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紙業門戶網站
首頁 新聞紙業印藝企業數據搜索展會社區 服務
 



臺灣造紙工業的發展

  1998年2月我們應臺灣造紙工業同業公會的邀請,赴臺訪問了10天,受到臺灣造紙界同行的熱烈歡迎。這是迄今祖國大陸第一個造紙代表團到臺灣訪問。臺灣在纖維原料不足的條件下,造紙工業取得了快速發展的良好業績,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里,僅就幾個專題談談有關見聞和感想。

1、臺灣造紙工業的發展歷程

  1997年,是臺灣造紙工業同業公會成立50周年,臺灣造紙界人士紛紛撰文紀念。永豐余造紙公司經理何壽川在《臺灣造紙工業的回顧與展望》一文中,將臺灣造紙工業發展分為4個時期:

  1)萌芽期,以40年代及50年代為主。1947年臺灣有造紙廠20家,年產紙2萬t。1948年永豐余造紙公司創辦久堂廠,為民營造紙業之始。

  2)成長期,以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為主。1960年永豐余造紙公司首先開發銅版紙及各種特殊用紙。1970年臺灣紙及紙板產量41萬t。隨著臺灣經濟的發展,對紙張的需求不斷增加,造紙業進入成長期。1980年紙及紙板產量較10年前猛增100萬t達147萬t,6年后的1986年再增長100萬t,達到252萬t。

  3)成熟期,以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為主。1992年紙及紙板產量397萬t,較6年前又增長145萬t。這一時期紙及紙板進口關稅大幅下調,從80年代前的高關稅,降至目前的5%~7.5%稅率。為了適應紙業全球化競爭的新形勢,臺灣造紙業積極采取措施,提高各自的競爭能力。永豐余造紙公司提出“鴻圖百億投資計劃”,從文化用紙、工業用紙、家庭用紙到紙制品等產品,全面提高質量、降低成本、開拓新品種,造紙業進入成熟期。

  4)調整期,從90年代初期開始。隨著部分大型紙廠的規;,及進口競爭加劇,用紙需求增長趨緩,加上環保和工資費用增加,使企業的營運負擔加重,利潤下降,迫使部分小型紙廠關閉或被兼并,臺灣造紙業進入調整期。

  1996年臺灣紙及紙板產量434萬t,總產值900億臺幣,總消費量456萬t,人均消費量212 kg,居世界第10位。

  1997年臺灣共有147家造紙廠,產紙及紙板450萬t,平均每個廠年產量3萬t,最大紙廠年生產能力60萬t。

2、依靠科技進步,追求高品質、低成本和清潔生產

  臺灣在造紙原料不足的條件下發展造紙工業,靠的是科技進步。特別在近廿多年來,積極采用國際先進成熟技術,更新改造落后設備和工藝,使臺灣造紙工業發展很快,紙產品質量顯著提高,消耗下降,同時也減輕了污染。

  從第一家民營企業——永豐余造紙公司久堂廠50年的變遷,可以看出臺灣紙業經營的策略。這個1948年創辦的廠,#1紙機是幅寬1092mm的圓網造紙機,日產紙2t,后來陸續安裝了21臺紙機,現今只保留#18、#19、#20、#21 4臺紙機,日產紙1000t。被淘汰的17臺紙機中,有4臺作為二手機分別于1984、1986、1990、1992年出口泰國。#21紙機,幅寬5.1m,車速1200m/min,日產定量為50~180g/m2銅版紙、畫報紙500t,是當前臺灣最先進、產量最大的文化印刷紙紙機。建設這臺新紙機,存在著投資大、回收期長的風險,但他們意識到若不以新設備、新技術裝備自己,勢必將因競爭乏力而被淘汰,因而在建設過程中格外謹慎,設備簽約后的18個月即1997年1月建成投產,取得成功。
 

 我們也看到了近幾年建設的新廠,正隆造紙公司大園廠。該廠1987年開工,經濟規模一步到位,年產41萬t掛面牛皮箱紙板及瓦楞芯紙,有2臺幅寬均為4.65m,車速850m/min紙機,配有多長網、上疊網、寬壓區壓榨等先進裝備;進烘缸紙頁水分52%,紙張品質好,運行成本低。電耗:牛皮箱紙板為400~460kWh/t,瓦楞芯紙360~440kWh/t;汽耗:牛皮箱紙板1.6~1.7t/t,瓦楞芯紙1.35~1.45t/t。

  臺灣造紙業近幾年推行國際標準化組織所推行的兩大系統,即品質管理與品質保證ISO 9000和環境管理系統ISO 14000及聯合國活動組織所推動的清潔生產,開始有了收效。迄今為止通過生產線及成品品質保證ISO 9002認證的已有15家造紙廠,通過環境管理系統ISO 14001認證的有永豐余造紙公司、正隆造紙公司等的幾家造紙廠。

  臺灣還有少數造紙公司設有科技研究中心。最早的是永豐余造紙公司(在1980年),其后是正隆造紙公司(于10年前),榮成造紙公司(于1997年)。永豐余和正隆的科研中心已研究開發出噴墨印刷用紙,此外,他們在污染防治方面也都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臺灣造紙業環保意識較強。大多數紙廠都認真執行環保署制訂的制漿造紙業環保標準;個別達不到環保標準的紙廠,有被勒令停產整頓的。

  制漿造紙環保標準中的污水排放標準,部分主要指標于1998年進一步提高,如COD:制漿業由200mg/L調為150mg/L,造紙業由200mg/L調為100mg/L;SS:制漿業由100mg/L調為50mg/L,造紙業由50mg/L調為30mg/L。目前有部分企業要達到新標準中COD指標還有困難,后經申請,環保部門同意放寬1年,造紙業COD指標改為160mg/L,但1999年仍按100mg/L執行。

  臺灣中華紙漿公司漂白硫酸鹽木漿廠,采用先進的RDH快速置換加熱蒸煮法和無氯漂白技術,并花巨資建設廢水處理設施,使廢水達標排放。除兩家制漿廠外,其余紙廠全都使用商品木漿和廢紙為原料生產,白水經纖維回收系統后循環再用,多余廢水經一級沉淀和二級生化處理后達標排放。沉淀的污泥,脫水后送鍋爐焚燒。環保部門還按照排水量收費,每立方米2.1元臺幣。抽用地下水的也按量收費,每立方米1.7~2.5元臺幣。
  造紙耗水量近幾年明顯下降,紙及紙板的耗水量見表1。

表1
紙及紙板的耗水量

品   種      耗水量/m3.t-1紙

瓦楞芯紙          5

牛皮箱板紙        8~12
 
衛生用紙         13~14

白板紙           20

文化用紙          26

3、大量回收廢紙造紙,創世界最高水平

  近10年(1986~1996年)統計,臺灣廢紙回收率 為55.51%,廢紙利用率 為75.60%,創世界最高水平。

  臺灣廢紙來源,近10年統計表明,島內收購占58.3%,進口占41.7%;且島內收購量逐年上升,從1986年的126.6萬t,增長到1996年的259.4萬t。

  過去廢紙主要從美國進口。1988年以來進口量每年都在100萬t以上,最多的是1991年達156.6萬t。但1991年以后從歐洲的進口量增加到24萬t,最多時為1996年達48.8萬t。

  進口廢紙歷來以紙箱類為主,近10年內占45.25%;其次為書報雜志占21.29%,牛皮紙占7.78%,這3類共計占74.32%。

  廢紙的價格,以島內的價格最低,美洲的價格最高,歐洲的價格居中。其比價約為1:(1.08~1.47)∶(1.34~2.00)。實際上,由于國外政府對廢紙收集有一定補貼,島內收購價還較國外當地收購價高3~4倍,F在他們在爭取由廢紙丟棄者付費,即“逆有償”制度的實施,以及建立合理的簡單的廢紙回收系統,使島內廢紙收購價能與歐美當地收購價持平,以降低成本。

  回收利用廢紙造紙,在臺灣被喻為清道夫、環保衛士,它對環保和節約的貢獻很大:

  1)減少垃圾處理量,以每t垃圾處理費2800元臺幣(約合700元人民幣)計,1995年回收廢紙260萬t,相當于節省垃圾處理費72億元臺幣。

  2)每利用1 t廢紙造紙,約相當于少砍立木20棵,或節約木材2.44m3。

  3)節省能源,以廢紙脫墨漿為例,其消耗能源約為50%漂白硫酸鹽木漿加50%磨木漿的混合漿的1/4左右。

  4)減少環境的污染。

4、紙板生產高速度增長

  臺灣的紙板生產比其他品種發展得更快。1996年紙板產量為321.3萬t,占紙及紙板總產量的74%,其中最突出的是瓦楞紙箱用紙產量達220萬t(包括牛皮箱紙板123萬t,瓦楞芯紙97萬t,面芯之比為56:44)占臺灣紙及紙板總產量的50%以上,與1968年的1827t及1980年的75萬t相比,可謂高速度增長。瓦楞紙箱用紙人均消費量1996年達90.4kg,僅次于消費量近100kg的美國,居世界第2位。

  紙板外銷數量也逐年增長。1996年紙板外銷79.3萬t(其中主要有牛皮箱紙板21.0萬t,瓦楞芯紙18.7萬t,涂布白紙板35.1萬t),而紙板進口僅為30.5萬t(其中主要有牛皮箱紙板9.9萬t,瓦楞芯紙3.1萬t,其他紙板15.8萬t)。

  臺灣瓦楞紙箱用紙生產廠有25家,近10年向現代化、大型化發展,其總產量的85%來自排在前面的4個大型工業用紙生產廠。

  紙箱的用途主要是水果、食品及機電產品等的包裝,其比例如下:水果占27%,食品20%,機電20%,塑膠10%,紡織7%,其他16%。

  近10年瓦楞紙箱用紙生產技術上的進步主要有:

  1)生產原料由過去以木漿或蔗渣漿為主,改變為80%~100%使用廢紙! 2)簡化紙幅尺寸標準為5cm制。
  3)原紙大部分采用固定長度計價方式。
  4)用紙等級主要劃分為:面紙有A、B、B2、B3、B4及C級等6個等級,芯紙有濕強、特芯、A芯及B芯等4個等級。
  5)廢紙處理過程有凈漿、熱分散、磨漿等設備及儀表自動檢測控制,使紙漿清潔、抄造性能良好。
  6)配合紙機向大型高效能方向發展,使熱電共生系統在大型紙廠中得到廣泛應用。

  紙板中除瓦楞紙箱用紙為最大宗外,還有白紙板、灰紙板及其他紙板,現有11個廠生產此類紙板。1996年白紙板產量76.1萬t,占紙板總量的23.68%;灰紙板23.6萬t,占7.35%。白紙板的最高產量年為1992年,曾達85.2萬t。

  從所用原料區分,白紙板有使用全新紙漿或配再生紙漿兩大類。從表面處理區分,有涂布和非涂布兩種,其中以涂布的為多,占89.67%。涂布又分輕量涂布、單面涂布、雙面涂布。品種從一般到高級多達數十種。

5、印刷書寫紙發展較快,新聞紙生產下滑

  臺灣印刷書寫紙發展較快,現有7家紙廠生產,基本上滿足了當地的需求,只有少量進口和外銷。自1989年永豐余造紙公司久堂廠#20紙機(機寬3.3m,車速950m/min,日產280t銅版紙)及1990年正隆造紙公司后里廠#9紙機(機寬3.42m,車速1000m/min,日產300t文化用紙)投產以來,產量大幅度增長。除了單機能力提高外,選紙及包裝也由人工改為自動。產品品種由單一的模造紙、雙面銅版紙發展為道林紙、微涂紙、書刊紙、特銅紙、雪銅紙等多品種。涂布與非涂布紙結構也有變化,從早期的20∶80,發展為40∶60。1996年印刷書寫紙產量62.7萬t,占紙及紙板總量的14.45%,其中涂布印刷書寫紙25.2萬t(當年內銷22.1萬t,外銷6.4萬t,進口3.4萬t),非涂布印刷書寫紙36.7萬t(當年內銷34.7萬t,外銷3.4萬t,進口6.3萬t),其他印刷書寫紙7570t。

  1974年世界能源危機,造成新聞紙供應失調,臺灣當局鑒于此,于1975年決定:新聞紙應力求自給自足,于是籌資10億元臺幣,興建中興紙業公司#9紙機,年產新聞紙4萬t,于1979年投產。1981年1月又籌資25億元臺幣,建設#10紙機,引進網寬5.34m的夾網紙機,車速1100m/min,以脫墨漿配木片磨木漿和漂白硫酸鹽木漿生產新聞紙,年生產能力11萬t,于1984年投產,形成自給自足規模。

  1987年前,臺灣新聞紙需求量每年約15萬t。1987年開放報禁后,新聞紙需求增加,目前年需求量為44萬t,但由于國外新聞紙低價傾銷,中興紙業公司1995年只生產9萬t。#9紙機被迫改產其他品種。據預測,2001年新聞紙需求將達68萬t。最近正隆造紙公司正在籌建年產20萬t的新聞紙工程。中興紙業公司民營化正在進行。

  由于新聞紙的性質特殊,他們呼吁要像亞洲有些國家那樣,制訂關稅或非關稅保護措施,以保護臺灣新聞紙生產。

6、生活用紙平穩發展

  生活用紙為民生用品的一種,隨著臺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逐步平穩發展。1996年產量達25萬t,占紙及紙板總產量的5.77%。

  以往生活用紙以廢紙原料生產平板衛生紙為大宗,從60年代后推出“原生纖維紙漿”制造的衛生紙,成為市場的主流。

  1986年以前,除史谷脫及金百利公司擁有較高速紙機外,其余紙廠多以低速圓網紙機抄造生活用紙。近10年來,臺灣大型文化用紙廠及工業用紙廠相繼投入生活用紙生產行列,采用最先進的雙網成形器或新月形成形器高速紙機,每臺日產數十噸至百余噸衛生紙。加工也采用全自動高效裝備。

  近10年來品種增加很多,有廁所衛生紙、餐巾紙、面紙、擦手紙及廚房用紙等不同功能產品,抽取式產品才問世10年,已部分代替傳統平板式產品,其消費量與平板式不相上下。

  紙尿布及衛生巾方面,自1976年史谷脫及金百利公司推出此類產品以來,普及率已達歐美各國水平,在亞洲僅次于日本。嬰幼兒用產品有貼帶式紙尿褲、褲型紙尿褲,紙尿片等。成人尿失禁用有貼帶式紙尿褲、尿失禁片等,婦女衛生巾有墊式衛生巾及衛生護墊、塞式衛生棉條等。

7、商品漂白木漿生產萎縮

  臺灣于1994年以后已不再生產蔗渣漿。臺灣早期制蔗渣漿造紙,1947年產量約為1000t,1969年發展到4.4萬t,1987年臺糖屏東蔗渣漿廠年生產能力商品蔗渣漿8萬t投產,但于7年之后關閉停產。

  商品漂白木漿于1971年開始生產,中華紙漿公司年產商品漂白木漿7萬t的第1套制漿系統于1970年竣工,接著于1980年第2套制漿系統擴建完成,總生產能力達30萬t/a,后因林業政策改變,重視水土保持,限制森林采伐,制漿用木材幾乎全部依賴進口,1982年將第1套制漿系統設備輸出到印尼,年生產能力降為24萬t。1985年臺灣紙業公司新建商品漂白木漿廠,年生產能力13萬t。目前臺灣商品漂白木漿生產能力共37萬t。

  由于近幾年來世界上木材資源豐富的國家,紛紛加入到制漿行列,以其優質廉價商品沖擊紙漿市場,使臺灣商品漂白木漿生產逐年下降。1990年是臺灣產商品漂白闊葉木漿消費量最高的一年,達34.6萬t,同期進口漂白闊葉木漿9.8萬t,臺灣產漂白闊葉木漿占漂白闊葉木漿總消費量的78%。以后,進口量不斷增加,1996年臺灣產商品漂白闊葉木漿消費量降至21.2萬t,同期進口漂白闊葉木漿31.1萬t,臺灣產商品漂白闊葉木漿在漂白闊葉木漿總消費量中降為41%。

  對臺灣產商品漂白木漿面臨的問題,中華紙漿公司總經理郭清雄在《紙漿工業的回顧與展望》一文中提出如下對策:
  1)要加速投資海外,建立紙漿供應點。
  2)加強制漿與造紙上下游的更密切配合,以應付全球化漿紙市場的沖擊。
  3)要推廣營造制漿用材林。
  4)更新改進現有制漿設備,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生產紙廠需求的產品,以增加競爭力。

8、造紙機械制造業與化學助劑相應發展

  臺灣造紙機械制造業已有40多年歷史,尤其是近20多年來發展較快。她曾為海內外提供過各類漿料制備設備、紙機、成品整理及紙箱制造等設備。其中關鍵的技術設備,有的采用部分引進國外先進部件配套,使整機水平得到提高。我們看了幾個造紙機械制造廠,他們都具有精密的專業加工機床和良好的管理素質。

  裕力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是由1967年成立的正隆造紙公司機械事業部發展起來,1978年組建的。該公司曾多次與國外公司合作制造紙機,其中機寬最大為6.8m,車速最高為1000m/min,此外,該廠還生產瓦楞紙箱機等設備,并曾通過ISO 9001產品設計開發及服務品質保證體系的認證。

  新英機械廠股份有限公司于1954年創立,除生產造紙設備外,還生產橡膠、塑膠機械等設備,銷售遍及東南亞、中南美洲及中東等地。

  川佳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從事造紙機械制造已有20多年,多年來除了參與大型造紙機安裝工程外,還向海內外供應了40多套整廠造紙設備。

  還有專為國外造紙設備制造公司提供部件的,景雅制網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專業生產壓力篩的條縫型篩網的,已有10年歷史,為國外一家公司每年生產400個篩網,供其配套使用,在亞太地區銷售。其產品質量檢驗十分嚴格,最后須經主管復查后方可出廠。

  化學助劑生產也相應得到發展。聚益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以來從事造紙、染整助劑及PU樹脂的生產和開發,其助劑部生產能力達2.4萬t,生產抄紙用及涂布用兩大類造紙化學助劑。抄紙用化學助劑有脫墨劑(2種)、脫缸劑(4種)、螯合劑、消泡劑(2種)、殺菌劑及柔軟劑共6類11種。涂布用化學助劑有分散劑(3種)、耐水劑、印刷適性改良劑、潤滑劑、涂料消泡劑、蠟乳劑、淀粉改性劑、殺菌劑及表面上膠劑等9類11種。德豐銘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螢光增白劑,最近開發出第3代新產品。

9、臺灣造紙界名流對造紙工業的展望

9.1 21世紀最重要的一項社會運動——綠色思潮,勢必以更加嚴格的標準要求全球所有產業自身和環境間的“永續經營”。特別是亞洲人口密集,對環境保護將會有更高的要求,以適應生活質量的提高。

  對污水排放將有更高的要求,最終要考慮污水的零排放。由于當前造紙廠添加太多諸如淀粉等助劑,使回收系統復雜化,若用薄膜分離法處理費用太高。

9.2 從蔡倫發明造紙至今,造紙的基本流程不變,只是生產效率的提高。水作為造紙纖維的載體,使造紙成形,脫去多余水分,增添了無謂的工序和昂貴的費用,所以成形的方式終究要改變,要把大量水去掉,研究通過潤濕或其他措施使纖維快速交織成形,那么這樣的造紙機可能只要10m長就夠了,而不是像現在的100多m。

9.3 在制漿造紙過程中,所有化學藥品都將因對人類有害而被淘汰,為新的生物化學制品所替代,堿法制漿也終將被淘汰。

9.4 利用生物基因技術,研究生產造紙纖維原料新途徑,培育纖維素含量更高、木素含量更少,更適宜造紙的新樹種;研究培育像豆芽菜那樣長出或像蟲吐絲那樣吐出的造紙纖維。

范則尊


相關報道: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