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內資造紙企業將擎起民族造紙業的大旗
近十年來,內資企業取得長足發展,部分重點企業已經成為龍頭,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100強中的大部分企業在管理、技術、裝備等方面已經接近甚至達到外資企業的水平,企業實力和市場份額逐漸擴大,內資企業已經成為造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與資企業抗衡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國造紙業的發展方向。
1990年,我國造紙產量為1371萬噸,1995年2812萬噸,2000年3050萬噸,到2006年全國已經達到6500萬噸。造紙行業百強企業的產量合計為3623萬噸,其中內資企業占2050萬噸,外資1573萬噸。內資企業產量占造紙百強的56.58%,占全國造紙總產量的31.54%。
(一).內資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是支撐中國造紙業的脊梁
在30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國市場上存在著三股力量,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公司。中國企業的歷史,就是這三種力量此消彼長、相互博弈的過程。
目前,我國造紙產業組織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國有企業逐年減少,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不斷增加。外資企業雖然數量增加不多,但經濟效益良好,銷售收入、利稅和利潤已經占到全行業的30%以上。民營企業數量增長很快,在行業中的地位逐步加強,已經成為我國造紙產業發展的生力軍。
1、國有企業煥發活力,向大型企業集團化邁進
100強中內資企業發展歷史都不長,并在近幾年時間迅速發展起來。其中,國有企業近年來成長快速,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大規模的大型企業集團,山東晨鳴紙業、泰格林紙、廣州造紙、福建南紙等幾家國有企業集團,通過新建、改建項目,兼并重組,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并逐步布局全國,企業實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裝備技術領先,已經接近或超過世界先進水平。這些國有企業集團已經成為我國重點大型企業的領軍企業。
泰格林紙集團有40余年的歷史,1998年之前企業在生產經營方面受到多方面的困擾,開工不足,銷售不暢,效益滑坡,企業經營舉步維艱。1998年開始,泰格在全國率先提出實施林紙一體化,走“林、板、漿、紙”四大產業可持續發展模式,目前泰格林紙集團已經成為是集制漿造紙、林業開發、發電供熱、輕機制造、木材加工、港口貿易、房地產開發等于一體的國有大型一類企業,位列造紙行業第4位,是國有造紙企業的旗艦。
泰格林紙集團公司現有總資產106億元,凈資產41億元,年生產紙及紙板能力90萬噸,擁有自營造紙林基地200萬畝,可控林業資源已超過500萬畝。2006年,泰格實現銷售收入49億元,實現利稅5.6億元,實現利潤2億元,躍居中國紙業四強。
泰格林紙集團“十一五”發展規劃已經確定:到“十一五”末期,即2010年,集團公司林業基地面積發展到976萬畝、板材加工產能50萬立方米、商品漿紙產能350萬噸,年產值200億元,年利稅超過30億元,在林漿紙行業中具有主導地位的國有控股的大型企業集團,進入全國行業三強,成為全國知名的企業品牌。
2、民營企業是發展我國造紙業的主力軍
中國經濟改革走了兩條路,一是國企改革,一是引進外資。國企改革在造紙行業做的比較好的寥寥無幾,大批的國企在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或者進行股份制改制轉變成股份制企業或者民營企業,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國有造紙企業數量的逐年減少。
外資企業攜帶著充裕的資金,先進的設備和技術,領先的管理,迅速吞噬了中國市場這個巨大的蛋糕,產品占據高端,效益和利潤高于行業水平。外資為中國造紙業的發展帶來了先進的技術、管理和理念的同時,也使得中國市場競爭愈發激烈。
民營企業就是在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夾縫中迅速突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拼殺出來,一大批優秀企業從小做到大,從大做到強,,并成為造紙行業的主力軍,對推動行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民營企業成為造紙經濟結構的主體
根據國家統計局2006年統計數據,全國共有造紙及紙制品企業7761家,其中民營企業數量達到6278家,占全國造紙企業總數的80%,其中私營企業4139家,占52%。
在企業規模方面,全國38家大型企業中,民營企業有24家,占大型企業63%。592家中型企業中,民營企業有366家,占中型企業62%。在全國7131家小型企業中,民營企業有5888家,占小型企業的83%。
(2)、民營企業提供了造紙業主要產能
經過二十多年的市場洗禮,民營企業在企業數量、企業規模、管理水平、市場競爭力、裝備技術、社會責任等方面都具有很強的抗風險能力和良好發展潛力。
在百強的內資企業中,民營企業數量占60%以上,民營企業依靠機制靈活等優勢,迅速成為中國造紙行業的主力軍。
根據數據統計,造紙百強企業中,民營企業數量達到63家,外資企業數量只有28家。國有企業只有11家。其中,民營造紙企業產量合計達到1499.04萬噸,占百強企業總產量的41.37%,與外資企業1573.27萬噸產量相差無幾,而國有企業產量只有580.55萬噸。
(3)、民營企業逐步成為解決就業的重要渠道
民營造紙企業的發展,不僅促進了我國造紙產業和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更在解決就業問題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06年全國造紙行業從業人數達到1320699人,其中,民營企業從業人數928850人,占全國造紙行業從業總人數的70.33%。國有企業65885人,占4.99%,外資企業從業人員325964人,占24.68%。
根據2003-2006年的數據統計,民營造紙企業從業人數從809899人增加到928850人,在四年間增加就業人數118951人。從總體上看,民營造紙企業不但解決了行業內新增就業,而且還吸納了國有企業改制而分流出來的員工。

圖11 2003-2006年民營、國有及外資企業從業人數統計
現在,中國市場競爭已經很充分,經濟發展和內需都到了一定的規模,給民營企業非常好的機會。
隨著民營經濟的發展,一些實力較強的民營企業已經具備條件,正在成為國中國造紙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新生力量。民營大企業將是國家經濟的核心,是民族產業的主體。
3、國家對外商投資的新政策是內資企業發展的機遇
造紙業在我國屬于國家鼓勵類外商投資行業,中國巨大的紙業市場成為國外資本逐利的福地。國外紙業巨頭進入中國大多傾向于并購控股國內優質企業,或進行獨立投資。
近年來,外資造紙企業在華發展很快,享受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為其帶來的投資效益。如金光集團進入中國后,已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造紙企業。數據顯示,造紙行業外商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產品銷售收入占全行業的比重從2000年的28.2%上升到2005年的32.8%。
外資造紙企業之所以能夠大舉進入,一方面是因為當時國內紙品市場產能不足,尤其對高端產品完全依賴進口;另一方面,受到了中國勞動力和資源成本較低、經濟高速增長背景下開放潮流和優惠政策的鼓勵。
國家在《商務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指出,“十一五”期間,我國利用外資戰略將逐步形成內外資企業政策一致、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進一步優化投資軟環境。“內外資企業政策一致”指的是在準許外資進入的產業部門對內外資企業政策實行一致,意味著取消外資企業超國民待遇,這將使得內資和外資企業站到同等的平臺,為內資企業創造了平等競爭的環境。
2006年商務部等六部委出臺的《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規定》,規定對惡意的外資并購進行審查和監管。2007年8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反壟斷法,明確提出對涉及國家安全的外資并購應進行兩種審查。反壟斷法一方面是對外資并購行為的規范,同時也是對外資并購的保護。
中國目前內資企業所得稅率為33%,而外資企業除享受減二(年)免三(年)的政策優惠外,所得稅率僅為15%。促進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統一。內外資兩稅合并之后,造紙行業的外資、合資、內資稅率“三分天下”的格局將發生根本性改變,所有的企業將統一到相同的起跑線。
這些外資政策的調整,為內資企業創造了公平的競爭環境,是內資企業發展機遇。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導下,如果能夠改變外資企業“超國民待遇”,內外資企業具有平等的競爭平臺,使企業在同樣的政策條件下公平競爭,將有利于促進內資造紙行業的發展,能夠保證中國造紙行業的戰略地位。
4、部分企業發展成全國行業的龍頭,在部分產品中具有市場主導地位。
在新聞紙、生活用紙、白板紙等方面,內資企業在國內市場占有主導地位,部分產品大量出口國外市場。
新聞紙是國家支持和鼓勵的行業,生產企業主要以內資企業為主,具有規模的企業有:華泰紙業、晨鳴紙業、泰格林紙、諾斯克龍騰紙業、廣州紙業和福建南紙。六家企業中有五家是內資企業,包括四家國有企業,一家民營企業。這五家內資企業的產能合計為293萬噸,占全國總產能的51.4%。
在五家大型新聞紙企業中,華泰紙業總產能達到120萬噸,占全國新聞紙產能的1/3,是全球最大新聞紙生產基地。晨鳴新聞紙產能為75萬噸(產量在25萬噸以上),泰格林紙新聞紙產能為27萬噸,廣州紙業新聞紙產能30萬噸,福建南紙新聞紙產能31萬噸。
生活用紙前10位的企業中,有7家位內資企業,原紙合計產能約為77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20%。其中維達紙業、恒安紙業和中順紙業是國內三家大型生活用紙生產企業,合計產能約40萬噸,產銷量占總量的8%,占高檔生活用紙市場的40%以上。
維達紙業集團是中國衛生用紙行業產品最多、銷售量最大的企業之一。現有80多條產品生產線,生產能力超過800萬箱!熬S達”是中國生活用紙行業最具影響力第一品牌,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被評為中國最有價值馳名商標100強。維達集團確立了年產20萬噸的近期目標,年產30萬噸的中期目標及年產50萬噸的遠期目標,爭取建成為亞洲最大的衛生紙生產基地。
涂布白卡紙10萬噸以上的企業大約有14家,11家為內資企業,產能達到304萬噸,占全國總產能的32%。東莞建暉、太陽紙業、晨鳴紙業、博匯紙業是國內四家白卡紙產量較大的企業,產能合計為180萬噸,占全國總量的19%。
高檔涂布白卡紙是太陽紙業的品牌產品,其白卡紙在產品檔次、生產規模和市場占有率都達到了國內第一,是全國最大的高檔涂布包裝紙和高級覆膜煙卡紙生產基地。
5、中國巨大的市場需求,為造紙業創造了更多的發展機遇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為造紙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創造了巨大的市場空間,提供了良好發展環境。
(1)、行業繼續快速發展,市場空間巨大
2006年我國紙和紙板總產量為6500萬噸,增長率16.07%,高于國家GDP增長率。產品進口量同比減少15.84%,出口量同比增加75.77%。很多品種生產增長率超過消費增長率。據預測,“十一五”期間,我國中國紙業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長。未來3年中國紙及紙板需求量和生產量預計每年將增長10%-15%,將高于同期GDP增長速度。
“十一五”期間,國家持續淘汰落后產能,預計2007之后的兩年間將淘汰650萬噸。2006年,我國紙及紙板生產量為6500萬噸,消費量為6600萬噸,供求關系趨于平衡。隨著落后產能的淘汰,消費量和產量缺口將擴大,行業利潤增速持續高于收入增速。由于新增產能釋放有時間預期,預計未來幾年國內造紙行業供給壓力降低,行業盈利能力正逐漸恢復,景氣指數逐漸好轉,市場將具有更大的空間。
今年以來,國內各類紙種的價格紛紛持續增長,提升了造紙行業盈利水平。特別是文化紙價格的穩定上揚,和國內需求穩定以及國家淘汰落后產能密切相關;新聞紙價格反彈是成本上升所推動的,供求關系并沒有扭轉,持續性有待觀察;白卡紙和牛皮箱板紙為主的包裝紙價格上升,主要與下游需求旺盛以及成本推動有關,具有一定持續性。
(2)、具體紙種各有差異,市場消費持續增長
根據對2006年具體紙種生產量和消費量的分析,新聞紙、印刷書寫紙、涂布紙、生活用紙等四類紙種的產能略高于消費量。白板紙、箱板紙、瓦楞原紙、特種紙及其他紙種均供不應求。
2006年新聞紙生產量375萬噸,消費量344萬噸,產能略有過剩。受08年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的刺激,消費量會有較大增長,而且2008年后新增產能較少,行業整體過剩情況開始好轉,預計“十一五”末期新聞紙產量達到615萬噸,國內需求550萬噸,65萬噸產能將尋求國外市場。
印刷書寫紙生產量1220萬噸,消費量1211萬噸,供求基本平衡,但在2008年之前將有260萬噸落后產能關閉,市場空間拉大。涂布紙生產量460萬噸,消費量400萬噸,由于涂布紙市場需求增加較快,仍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生活用紙生產量470萬噸,消費量436萬噸,但很大部分是低檔產品,高檔產品領域仍有很大的空間。
白紙板生產量940萬噸,消費量972萬噸,市場依然供不應求。箱紙板生產量1150萬噸,消費量1250萬噸%;瓦楞原紙生產量1130萬噸,消費量1193萬噸。預計箱板紙和瓦楞原紙消費需求旺盛,每年增長10%以上,再加上有390萬噸普通瓦瓦楞紙被淘汰,供不應求情況將延續到2010年以后。特種紙及紙板生產量110萬噸,消費量131萬噸,缺口較大,由于特種紙附加值高,具有很好的投資機會。
(二).內資企業存的問題影響做大做強
2006年中國造紙業取得長足進步,整體競爭力進一步提升,但與國際造紙業和國內外資企業相比仍存在各種不足,面臨著較為嚴重的問題和困難。
1、內資造紙企業基礎普遍較差
由于造紙行業小企業數量眾多,產業結構不合理,造紙裝備水平較差,產品質量和檔次存在差距。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弱,具有高技術含量的產品數量和國際相比較少。
與國際造紙大企業和外資企業相比,內資造紙企業生產運營能力績效不高,銷售收入和利潤低于歐美造紙強國。由于設備和技術落后,從業人數較大,勞動率明顯偏低,人均銷售收入和利潤都低于外資企業。
在國際造紙大企業排名中,中國造紙企業入圍數量較少,排名較低。入圍企業產能和營業收入所占份額比例較低,與中國造紙整體產能全球排名第二的地位明顯不符。同時,入圍企業中以外資企業為主,內資企業排名靠后,差距較大。
2、造紙業受制產業定位和國家政策較大
中國長期以來將造紙業定位于輕工行業,同時受制于林業、農業和輕工業“三權分立”,國家缺少對行業政策的有力支持,造紙業在發展過程中走了很多彎路,在“十一五”之前發展速度較慢,制約了造紙業的快速進步。
國家缺乏對行業統一的規劃和指導,長期沒有完整的產業政策,國家各部門的相關政策對造紙業又有不同規定,不能協調統一,甚至相互牽制,導致造紙業受宏觀環境影響較大。
近些年來造紙業發展速度很快,國家政策對造紙業也產生很大影響,宏觀調控和環保措施的對造紙業造成很大壓力,相關法制法規跟不上,行業發展規劃相對滯后,各種行業標準較低,對行業和企業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3、林地和廢紙等資源受制于國外和外企業
造紙業是資源型行業,需要大量木材纖維和廢紙等原料,控制造紙林地和廢紙等資源的企業將具有長期競爭力。
中國現代造紙業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起步并快速發展,國外造紙巨頭迅速進入中國并搶占制高點,外資企業在與優秀企業合資合作后,采取各種方式取得控股權,甚至完全控股,成為獨資企業。外資企業利用其集團雄厚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大多生產高檔產品,控制了市場高端。
由于中國用于造紙林地建設的土地有限,同時國內企業處于發展初期,缺少資金和發展戰略,外資企業開始大范圍在中國宜林地區圈地造林,經過近十年的運作,中國造紙林地資源已經被外資企業占據很大部分。這些林地將在未來幾年后開始發揮作用,外資企業的競爭優勢將長期存在,并對國內造紙業產生影響。
而國內廢紙回收系統不完善,廢紙回收和利用率較低,國內造紙企業不得不大量從國外進口廢紙,進口國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和日本。隨著廢紙的大量利用和能源價格上漲,廢紙價格水漲船高,加大了造紙企業的生產成本,削弱了企業的成本優勢和競爭力。最嚴重的是,如果發生不可抗拒的外力影響,廢紙進口將出現危機,價格被國外操縱,中國造紙業將受到沉重打擊,無法正常生產和運營,面臨嚴重的產業安全問題。
4、國內造紙企業規模較小整合能力較弱
目前造紙企業的平均規模非常小,只有少數幾家內資大企業的實力與外資企業相若。而這幾家造紙大企業的產能和利潤與國際造紙巨頭相比相差太大。而且目前中國造紙企業僅僅是在國內市場參與競爭,沒有一家造紙企業走出國內,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性造紙企業。
由于國內的造紙企業大多依靠自身原始積累,在近幾年實現快速發展,企業規模和實力仍有差距,使得造紙行業集中度很低。前一百家企業的產能只占到全行業的一半,排名前十的企業實力相差也比較大。而且,目前中國的造紙企業還處于快速成長期,沒有出現具備主導行業的大型企業集團,企業并購重組能力較弱,更多的是被具有外資背景的企業并購重組或參股控股。在現階段,內資企業的競爭力和整合能力還低于國外大企業和外資企業。
5、部分企業無序競爭和國外不合理措施擾亂正常市場秩序
目前中國造紙業面臨兩個方面不正常的競爭,一是小企業在低端市場的過度競爭,二是國外企業對中國不斷提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對中國產品出口實施不合理措施。
小企業過度競爭主要體現在產品檔次較低,不得不利用價格來參與市場競爭,造成產品銷售市場秩序混亂。同時,小企業在資源利用,能源消耗方面存在問題,在國家大力推行節能減排的宏觀環境下,沒有資金支持這些措施,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影響整個行業的正常發展。
國外造紙企業在近幾年來不斷提出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利用貌似合理的法規,間接對中國造紙業造成影響。自2006年美國對中國銅版紙提出反補貼和反傾銷調查以來,已有多起國外企業對中國造紙產品的調查被提起。
美國在堅持視中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同時,改變美國自1984年起就確定了不對所謂“非市場經濟國家”適用反補貼法的做法。中國政府已多次闡明立場,反對美國在進行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中的不公正、不公平做法。這種自相矛盾的做法,已經對中國造紙產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6、國內企業融資仍存在困難,行業發展后續乏力
目前中國資本市場剛剛開始,融資環境仍然較差。對于中國造紙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來講,資金對企業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和關鍵。中國造紙企業大多依靠自身發展而成長起來的,大多數企業是中小企業,本身就缺少雄厚資金支持,因此持續發展受到資金限制。
目前中國造紙企業已經有二十多家企業成功上市,但兩極分化嚴重,少數幾家企業已經退市或被警告退市,F在國家對環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污染行業的企業貸款和資金支持方面的限制越來越多,對于占大多數的中小企業來講,股權融資和私募交易仍非常困難。
據國家發改委的資料顯示,目前國內中小企業中85%為民營企業,80%以上普遍存在融資難的問題,企業難以獲得滿足其長遠發展所需的資金。融資難主要體現在貸款難、上市難、發債難、引入風險投資難、股權交易難。造紙行業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行業,缺乏資金無疑將使企業無法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