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發電是利用半導體界面的光生伏特效應而將光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一種技術。 早在1839年,法國科學家貝克雷爾發現,光照能使半導體材料的不同部位之間產生電位差,這種現象被稱為“光生伏特效應”,簡稱“光伏效應”。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首次制成了實用的單晶硅太陽電池,誕生了將太陽光能轉換為電能的實用光伏發電技術。 而光伏電站,則是利用太陽光能、采用特殊材料諸如晶硅板、逆變器等電子元件組成的發電體系,與電網相連并向電網輸送電力的光伏發電系統,屬于國家鼓勵力度最大的綠色電力開發能源項目。 國際上,光伏發電技術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尤其在20世紀70年代,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全球能源危機和大氣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全球約有20億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應。這個時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無污染、廉價、人類能夠自由利用的太陽輻射能進入人們的視野。 我國于1958年開始研究太陽電池,1971年首次成功地應用于我國發射的東方紅二號衛星中,1973年開始將太陽電池用于地面。2002年,國家有關部門啟動“送電到鄉工程”,在西部七省區的近800個無電鄉安裝光伏電站,拉動了我國光伏工業快速發展。 近年來,全球主要經濟體對“雙碳”目標持續升級,大力發展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就成為全球實現碳中和的必要手段。據統計,從全球主要國家的碳排放結構來看,除了鐘情核電的法國外,其他國家的碳排放均主要來源于電力與熱力環節。 相較于其他自然能源,光伏發電有以下優點: 廣泛性: 因為陽光普照大地,光伏發電較少受地域限制; 可持續性: 太陽能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一種真正可再生的清潔能源; 靈活性: 光伏系統無需架設輸電線路即可就地發電供電,既可以安裝在住宅設施屋頂,也能夠安裝在工業規模的設施中,用以滿足建筑物內的用電需求; 綠色環保: 光伏發電本身不消耗燃料,不排放包括溫室氣體和其他廢氣在內的任何物質,不污染空氣,不產生噪聲; 運維成本低: 光伏發電無機械傳動部件,運行穩定可靠,基本上可實現無人值守,維護成本低。 從理論上講,光伏發電技術可以用于任何需要電源的場合,上至航天器,下至家用電源,大到兆瓦級電站,小到玩具,光伏電源可以無處不在。目前,光伏發電已經應用于交通、建筑、農業、鄉村、電站、通信、醫院、學校等場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我國地處北半球,南北距離和東西距離都在5000公里以上,在中國廣闊的土地上,有著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大多數地區年平均日輻射量在每平方米4千瓦時以上,西藏日輻射量最高達每平米7千瓦時。與同緯度的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擁有優越的開發潛能。 APP中國旗下金東紙業將“天空”裝在屋頂 推進光伏建設 駛向“零碳”未來 孟夏時節,北緯31°37′~32°19′、東經118°58′~119°58′,位于鎮江市新區大港片區的金東廠區,連片的屋頂光伏板正閃閃發光,源源不斷地把光能轉化成電能,供給廠區使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科學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近年來,秉承著APP中國“綠色造紙”初心,金東紙業在踐行“打造綠色環境,創造美好生活”的使命中,積極致力于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花園式工廠的新能源引用更是做到了行業典范。 
金東紙業從2013年開始累計建設屋頂分布式光伏電站,將“天空”裝在了屋頂,便捷的享受陽光帶來的能源供給。目前金東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已達到50多兆瓦,全部建成年均發電量超過5000萬度電,是全國乃至全球單體最大的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之一。 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廠相比,按照當前主力發電機組600兆瓦發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水平350克/千瓦時計,每年可節能約16707.5噸標煤。在其經濟使用壽命25年內,該光伏發電項目總共節省標煤417705噸。據此預測,金東潛在的節能減排效果可每年減輕排放溫室效應氣體二氧化碳約43442.5噸以及減少排放大氣污染氣體硫氧化物約142.02噸、氮氧化合物約123.64噸,以實踐在節省燃煤、減少污染物排放中發揮效用,以行動在助力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實現中貢獻積極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