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紙業門戶網站
首頁 新聞紙業印藝企業數據搜索展會社區 服務
 



新聞紙市場 利益三方暗中角力看漲是大趨勢

  一年一度的中國報業紙張訂貨會,是各報社老總最揪心的事。每噸紙哪怕上漲50元,一個中型報社每年就要為此多付好幾百萬,大報社則以千萬計。日前在成都的瑟瑟秋雨中,中國紙業和報業的巨頭們又聚在一起,一場討價還價的會議就這樣開始了。

三方較勁:盯住價格

  今年的會議與前三屆有本質的區別——全國九大新聞紙廠在6月和9月二次提價后,又憋著勁還要三次漲價。當然,紙廠漲價不是心血來潮的事,國際新聞紙已計劃從2001年初每噸上漲50美元,紙廠進口的紙漿、化學藥劑也一個勁地漲價,中國紙廠實在也沒有當白求恩的念頭。

  事實上,會前就已有部分紙廠向用戶提出書面漲價要求,所以與會的報社老總們心里明白,新聞紙屬不可再生性資源,價格上升是必然的,不過,升多少則意味著一場討價還價。因此,此次會議的氣氛頗像一次奪城攻略戰,在楚河漢界邊上,雙方都緊張地打著算盤。 會議由中國報業協會主席聯福寅首先講話,他發言的中心是20個字:“建立報業和紙業長期和穩定的關系!睘榇,他不耐其煩地試圖說服紙業,在目前的形勢下,新聞紙不能漲價過高,更不能一年漲幾次。但造紙廠的老總們個個氣定神閑,F在不比三年前,新聞紙被進口貨沖得落花流水,國際新聞紙現價620—680美元/噸,國產紙才多少?油價不正在接軌嗎?小麥和木材也早都彼此彼此了,熬過了求爺爺告奶奶上門推銷、低價銷售的紙廠老板,眼看著報社擴版的速度一年比一年快,廣告也一個勁地進帳,他們現在有太多的理由使用“賣方市場”的權力。

  而各大報社的老總也借機大倒苦水,新聞紙從每噸450美元到今天的680美元(未含稅),實際成了每個報社全年最大的支出和占壓資金的東西。像《廣州日報》、《新華日報》的印刷廠,紙庫怎么地也得有三個月的庫存,這意味著,每年至少有400萬元的資金被貨壓著。有的報社老總說得更絕:“我現在是有多少錢買多少紙,誰知道明天紙是什么價?報社現在競爭太激烈,又要擴版又要彩印,又不能提價嚇走客戶,廣告收入根本沒有外界說得那么邪乎。”而一些小報社老總則想以情動人,不停地找機會訴說度日的艱辛。

東北齊紙一錘定音

  本次會議國內所有17個新聞紙廠一個不少全部出席,而所有大中型報社(有印廠的)也是由主管人親自出馬,國內九大骨干新聞紙廠無疑最受關注。因為人員過多,大會只給每個紙廠15分鐘的發言時間。

  黑龍股份董事長張偉東被安排率先發言。地處齊齊哈爾市的黑龍股份今年底有一條新建的17萬噸高級新聞紙生產線開始投產,明年產量將達20-23萬噸,該企業已計劃在2003年再增一條生產線,將產量提高到35-40萬噸,成為國內第一大新聞紙廠。報業協會的態度無疑是想讓這個即將成為行業龍頭的企業明確地表個態。

  張偉東的發言卻讓報業和作為其同行的紙業老板們都出乎意料,因為他強調了一個觀點:市場經濟要求紙業與報業遵循互利互惠的原則,紙業要從維護市場規律出發,將報業當作伙伴,不能老想著漲價,讓報社吃虧。黑龍股份目前有以七報一刊為主的約30余個大客戶,每年3月和9月,在報業確定年度計劃前,雙方會共同討論新聞紙的價格,以雙方愿意承受的價格為原則換取供求關系持續穩定。張還披露,其公司引進芬蘭的8號紙機部分使用進口紙漿,新聞紙的拉力和著墨力可與進口紙媲美,且價格僅比目前略有上升。

  張的講話馬上使會場劍拔弩張的氣氛開始緩和。作為未來兩年行業內“龍頭大哥”,張所謂的“在今年基礎上略微上調”的定調不僅給一批老客戶吃了定心丸,也讓一些想大幅調價的紙廠不得不重新考慮棋子的走法。報業協會聯主席聯福寅緊繃著的臉開始露出笑容,大會主持破例給張5分鐘延長時間。張偉東一再提醒紙廠家不要忘記三年前的蕭山會議,當時報協主席同樣是帶著近乎求情的口氣請報紙方面多訂國產紙,以支持國產新聞紙業的發展。但一些報社仍然我行我素,紙廠只好和進口紙打價格戰,張說“蕭山會議”后紙業一片“蕭”條,他希望“成都會議”后雙方能同舟共濟,走向“成”功。張的發言中肯實在,有說服力,報紙的代表報以一片掌聲。 當主席臺下報界的掌聲已亮明統一戰線的形成時,此后吉紙、廣紙等紙廠的發言也基本按這一調子走,無非是紙廠不會忘記同甘苦的老朋友、“相煎何太急”之類,以及各紙廠目前管理質量上臺階、會按時交貨等等。此時,楚河漢界兩邊似乎有了可以坐下來談判的前提,會議的組織者終于長吁一口氣。

紙業:不想重蹈滑鐵盧

  其實,今年新聞紙訂貨會早在幾個月前已是一片風聲鶴唳。地處上海的韓松紙業和福建南紙向客戶提出漲價動議,要求將國產新聞紙每噸提價280—300元,達到每噸6000-6400元。華東和華北幾家大報社坐不住了,紛紛要求報協出來“主持公道”。介乎于政府之民間組織的報業協會負責人不得不公開提出兩點建議:一、不希望紙業聯合漲價;二、不希望一些紙業公司帶頭漲價。

  報協的殺手锏開始并沒被紙業巨頭們注意。在會議頭天晚上,宜賓紙業作為東道主宴請紙廠的同行們,當時除少數幾個廠公開打出大幅提價的招牌外,大多廠家仍按兵不動,宜賓低業這一年受長江上游禁伐的影響,不少原料要從外運來,所以它希望紙業能討論一下如何應對明年的市場行情,有無可能聯聯手。當時,局勢不甚明朗,紙廠各家自有算盤,所以飯局上沒有達成任何共識。然而,當黑龍股份公開宣布微調的價格政策后,其他紙廠都多少明白了局勢的嚴酷。97—98年是紙廠的滑鐵盧,當時進口紙以每噸450美元的價格沖擊市場,其所向無敵之勢逼得紙廠銷量直線下降,負債累累,最后還是由政府出面收緊關稅,對美加、南韓新聞紙實行5年50%懲罰性關稅打擊,才把傾銷貨趕出市場,恢復了國內市場供求的基本平衡。目前中國新聞紙年銷耗110萬噸,每年遞增10%,國內供給約80%,其余依靠進口。一旦繼續降低新聞紙進口關稅,無疑是引狼入室,現有的廠家都不會有好日子過。所以不少紙廠立刻順勢調整方略,除韓松和福建南紙外,大都贊同了黑龍股份的建議。因為誰都不愿重蹈滑鐵盧之役。

報紙:日子難過年年過

  報業如今的日子是喜憂參半。綜合報地方報好過,黨報難過,因為紙張漲價的因素完全可以被地方綜合類報刊的廣告消化掉,而黨報由于訂數有限,消化還有點費勁,所以他們對紙廠一年數次提價義憤填膺,在一天半討價還價的討論中,爭得面紅耳赤。其中韓松和南紙廠成為焦點,被報業批評為不講義氣、哄抬物價,韓松的幾個長期大客戶立刻倒戈,轉向“價格更合理的廠家”,南平在華東的一些客戶也開始動搖,有的馬上減少訂貨。

  實際上,新聞紙張的消費特點使報紙主管進退兩難?紤]到紙廠供貨的風險,報紙印廠往往要同時擁有幾個“戰略伙伴”,不能把賭注全押在一棵樹上;而選擇空間的狹小又讓報紙忍氣吞聲。一些報業前輩無不懷念“紙廠當年求我們買紙”的好時光。像南京日報、羊城晚報、新民晚報這類大報每年用紙4-6萬噸,這幾年基本是看紙廠的臉色過日子。雖然中國有部分進口,但進口紙也不是個個廠都使得起,或有足夠的外匯可以買得到的。

市場前景:一片看漲

  全球現在都在鬧紙荒。隨著電子商務近幾年有取代傳統媒介之勢,一些北歐及北美的大型造紙廠紛紛減產或停產保價,有的原計劃上馬的項目也告停,致使世界新聞紙庫存下跌。而從實際情況看來,報書雜志能被電子商務取代尚言之過早,近2—3年,即使新經濟最發達的美國,紙張的消費仍以1—2%的速度增長,其中尤以新聞紙最俏。

  縱觀國際新聞紙市場,歐洲每年尚有60萬噸缺口,北美勉強可以持平,若亞洲維持現狀,世界新聞紙供求關系仍然偏緊。漲價已成為大勢所趨。

  再從原料情況來看,森林種植期長,而全球森林面積的減少將遏制紙張消費的無節制,漲價自然成為調整資源使用的手段。

  另外,從國內來看,九大骨干新聞紙廠,唯一擴產的是黑龍股份,其第二條年產17萬噸的生產線將于年內試車,而第三條正在建設并于2003年投產的生產線還將增產16萬噸。江西紙業從西德引進的設備才剛剛簽約,正式建成投產時間至少是2003年以后。南紙1999年剛完成擴產,計劃在2001年提高產量至22噸,且暫無上新項目計劃。這意味著,在未來三年內,國內唯有33萬噸新聞紙的擴容,而實際消費在2003年時將達到150萬噸,隨著農村城鎮化目標的實施,報紙將更多的深入農村,紙業供應偏緊的局面仍將持續。而目前的現貨市場價格仍一個勁上竄。菲紙到岸價(含稅)已達到6700-6900元/噸,國產紙均在6200-6400元/噸,新聞造紙業在我國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當然,業內人士都希望維持市場現狀,不愿看到由于價格過于攀升而打破現有的供求平衡,現實擺在那里:若新聞紙果真供求緊張,進口關稅還會松動,從目前的7—15%調為5—10%是完全可能的,雖然短期不會影響國內價格,但8—12個月后,隨著國外廠家逐漸恢復生產,進口紙對中國造紙業的沖擊不可輕視,重演1997年的悲劇也不是沒有可能。   。2001-1-2)


相關報道: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