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至201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紙消費的第一大國。2030年前后,中國的紙消費量將達到2億噸或更多,占世界紙消費相當大的比重。 中國紙業要生存,要發展,迫切需要政府做出戰略選擇,并制定戰略規劃,實施有效的戰略干預和戰略管理。 中國紙業發展戰略的規劃周期,按照向“以木為主”的原材料路線戰略進行規劃的思路,應以其工業林平均育伐期的倍數來確定。由于我國造紙工業林的大規模培育還沒有起步,所以在戰略規劃的初期,為迅速改變原料結構,造林的規模及造林投資的比例必然較大。在第一個輪伐周期內,木材供給如忽略少量間伐即為零,投資與產銷都帶有明顯的戰略過渡特點。而從紙的預測需求來看,中國未來幾十年的增長將是快而平穩的,其曲線可近似看作一條向右上延伸的直線,取那一段為戰略規劃周期都沒有什么實質意義。由此,應把戰略規劃周期設定為兩段,即2015年前為第一階段,2030年為第二階段。第一階段包含2年左右的準備和向新戰略過渡的時間?紤]到中國南北方氣候差異之大,造紙所需不同樹種的成長期差異等諸多因素,7年周期很可能是更接近實際的一個平均值,而且在戰略規劃的頭一二個周期內對測算投資、規劃林地有較為現實的指導作用。 中國紙業發展戰略規劃目標,應體現如下特點:
它表達出國家戰略的性質,即它必須表達國家利益、國家意志、國家長期發展的總體戰略選擇。 它是面對開放經濟環境,特別是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快速推進的趨勢而做出的戰略選擇。 它是一個由多層次、多方面目標構成的目標體系。據此標準,我們所看到的紙業中長期計劃和規劃,不僅明顯帶有傳統計劃經濟的特點,而且很難視為戰略。因其體現不出從戰略角度進行戰略選擇的過程和結果。 大部分自給,部分進口。根據中國紙業需求預測的分析,按保守的口徑,中國國內的紙張需求達到1億噸的時間,不妨推遲到2015年。大部分自給,如80%自給,中低檔紙自給,高檔紙部分自給,其它依賴進口。深一層次的規劃指標,涉及木漿和廢紙的進口依存度與紙板、紙張進口依存度的相互關系,木片出口(目前主要向日本、南韓)與木漿、紙板出口的相互替代,及制漿、造紙、治污設備的自給與進口等多方面。 基本自給,進口補缺;咀越o的目標,不僅限于紙和紙板,而且包括木漿和廢紙,進一步還應實現設備的大部分或基本自給。如果屆時中國對紙業設備的進口依存度過大,應當是一個不小的問題。世界紙業設備的技術進步速度很快,其方向是大型化和自動化。而我國由于紙業設備的主要客戶一直是小紙廠,制造商的技術能力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很大。由此形成我國紙業現代化幾乎完全依賴進口設備的狀況。在中小紙廠將很可能失去其目前占據的大半河山的情況下,設備制造商如何生存和發展,是中國紙業發展戰略必須重視并加以規劃、解決的大課題。而以往的紙業發展計劃和規劃似乎對此很少提及。這與中國紡織業談紡織必談紡機的情況形成鮮明反差。 按照成為紙業生產強國和出口大國的戰略目標,2015年前后,中國紙業的產能應達到1.5億噸上下;2030年的產能應達到2.5億噸甚至超過3億噸。屆時中國將保有數億畝紙業工業林;加上其它工業林、生態林、經濟林和薪炭林等,中國南方的宜林土地將全部被林木覆蓋,中部、北部、西部相當大地區的林地,也將大大改觀這些地區的景觀和生態。中國紙業設備應成為機電行業的大宗產品和出口強項產品,中國的紙業公司應有數家躋身世界前列,這些公司除在國內擁有強大的林業基地和生產基地外,在國外也擁有相當規模的工業林資源和生產、銷售網絡,是真正的巨型跨國公司。
中國紙業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是從零起步,一步到位,用具有前瞻性的世界現代化標準,即國際競爭力標準重新塑造紙業,力爭在一個戰略規劃周期內實現躋身世界紙業大國和強國的戰略目標。重新塑造的兩個其實是完全聯結在一起的支撐點,一是立即向“林紙一體化”方向開始戰略大轉移,二是立即著手建立幾個中國林業+紙業的巨型集團公司。未來中國紙業近乎天文數字的投資,只能向國內、外資本市場籌集,但起步階段,需要國家給予足夠力度的支持。戰略的真正支持點,在于實施戰略決策的信心和決心。 2001.0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