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陜西造紙企業因治污設施沒有跟上,隨著該省環境保護法執行力度的加大,只好停產,這是造成陜西省造紙工業產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今年前8個月,該省紙和紙板產量不足20萬噸,預計全年產量超不過30萬噸,比去年下降25%。特別是銅板紙,膠印書刊紙等文化用紙幾乎不再生產。陜西省作為全國四大紙張印刷基地之一,文化用紙需求量相當大,如今只能任外地產品在市場上唱主角。
陜西省造紙界有關人士認為,目前陜西紙業的出路在于改變原料結構,沒有治污設備的企業,先停止買草制漿,購買商品漿進行生產,待企業規模擴大、實力增強、有能力保證治污達標后再考慮麥草紙漿。的確,現在直接購買商品漿板或漿塊用于造紙的企業越來越多了,如西安銀泉紙業、陜西百特紙業、寶雞五一紙業等。另一些以麥草漿為原料的造紙企業,為提高紙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也開始購買木漿板,將其加入麥草漿中。西安漢興紙業污染治理抓得較早,近年來規模與效益不斷攀升。該企業董事長郝九洲說,去年購買的木漿占草漿的10%,今年則上升到了15%。
目前陜西市場上商品紙漿的種類越來越多,有東北的木漿、四川的竹漿、新疆的葦漿,還有來自加拿大、俄羅斯等國的商品漿,價格從3000多元到8000多元不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隨著陜西省糧經作物比例調整、秸稈還田及小麥矮稈的開發,麥草原料將日趨短缺。加之草漿生產不出高檔紙,而社會對高檔紙需求量不斷增大,商品木漿在陜西省的市場將越來越廣闊。
利用廢紙漿生產再生紙,當前這一做法也給陜西省一些造紙企業帶來了新機遇。其中佼佼者是戶縣造紙廠(華美造紙)和興平造紙廠(興盛紙業)。戶縣造紙廠1999年銅板紙和白板紙生產線停產后,引進新設備,用廢書報制漿生產再生新聞紙,2000年產量達9000噸,今年產量預計達2萬噸。產品供西安、蘭州、南京等幾家報社使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顯現。采訪中記者獲悉,紙廠收購1噸舊報紙價格在1200元至1500元之間,大約1.28噸廢紙出1噸再生紙,1噸再生新聞紙市場價格為4800元左右,要比1噸純木漿制成的新聞紙便宜1000元左右。另外,舊書報脫墨制漿過程排放廢液少,易治理。
如今,陜西省造紙行業正籌劃結合“山川秀美工程”,實現陜西造紙用林產業化,從而改變該省林木資源儲量小,木漿全部依靠外來的局面。柳暗花明又一村。環保,將陜西省造紙工業引入了一方新天地,在這里,唯有實現環保與效益雙贏者,才是最后的贏家。
紙業商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