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報告主要圍繞國內造紙業的發展軌跡,及其與國外同行業和企業的對比,使讀者了解目前國內造紙行業的總體概況,即中國的造紙工業雖然起步晚,在巨大的需求推動下,還是取得了長足進展的,但其間產生的環保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同時,通過對國內造紙行業上市公司產品和業績的分析,以及對國內第一起反傾銷案(新聞紙反傾銷案)的背景及結果的分析,進而說明國內市場競爭形勢逼人,國內企業的競爭力不強。此外,本報告也從產業政策和國家宏觀政策等方面簡明闡述了對未來造紙行業發展規律的影響。
目 錄
中國造紙行業總體分析
*造紙行業現狀
一、行業布局及特點
二、生產狀況
1. 總體情況
2. 產品結構
3. 原材供應情況
三、國外造紙行業情況
* 市場競爭與風險分析
一、市場競爭的特點
二、國內企業在競中的優勢、劣勢
三、國家環保政策的影響
四、入關的影響
* 結論:機遇與前景
一、需求促進行業發展
二、投資風險大于機遇
參考文獻
中國造紙行業總體分析
(概要)造紙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早在公元105年蔡倫就發明了造紙術。但我國的造紙行業并未因發明的領先,而在世界造紙行業中取得較大的優勢。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全國紙及紙板的產量僅536萬噸,產品品種僅430種。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造紙行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產量連續保持增長,平均年增長速度達到10.4%,產量躍居世界第三位。與此同時,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諸如原料的匱乏、企業規模小、整體布局分散及環境污染嚴重等,加之國外企業紛紛搶灘中國市場,使國內企業經營陷入困境,整個行業的經濟效益出現滑坡。雖然,從國內市場對紙及紙制品的需求看仍有不小的發展空間,但保住國內市場份額,抵御國外產品的沖擊,從而使企業的經濟效益得以好轉,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造紙行業現狀
一、行業特點及布局
1、特點:
造紙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之一,與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是國際公認的“永不衰竭”的工業。造紙工業是與國民經濟許多部門配套的重要原材料工業,我國造紙工業產品總量中80%以上是印刷工業重要的基礎物資,又是主要的各類包裝材料,以及建材、化工、電子、能源、交通等工業部門和國防軍工技術配套用的重要產品。在輕工業部門中,造紙工業具有資金、技術密集和規模經濟效益顯著的特點,在美國的造紙工業,每生產一美元產值的產品約需1.5~2.0美元的建設投資。要興建一座日產千噸的大型漂白硫酸鹽漿廠,耗資將超過10億美元。而我國的統計資料顯示,每百元產值的固定資產投資,造紙工業為食品工業的3.08倍,紡織工業的2.6倍,化學工業的1.1倍,石油工業的1.08倍。
制漿造紙技術從備料到完成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所需的設備也是多種多樣,因此,其加工工藝和機器設備所涉及的技術亦不例外地呈現出一種密集型。美國目前認為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制漿造紙廠最小經濟規模為700~800噸/日,而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合理的制漿造紙廠最小經濟規模為1000噸/日。目前,我國造紙行業的工業增加值率為23.97%,不僅低于各行業27.7%的平均水平,也低于輕工行業26.09%的平均水平。反映出造紙行業投入大,見效小的特點。
2、布局:
國內造紙工業的生產布局目前極為分散,有關部門已確定未來行業布局應為適應資源型布局,即逐步加快向纖維原料資源較豐富的地區轉移。黑龍江、內蒙古、吉林、福建、江西、廣西、廣東等省區擴建和改造了以木材為主要原料的重點造紙企業;廣東、廣西利用蔗渣資源改造現有企業;在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麥草資源豐富的地區,改造一批重點造紙企業,使它們上規模。從總體布局看,東部地區產量比重有所下降,中西部地區產量比重在上升。此外,造紙企業的行業歸口也同樣分散(有些屬于輕工業部,有些屬于化工部,還有些屬于軍隊下屬等),這既不利于企業自身發展,更不利于行業統一管理。
二、生產狀況
1、總體情況:
目前國內紙和紙板產量居世界第三位(美國第一、日本第二)。1996年全國機制紙及紙板產量2600余萬噸,比1980年的536萬噸增長485%,年平均增長10.4%。(1980年世界紙和紙板產量為17066萬噸,年平均增長率為3.2%)1996年,全國輕工業鄉及鄉以上獨立核算造紙企業約6500家,職工132.6萬人。(據1995年工業普查數據,全國造紙廠總數達11025家,其中年產萬噸以上的只有1187家,占11%,萬噸以下小廠達9835家,占總數的89%,而萬噸以下的小廠中,5千噸以下小廠達9141家,站總數的83%)我國紙張消費基本上屬自給型國家,自給率達90%左右。目前國內紙及紙板的產品品種已達600多種。1994年全國造紙企業中年產3萬噸以上的大廠有130家,生產能力為720萬噸,占總生產能力的31%。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造紙行業仍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譬如經濟規模過小、產品結構不合理、勞動生產率極低、產品質量低下等。尤其是規模問題,目前5000噸/年以下的小廠占全國造紙企業總數的83%(為1995年工業普查的數據)。而世界發達國家造紙廠平均規模為14萬噸/年,世界平均規模為6.8萬噸。
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1997年全行業紙和紙板的產量為2744萬噸,比上年增長3.8%。據對24個省市的統計,虧損額達8.25億元,同比增虧22.4%,虧損面為40.56%,同比擴大5.12%,利稅合計31.08億元,同比減少13.8%,其中盈虧相抵后的利潤為8.53億元,同比下降32.45%,24個省市中有12個省市是虧損的。山東省在全國造紙行業中利潤最大,為9億元。虧損較大的省市是吉林省、黑龍江省、遼寧省和天津市。
2、產品結構
我國造紙企業大多以生產普通低檔紙為主,中、高檔紙生產能力嚴重不足,特種紙、藝術紙主要依賴進口。目前國內中、低檔紙產品占70%左右,不少產品滯銷積壓。國內主要的產品為三大類:新聞紙、印刷書寫紙、包裝紙及紙板。其中紙和紙板產量比例為6:4。機制紙中,印刷書寫紙比重占23.7%,技術配套用紙占1.8%,生活用紙占8.8%,包裝紙及其他紙占22.3%;機制紙板中:工業配套紙板占0.4%,包裝紙板占34.2%,其他紙板占5%。
新聞紙:
該產品一直是國家重點支持發展的品種。是紙產品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品種,市場潛力十分巨大。我國目前新聞紙年需求量約為100萬噸。1995年生產能力為85萬噸,產量80萬噸,其中國家九家重點新聞紙廠完成72萬噸,占90%!熬盼濉捌陂g擬安排對現有重點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新增60萬噸能力,同時淘汰現有小紙機生產能力15萬~20萬噸,以滿足2000年國內約130萬噸的市場需求。1998年產銷量將達95萬噸以上,比1997年增長6%左右。
目前,全世界每年生產約3800萬噸新聞紙,約占紙和紙板總產量的14%。中國每年生產約80萬噸新聞紙,約占全國紙和紙板總產量的3.2%。但與國外生產企業比較,規模仍偏小,最大的僅為15萬噸,而發達國家新聞紙生產規模一般為100萬噸。且國內現有生產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也比較落后,以紙機車速為例,吉林石峴造紙廠9號機每分鐘為700米,已是國內最好水平,而國外先進水平可達1700-1800米/分以上。
印刷書寫紙:
1995年產量570萬噸,其中凸版紙60萬噸,膠印書刊紙70萬噸,涂布印刷紙25萬噸。膠印書刊紙“九五”在建和擬建規模40萬噸,如得到實施,基本可滿足需求。涂布印刷紙包括銅版紙、輕量涂布紙、低定量涂布紙等。國內現有銅版紙生產企業70余家,年生產能力55萬噸。所屬企業缺少原紙生產,涂布工藝設備落后、陳舊,部分設備需要更新,能力約為15萬噸。
能生產中高檔產品的企業僅有幾家:蘇州紫興紙業公司、上海江南造紙廠、上海華麗造紙廠、廣東東莞昌眾造紙廠、濰坊恒信紙業集團總公司、湖北宜昌造紙廠等。最大規模10萬噸,為中外合資企業。國有企業的規模大部分在2.5萬噸以下。由于國內原紙質量較差,銅版紙現產量僅為20萬噸,1991年至1996年進口量一直大于生產量。(見附表一)
在印刷書寫紙中,銅版紙消費量增幅最快,2000年預計需求120萬噸以上,高檔銅版紙生產能力仍有30萬~40萬噸缺口。世界銅版紙產量占紙及紙板產量比重約8%,而我國銅版紙的產量占紙及紙板總產量的比重僅為1%。1998年的書刊印刷紙的產銷量將達570多萬噸,比1997年增長1倍以上。
附表一:近年來銅版紙國內生產和進口情況一覽表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生產量 18.2 20 17.4 20.8 25 18
進口量 19.87 24.61 21.28 36.58 44.59 63.37
包裝紙及紙板:
包裝紙及紙板主要用于制作紙箱、紙盒、紙管、紙袋等。1982~1993年我國紙包裝制品產值年遞增率為26.4%,在紙、塑料、金屬、玻璃四種包裝材料中居首位。紙包裝也是今后包裝業發展的重點。據不完全統計,1995年用于紙包裝制品的紙及紙板640萬噸,2000年預計達到1000萬噸以上。全國紙包裝紙品企業1300多家,大部分為小企業,生產能力20億平方米,產量16億平方米。近年來引進模切連續化生產線,瓦楞紙箱、紙盒連續化生產線150多條,引進復合軟包裝技術設備200多套。目前如不算進口,國內紙板產量和國內消費量的差距還相當大。(部分數據為國家信息中心披露)
包裝紙板中消費增長最快的產品是涂布白紙板。國際上涂布和未涂布白紙板主要作盒用紙板,一般占紙板的比重20%。我國涂布白紙板消費量從1990年的10.6萬噸上升到1995年的98萬噸,紙及紙板總消費量比重由0.7%上升到3.7%。現有60多家企業,萬噸以上40余家,1995年生產能力為55萬噸,產量50萬噸,高檔產品占1/3,中低檔占2/3,缺口49萬噸靠進口解決。2000年國內消費量預計在150萬噸以上。國內在建和擬建規模約100萬噸,可基本滿足“九五”期間約100萬噸能力的增長需求。
箱紙板和瓦楞原紙:
在國際上這兩個品種產量一般占紙板產量的70%,消費比重(自給型國家)一般占消費總量的27%~30%。1995年我國箱板紙和瓦楞原紙的消費量為781萬噸,由1990年的18.3%上升至29.4%。1995年全國產量680萬噸,缺口近100萬噸。目前箱板紙生產廠110余家,生產中高檔箱紙板的生產能力約100萬噸,占箱紙板總生產能力的1/4,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急需高強瓦楞原紙配套。1995年箱紙板產量250萬噸(其中牛皮箱紙板100萬噸),需求量315萬噸,2000年預計需求量約為500萬噸以上。
國內現有瓦楞原紙生產廠數千家,其中輕工系統200多家,萬噸以上70余家,有3萬噸以上生產高強瓦楞原紙能力的企業僅以下幾家:廣州造紙廠、廣東中山聯合鴻興造紙有限公司、廣東蓮花山造紙廠、天津振華紙業有限公司、廣東東莞市潢涌造紙二廠等。1995年全國瓦楞原紙產量430萬噸,消費量466萬噸,其中高強瓦楞原紙占1/4左右。預計2000年全國瓦楞原紙需求量約700萬噸,其中高強瓦楞原紙占1/3!熬盼濉逼陂g在大力壓縮低檔、污染嚴重等小型瓦楞原紙廠生產的前提下,需增加具有經濟規模企業的高強瓦楞原紙生產能力200萬噸。由于國產瓦楞原紙中低檔產品占絕對比重,遠遠不能滿足生產高強瓦楞紙箱的需求,近年來,高強瓦楞原紙進口量呈上升趨勢,1996年比1990年進口量翻了8倍多。(見附表二)
附表二:近年來高強瓦楞紙進出口情況一覽表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進口量 8.36 8.81 34.25 41.49 48.84 42.7 68.44
出口量 1.2 6.0 4.7 3.6 5.1 6.6 2.76
通過分析不難看出,我國目前紙及紙板生產、消費結構中,新聞紙、印刷書寫紙比重偏低,紙箱紙板比重略偏低,包裝紙比重偏高,衛生紙比重適中。
3、原材料供應狀況
在我國造紙工業的原料結構中,木漿比重一直很低,且呈逐步下降趨勢,是制約造紙工業發展的根本原因。我國同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均以非木材纖維為主要的造紙原料,這主要受木材資源限制所致。
利用非木材纖維制漿造紙的一個主要難點是原料的存儲,特別是蔗渣,一旦貯存不好就會變色變質。利用非木材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各種非木材原料的差異性很大,在纖維特性和化學組成以及物理結構上都是如此。非木材原料的纖維素和木素含量較低,但灰分,特別是硅含量很高,其中以稻草、麥草為最,從而影響了制漿黑液堿回收,非木材原料的另一特點,特別是草本植物,雜細胞含量很高,既影響紙漿強度,又影響其濾水性。
中國是草漿大國,非木材原料約占原料總量的90%,原因在于我國的森林覆蓋率極低,只有18.9%。據估計,中國使用的谷物草稈約占世界非木材造紙原料總量的75%。1998年長江、松花江流域的水災,使政府愈加重視水土保護,必然會對木材的采伐加以限制,這對造紙企業而言,無疑在原材料使用上將增加新的難度。
三、 國外造紙行業情況
世界主要紙及紙板和紙漿生產國主要有:美國、加拿大、挪威、芬蘭、巴西和智利。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紙張及相關產品工業國,美國的紙及相關產品工業被公認為在產量和質量上均居于世界領先地位。據1993年的調研結果,紙及相關產品工業以國內總產值計居美國制造業的第十一位,占制造業國內總產值的7.3%,占美國國內總產值的1.3%。
就生產能力而言,美國紙漿、紙張和紙板的生產居全球首位,擁有534家紙及紙板廠和190家紙漿廠。美國的紙及紙板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28.5%(8410萬噸),紙漿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31.3%(6150萬噸)。1996年美國年產紙及紙板8183.
7萬噸,比整個歐洲還多。
從亞洲造紙工業的情況看,近年來有了較大發展,1996年紙和紙板產量8208.1萬噸,占全球產量的29%,取代歐洲躍居第二位。1996年世界紙和紙板產量排在前30名的國家和地區中,亞洲就有7個(見附表四)。
附表四:產量居世界前30名的亞洲國家和地區
序位次 國 家 1996年產量(萬噸)
2 日本 3001.3
3 中國 2600.0
9 韓國 768.1
13 印尼 438.6
14 中國臺灣 433.7
19 印度 315.0
24 泰國 203.6
近年來,森林資源較豐富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瑞典等也感到資源日益減少,為保護環境,對利用廢紙造紙日益重視起來;至于森林資源不豐富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如西歐、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省等,更是大量利用廢紙造紙,既減少了木材的消耗,減輕了廢水的污染,又可節能。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調查預測,世界造紙工業廢紙增長情況如下表:
年 份 1975 1986 1990 1995 2000
廢紙比重(%) 24.17 27.62 30.2 32.77 34.25
* 市場競爭與風險分析
一、 目前的競爭形勢
國內紙張市場的形勢嚴峻,1997年中國紙及紙板產量的增長率為3.8%,遠遠低于世界紙和紙板5.8%的增長率,以及中國1997年紙及紙板的總消費量增長率6.5%,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國內企業在國內的市場中并無優勢可言,同樣是在夾縫中生存,其主要原因是受到國外產品的較大沖擊。
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國內市場逐步成為世界市場的一部分。由于國內紙張市場的巨大潛力,使國外廠家紛紛前來中國搶灘。據海關統計,1996年是我國進口紙張最多的一年,共進口各類紙和紙板450萬噸,占全國總量的近20%。比1995年增長48.38%,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其中:銅版紙63.37萬噸,比上年增長42.12%%,為1996年國產銅版紙的4.5倍;牛皮紙及紙袋紙51.74萬噸,比上年增加48.12%,為1996年國產同種紙的47.9%;新聞紙35.63萬噸,比上年增加6.56倍,為國產同種紙的42%;牛皮卡紙及牛皮箱紙板101.61萬噸,比上年增加48.31%,為國產同種紙1.3倍,另外還進口瓦楞原紙68.44萬噸,其他紙及紙板35.82萬噸,分別比上年增加60.13%和1.19倍。
1997年這一趨勢有增無減,1997年我國進口紙和紙板552.43萬噸,比上年增長22.9%,用外匯28.27億美元。所進口品種,除卷煙紙和生活用紙進口量有所減少外,其余品種進口量都有較大幅度增加。其中進口增幅在25%以上的品種有:新聞紙、輕量涂布紙、銅版紙、牛皮紙及紙袋紙、未涂布白紙板、瓦楞原紙等。(詳見附表五)此外,紙漿和廢紙進口量也有所增加。
由于近年來進口紙張品種多、數量大、來勢迅猛、涉及面廣,使國內紙張市場急劇變化,并迅速出現市場疲軟、需求減少、價格下跌、銷售不暢、收款困難的被動局面。導致許多造紙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甚至出現嚴重的虧損。據國家輕工業局1997年對全國24個省市的統計,虧損額達8.25億元,同比增虧22.04%,虧損面為40.56%,同比擴大5.12個百分點;利稅合計31.08億元,同比減少13.8%,其中盈虧相抵后的利潤為8.53億元,同比下降32.4%。24個省市中有12個省市是虧損的。
在平等競爭的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企業,如今不僅要搞好生產,還要積極掌握市場動向和先進的技術。這種變化對國內一大批中小造紙企業形成巨大壓力。就1998年的情況看,競爭形勢仍很激烈,進口紙及紙板的涌入,以及東南沿海地區中外合資建成的一批現代化大型造紙企業,如印尼亞太資源集團和江蘇合資在常熟興建的30萬噸文化用紙項目,設備已經訂購。韓國韓松集團在上海合資興建的55萬噸規模的新聞紙項目,現一期12萬噸的新聞紙工程已完成投產。無疑將對國內原有造紙企業形成新的威脅。另外,近年來山東省造紙工業的迅速崛起(見附表六),使國內紙張市場總量飽和、交易平淡、價格下跌、銷售不暢,加之國外產品的質量價格優勢明顯,為了擠占市場,國內一些造紙企業不得不低價競銷,使國內紙張市場競爭呈現出白熱化局面。
附表六 山東造紙工業紙和紙板產量變化表
年 份 1975 1985 1990 1995 1996
產量(萬噸) 18.07 56.47 116.11 230.66 336.4
占全國產量比例(%) 4.95 6.19 8.46 11.36 13.56
全國名次 8 4 2 1 1
一、國內企業在競爭中的優勢、劣勢
優勢:國內宏觀經濟的增長有所放緩,然而和世界其它國家比較而言仍然保持著較高的絕對增速,這是造紙行業發展中最大的優勢,也可說是支持造紙行業發展的有力后盾。從世界造紙行業的情況看,紙及紙板的消費增長速度大體上與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相當,發展中國家則略高一些。根據我國整個造紙行業的工業總產值與歷年來國內生產總值的比較不難發現,二者基本呈正相關,即隨著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造紙行業發展亦呈增長態勢,反之亦然。
劣勢:突出表現為企業規模小,中高檔紙種生產能力小,對環境污染大。這些劣勢也是我國造紙工業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木漿比重小即原料結構差,我國木材資源匱乏,造紙工業所用的國產木漿比重小,大部分采用的是草漿等非木材纖維原料,生產出來的紙產品大多品位較低。企業規模小問題,則需結合產品質量檔次來分析,我國現有企業平均規模年產只有400噸左右,與世界造紙企業平均年產6萬噸規模相比差距甚大。其中雖不乏具備一定規模的,但產品多為技術含量較低的中低檔產品,且多為國有企業,人員多,包袱重,自然非規模大一項所能彌補的。而規模小,技術含量又低的企業則更不用說了。且整個行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水平較低,1997年為17722元/人.年,在國內32個行業中排名21位。加之生產工藝技術落后,使產品的生產周期加長,成本費用也隨之增加,根據輕工系統所屬部分企業的統計數字看,國內企業每噸紙和紙板的綜合能耗1994年為1.59噸標煤,水耗為400米3,與國際平均每噸紙和紙板耗煤0.6~0.8噸、耗水100米3相比,高出一倍以上。這些均是我國造紙產品在質量、品種和價格上均難與進口產品抗衡的重要原因。
三、國家環保政策的影響
1、我國造紙工業的污染情況
造紙行業是主要的污染行業之一。造紙工業發達的先進國家,通過二、三十年的努力和巨大的投資,造紙工業的污染負荷已大大減輕,或者說基本解決,主要污染行業的“帽子”已經摘除。然而,我國造紙工業對污染的治理起步較晚,治理力度不夠,而且由于草類原料比重很大,小型企業數量過多,采用二氧化氯漂白或氧脫木素工藝技術的紙廠很少,從而造成嚴重污染。許多廠家直接將廢水排放到江河中去,使治理難度加大。
據1995年環境統計公報數字: 1995年全國縣及縣以上造紙及紙制品工業的廢水排放量高達23.9億噸,占全國總排放量的10.8%,廢水排放達標量3。3億噸,僅占造紙廢水排放量的14%。僅次于化學工業和冶金工業。造紙工業SO2(二氧化硫)排放量為32萬噸,而COD(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321萬噸,占全國工業總排放量的41%。
2、我國治理造紙工業污染的有關規定措施
1996年頒布的國發[1996]31號文《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規定1996年9月31日前取締年產5000噸以下的小紙廠,至1996年12月24日,全國已關停4081家小造紙廠。1996年國務院以國函[1996]52號文批準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要求“確保1997年實現全流域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2000年實現淮河水體變清的目標”。至1996年6月30日,淮河流域四省已關停111家年產5000噸以下的小紙廠,減少COD(化學需氧量)排放34.63萬噸。綜合環保政策看,造紙企業的經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在不能達標或標準變化的情況下,存在可能被強制關停的風險。而在達標的過程中,工藝改進和購置排污設備則是一筆不小的投入,這對于本已困難重重的造紙企業而言,不僅在資金籌措上是一大難題,同時,使企業在加大投資的壓力下,經營風險亦隨之增加。
此外,國家對于新聞出版和文化市場的整頓等社會因素,也將影響造紙企業的經營。
四、入關的影響
據海關方面的分析,目前我國造紙產品的平均關稅水平為23.35%,最高的達60%,最低的是12%,而國際上多數國家的平均關稅在5%~6%。從發展趨勢看,我國為加入WTO正積極努力做好相應準備,關稅還有下調的可能。1998年江澤民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會議(APEC)上代表我國政府正式承諾,到2000年中國的關稅平均水平將下調至15%左右。國內企業到時則必須面對無關稅保護之后的風險,可以預見,未來進口紙張對國內市場的沖擊只會有增無減。
* 結論:機遇與風險并存
一、需求促進行業發展
目前全世界紙及紙板的生產量和消費量正以每年3%和3.1%的速度增長,今后還將繼續增長。我國的增長速度更快,為每年11.4%,但從消費量看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據中國造紙工業研究所預測的情況,到2000年我國紙和紙板總消費量3400萬噸以上,年平均遞增率為5.1%,人均紙和紙板消費量將達到26公斤。2010年紙和紙板規劃產量為5000-6000萬噸,年平均遞增率為4-5.8%,人均消費量為36-43公斤。(見附表七)
附表七:國內近年來紙及紙板消費情況 單位:萬噸
年 份 1970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10
紙及紙板消費量 280 652 944 1442 650 3400以上 5000-6000
中國輕工總會造紙辦公室和中國造紙協會公布的造紙行業“九五”計劃和2010年規劃中顯示,“九五”期間企業規模升級目標為,到2000年年產20萬噸以上制漿造紙企業8個;在2010年前,分期分批達到以下要求:年產40萬噸以上制漿造紙企業6個,年產30萬噸至40萬噸制漿造紙企業3個,年產20萬噸到30萬噸的制漿造紙企業8個。2000年全國造紙工業工業總產值達到900億元(1990年不變價格),年均增長4.6%,利稅總額達到240億元,重點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45000元/人年。出口創匯3億美元,平均年增長8.4%。達到上述目標的主要措施是:調整原材料結構,逐步實現以木材為主,充分利用蘆葦、竹子、蔗渣等非木材纖維原料,擴大廢紙的回收利用。調整產品結構,提高質量和檔次。調整企業規模結構,發展合理經濟規模,逐步提高大型企業的比重。
二、投資風險大于機遇
從未來發展方向看,隨著電子出版印刷技術的不斷進步,對書刊印刷紙、信息用紙、辦公用紙的要求越來越高,需求越來越大,而商品包裝行業的迅速發展,對紙及紙板的品種需求也日益多樣化,高檔化,近年來我國造紙行業之所以受到進口產品的巨大沖擊,就是因為,產品檔次低,難以滿足國內新聞出版業高速發展,人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的要求,加之由于原料和技術的落后,使國內產品的斷裂現象嚴重,紙張的白度和光潔度也較進口產品遜色不少,且由于生產規模小,成本高,使得價格優勢也無從體現,因此,這都要求我國紙產品結構向中高檔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滿足國內需求從而抵制進口產品的大量涌入。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說,從國內需求看,造紙行業仍有不小的發展空間,我國的造紙工業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中高檔是發展方向,但就投資而言,由于該行業屬資金、技術密集型行業,因此,存在投入期長、見效慢的特點,同時存在入關后進口產品沖擊、國家環境保護政策變化以及企業自身技術落后等風險。且隨著國內市場的日益開放,國內政策性保護的逐步取消,國外進口產品對國內企業的沖擊是不言而喻的。而就目前國內企業的產品及規模看,著實不具備抵御進口產品的競爭力,首先,從原材料供應看,林業是制漿造紙工業的物質基礎,我國森林資源的匱乏使木漿短缺,而大量的進口又使生產成本上升。
其次,國內的產品檔次和紙張的強韌性仍較進口產品遜色不少,國內市場目前需求量較大的高檔銅版紙、高強瓦楞紙等產品,國內企業不是不具備生產能力,就是缺乏規模效應。
第三,由于進口產品生產廠家具有規模優勢,其產品價格的彈性要遠大于國內產品。因此,就目前國內造紙企業的情況看,顯然是不具備直接投資價值的。
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聯辦)研究開發部 李 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