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國紙和紙板產量達到3200萬噸,位居世界第三位,但在這些產量的原料結構中,木漿比例只有20%,其中國產木漿僅占8%,這種原料結構不合理的狀況,嚴重限制了我國造紙工業向規模大型化、產品高檔化、技術裝備現代化、生產清潔化的方向發展。調整纖維原料結構是我國紙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條件,是全局性、長期性的戰略措施。
我國造紙人工林始于1963年,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造紙林基地建設步伐加快,北方營造落葉松、紅松和楊木,南方馬尾松和桉樹有顯著進展,但由于我國在體制上長期的林、紙分隔及稅費、資金等因素的影響,造紙原料林基地的建設發展仍十分緩慢,據統計,全國有20余家以木材為主要原料的制漿造紙企業,自1981年開始建設自營造紙原料林基地,歷經20年努力,建立了33萬公頃(合495萬畝),累計造林投資3億多元人民幣,森林蓄積量僅為1400多萬立方米,無論從總量還是品種結構上都遠遠不能適應造紙工業發展的需要。
這種不合理的情況將有望得到改變,國務院批準了國家計委、財政部和國家林業局《關于加快造紙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的若干意見》,把造紙林基地建設作為我國造紙工業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從體制上打破過去用材不造林、林紙分離的傳統管理模式,建立林紙一體化發展的新機制。雖然造紙林基地建設是企業的市場行為,建設資金由企業自籌,但國家在加強統籌規劃布局的同時,將在資金、政策性貸款、財政貼息和稅收方面給予適當的支持,同時還將調整、規范現行的管理辦法和收費政策!度舾梢庖姟返捻樌麑嵤瑢⒂兄谠旒埞I和林業的共同發展,并將從根本上解決長期困擾我國造紙工業發展的原料結構不合理問題,促進我國造紙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進一步滿足國內對紙和紙板日益增加的數量和質量要求。
據悉,預計“十五”期間,我國造紙林基地面積將達到4000萬畝,基地林進入采伐期后,每年可為造紙工業提供原料3200萬立方米,按每5立方米木材生產1噸木漿計算,屆時可生產木漿640萬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