國紙業近乎天文數字投資的投資,只能向國內、外資本市場籌集,但起步階段,需要國家給子足夠力度支持;戰略的真正支持點,在于實施戰略決策的信心和決心。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產業地位的中國紙業,目前最需要的正是國家的信心和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