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噸三倍體毛白楊紙漿原料林產業化集團協作組9月3日在京成立。這標志著我國林紙結合經過多年的磨合后,已經進入了跨越式發展的新時期。
記者了解到,在三倍體毛白楊的產業化進程中,曾得到過國務院總理朱镕基的重要批示。朱镕基總理批示后,國家林業局局長周生賢、副局長李育材等領導十分重視,有關部門專門下撥了專項科研費用,用以支持三倍體毛白楊新品種產業化紙漿林建設過程中相關問題的研究,直接推動了三毛楊產業化的進程。
據悉,我國造紙生產的原料問題長期以來沒有得到解決,在林紙結合上,走了一段又長又彎的路。我國的國情是人口多、木材少、森林資源貧乏,樹情是我國用來造紙的樹種多屬野生,生長慢、出材少。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從造紙原料樹種的新品種選育抓起,用科技含量高的人工品種而非野生自然鄉土樹種造林,來解決縮短生產周期、加快生長速度的問題。
三倍體毛白楊是以中國工程院院士朱之悌教授為首的課題組多年科技攻關后取得的重大成果。新品種的問世,以其一年成樹的社會效益、三年成林的生態效益、五年成材的經濟效益,改變了人們對林業生產周期長、見效慢的認識。一批有遠見的造紙企業家和國外一批勇敢的投資家,都把目光瞄準三倍體毛白楊造紙上。舉步維艱的林紙產業,一時柳暗花明、大有可為。
山東兗州太陽紙業、山東高唐泉林紙業、山西襄汾紙業、湖南常德洞庭紙業和湖南省林業廳所屬單位,成為首批加入三倍體毛白楊產業化的企事業單位。
三倍體毛白楊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朱之悌教授認為,三倍體毛白楊產業化必須解決7大問題:在長期無性繁殖下,保持品系不亂、倍性不改、速生幼化、遺傳基礎寬化等4個品種本身存在的問題,以及推廣栽培的區劃試驗、栽培模式和品種對比試驗等。
客觀現實是,各紙廠企業家只有在林學家的幫助下,才能大規模、無風險地引種三毛楊,最終達到造林造紙的目的。
為了實現林紙結合的最終目的,生產、企業和教學研究單位走在了一起,成立了百萬噸三倍體毛白楊紙漿原料林產業化協作組共同攻關。業內人士稱,這種產學研從真正意義上密切結合的科技攻關形式,無論是在研究起點上,還是在協作規模等方面,在我國林業科學研究史上都不多見。
目前,在朱院士的指導下,僅4個紙廠紙漿林基地,已經達到年育苗2.3萬畝、可供34萬畝人工林的造紙規模。5年之后,可產340萬立方米木材、造紙100萬噸。
這一成績是在市場化運作、由企業來經營的體制下取得的。造紙企業家成為造林造紙的生力軍。企業出錢、出人、出土地,獨立建立苗圃、人工林、品種園、研究所,來經營林紙生產。這些都在林業史上具有創新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