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倍體毛白楊應運而生
我國用紙量大得驚人,每年缺口350萬噸以上,一直靠進口,每年耗去外匯數十億美元。
為了扭轉這一局面,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朱之悌開始了長達15年的科技攻關歷程。他采用回交染色體部分替換、染色體加倍以及首創的從毛白楊自然花粉中挑選不減數2n花粉去授粉等技術,開辟了三倍體育種新途徑,將傳統的38根染色體的二倍體老毛白楊,改造為57根染色體的三倍體新毛白楊,實現了毛白楊染色體(基因)數量和質量的改造,最終使一個自然界不曾存在的毛白楊新品種誕生。
三倍體毛白楊起碼具有四大優勢:一是栽培周期短。5年即可輪伐,每畝蓄積量可達10—20立方米,超過普通的毛白楊2—3倍;二是前期速生,造林后基本不蹲苗;三是春插秋收,當年出圃,縮短育苗周期一年,同樣的土地和時間,產量卻可增加一倍;四是對楊樹葉銹病、褐斑病和煤污病基本免疫,對天牛有較強的抗性。
作為造紙原料,三倍體毛白楊也有許多優點。木材力學性質比同期普通毛白楊好,無論是抗彎、抗拉能力,還是抗壓、抗剪能力,都比普通的好。纖維含量高———長度長,柔軟,適于造紙。木漿符合新聞紙、膠印書刊造紙要求,其抗張指數、撕裂指數、耐破指數、耐折度等指標,具有較強的韌性和往返折疊的能力;木材白度高———從邊材到心材色度潔白,質地細密,木漿本色白度就達53%,稍加漂白就達70%,既可滿足新聞紙和膠印書刊紙的要求,又可大大降低造紙的環境污染和漂白費用,木漿得率高。除此之外,三倍體毛白楊木質細密,與椴木性能相似,是制造膠合板材的好品種;葉片大而濃綠,落葉期晚,增強了我國北方深秋初冬季節的景觀效益;尤其適于生長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對黃河河灘的綠化、防治荒漠化、改善環境都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
1993年和1998年,林業部和國家科委對項目進行了鑒定與驗收,認為這是一項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細胞染色體工程高科技成果。1999年,三倍體毛白楊獲得了國家首批林木新品種保護權證書,多年來一直列入國家科技成果推廣項目。
產業化道路步履維艱
一些有遠見的企業家,紛紛瞄準三倍體毛白楊造林造紙,許多企業啟動了三倍體毛白楊紙漿林和木漿技改工程。栽種新品種的單位和個人數不勝數。一批過去依靠草漿生產的紙廠,正愁沒有出路,采用三倍體毛白楊造紙,可以絕路逢生。它還是行道樹、農田林網和四旁植樹的造林材料。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陜西等省,形成了廣種毛白楊的熱潮。幾年間,累計推廣2.5億株,創產值50億元以上。
面對如火如荼的發展形勢,朱之悌卻感到了憂患。這些企業和一些社會人士,并不知道這大好形勢的背后是一片片陰影。新品種問世之后,并不是只要加大造林力度就可以達到推廣和產業化目標的。
首批推出的6個新品種,是高選擇篩選下的人工三倍體。遺傳基礎很窄,抵御病蟲害能力很低。
三倍體毛白楊,雖然具備了產業化的基礎,但要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還有許多現實問題,需要盡快加以解決。
種苗市場的混亂,如同春天飛來飛去的楊花。盡管三倍體毛白楊早就成了國家首批新品種保護的對象,但實際上,許多人打著這一旗號,賣的不知道是什么東西。所以,當務之急,是將混亂的品系分開。否則,種了半天,是什么樹或許都沒有搞清楚,新品種的產業化從何談起?由于沒有國家控制指導的原種苗木供應中心,各地苗木繁殖各自為戰,導致所繁殖的三倍體毛白楊苗木品系混雜,品種會不同程度退化,豐產性能難以保證。經過15年,辛辛苦苦培育出的新品種,有可能重蹈20世紀五十年代的美楊、六十年代的加楊、七十年代的沙蘭楊的覆轍,有逐步退化到自我消亡的可能。
三倍體是遺傳上不能生殖的個體,全靠無性繁殖,在繁殖中?砂l生退化、老化、倍性改變等問題。要加強測試,采取返幼、復壯和監控措施。只有以科技為依托,才能使種性和豐產性不致于降低。一些三倍體毛白楊繁殖了六七年,苗木越來越老化了。要保持苗木的優良性狀,就需要使苗木幼化。
令他擔心的還有退化,特別是倍性上的。三倍體毛白楊之所以優秀,就在于它的染色體是三倍上,如果倍數不夠了,那么優良的品性不也就完了?
再有,目前培育出的新品種只有6個。這是遠遠不夠的。作為大規模產業化投產的品種,至少應在15—20個才較安全。這就需要引進更多的國內外白楊資源,建立種質基因庫,建立大面積的資源林和測試林,方能選育出更多的三倍體新品種,達到多品種配合投產。區劃試驗要進一步擴大范圍。栽培的模式要確定。株行距都要搞清楚。品種的對比試驗也要進一步開展……
有了新品種,只是意味著紙漿林產業化的八字剛剛有了一撇,另一撇是產業化過程中的區劃試驗、主輔品種篩選和栽培模式試驗以及大規模繁殖技術研究和病蟲害防治問題等。
這些問題,都是產業化需要盡快解決的。但解決起來,談何容易?
朱總理做了重要批示
紙漿原料是個大問題。林業科研開發工作必須抓緊。耗費大量外匯進口或到國外辦紙漿廠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應該是抓緊自己的科研開發、培育推廣的時候了。
2001年初,朱之悌正處在事業的低谷。一是自己被癌癥病魔擊倒,二是苗木市場的混亂給他帶來了許多煩惱,還有一些對新品種的流言蜚語。
苦苦的思索之后,一個念頭在他的心底深處變得越來越強烈:給朱镕基總理寫封信,反映一下這些問題。3月25日,朱先生鋪開了信紙,拿起筆,匆匆地寫了起來。他寫了三倍體毛白楊的優勢,寫了他對三倍體毛白楊產業化的憂慮,寫了當時面臨的困難,寫了希望國家支持的愿望。他希望國家能夠撥出?睿O立三倍體毛白楊產業化研究基金。再用10年功夫,把國家造紙原料的生產建立在自力更生、不依靠進口的高科技基礎上。
2001年4月21日,朱先生躺在病床上輸液,電話鈴響了:“好消息,4月19日,朱總理收到朱先生信的第二天,就做了重要批示。”話筒里傳來激動的聲音。
朱總理將朱之悌的報告批給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科技部和國家林業局的主要領導。很快,國家林業局領導就做了批示。有關部門專門召開了座談會,專門聽取朱先生的意見和建議,研究制訂發展三倍體毛白楊的計劃。
750萬元的專款撥了下來。毛白楊產業化研究基金建立了!叭扼w毛白楊產業化若干重大問題的研究”正式立項,73歲的朱先生再次披掛上陣,擔任了項目的主持人。
朱之悌又站在起跑線上
此時的朱先生,已經不是20年前的他了。化療、放療,幾乎消滅了他所有的細胞。身體尚未康復,他就和前來探望的兗州太陽紙業集團的老板談起了三倍體毛白楊。老板說想育苗5000畝,正為缺少技術指導而發愁。朱先生不顧身體尚未康復,一口答應了下來。
每個星期,他都要到4個工區統統轉一圈,關鍵時刻的關鍵措施,都是在他的指導下進行的。他把知識和技術毫不保留地教給技術人員和工人們。他走村串戶,指導各基地育苗、造林、建所,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名義上,他在養病,但實際上他比沒有生病的時候干得都歡。
一個癌癥患者,當總指揮,做總顧問,任總監督,有時還會蹲下來親自干。他的手下,有一批工程育苗單位派來的技術員,再加上基地招聘來的大學生,層層把關,使技術上有了保證,整個育苗工程走上了科學、規范的軌道。
驗收的時候到了,成活率高達70%—80%以上。這3個月,他沒有一天沒有吃藥,間或還要住院檢查、輸液。
第一炮就這樣打響了。
消息傳開之后,高唐縣泉林紙業、湖南洞庭水殖集團提出也想育苗5000畝的想法。
在他的帶領下,一個個難題得到解決。建起了品種園、樹木園。每個基地都建立了研究所、成立了研究室,專門招聘了一批大學生。一支有組織、有計劃、有領導的,由北京林業大學毛白楊研究所牽頭的科技大軍集結起來了。就連他指導博士生做論文的題目都選在了基地,為的是用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導生產實踐。
前不久,在朱先生的倡導下,成立了百萬噸三倍體毛白楊紙漿原料林產業化集團協作組。這一集團軍將在大面積造林的同時,完成區域試驗、品種對比試驗和栽培模式研究,遴選出最好的品種,確定最好的造林模式。
他只有一個信念,就是要死啃這塊硬骨頭。每年發展30萬畝,5年后,100萬噸紙漿林的目標即可實現。到那時,在中國的土地上,造紙原料問題將最終得到有效的解決。
今天的苗子,明天的林子,后天的廠子———多年的夢想,正在朱先生和他帶領的產業化大軍的努力下,一步步變成現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