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車,江蘇省宿遷市的一個小鎮。 2015年以前曾是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廢舊塑料加工基地,“黑煙毒氣滿天飛,垃圾塑料遍地堆”是曾經的寫照。 如今的耿車已經完成華麗轉身,成為全國聞名的“電商小鎮”。 2015年之前的耿車鎮,全鎮8800多戶,幾乎家家都有人參與廢舊物資回收加工。塑料垃圾堆隨處可見,河流發臭發黑,煙霧四處飄蕩,當時的耿車是遠近聞名的“垃圾小鎮”。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耿車鎮人十分貧困,在當地曾經流傳著“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糠菜半年糧,四處去逃荒”的民謠。為了改變貧困的生活,當地政府開始引導耿車人學習溫州做法,辦起了塑料加工廠,形成鄉辦、村辦、連戶辦、戶辦,四個輪子一起轉,集體經濟和個體、私營經濟雙軌并進的發展模式,在當時被稱為“耿車模式”。 68歲的耿車鎮大眾村村民邱永信,是當時全鎮第一撥吃螃蟹的人。從1983年開始,他帶著家人收購、分揀、加工廢舊塑料,買賣十分紅火。在那個連萬元戶都很難見到的年代,邱永信靠塑料回收一年就賺了近10萬元。他買了轎車,蓋了新房,成為全村致富的榜樣。 
邱永信 1986年,耿車鄉村企業發展到38個,戶辦、聯戶辦企業發展到4567個,企業總產值達3.17億元,昔日的窮耿車一躍成為蘇北地區鄉鎮企業發展的排頭兵。 “耿車模式”也成為當地千家萬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手段和渠道。截至2015年,耿車鎮廢舊塑料年交易量達150余萬噸,成交額達30億元,產值10億元以上,對耿車地區生產總值、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率分別達到了85%、80%以上。 
耿車鎮 然而,“耿車模式”帶富了一方百姓,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危機。當時的耿車,路邊到處是垃圾,水像黑醬油。最嚴重的時候,耿車空氣質量超標20倍,河流水質是劣V類水,被環保部列為全國八大重點環境整治區域。 由于廢舊物資回收加工,大多集中在清洗、破碎、造粒等產業鏈最低端,行業整體利潤很少。2015年成交額約30億元,行業利潤僅1.5億元。如果要治理產生的污染則需花費10多億元,是行業年利潤的7倍左右。要錢還是要環境?這個難題擺在了地方黨委政府的面前。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委書記 裴承前:倒逼我們必須采取斷然的措施、采取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辦法,直面困難和矛盾。 從2015年12月開始,宿遷市委、市政府開始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廢舊物資回收加工綜合整治工作,一場“徹底禁、禁徹底”的綠色轉型攻堅戰就此打響。 當時耿車鎮有3400多個廢舊物資加工戶,幾乎都存在著證照不全、超范圍經營、違規用地、超標排污等各種違法問題。30年積累的廢舊塑料產業,要徹底清除,阻力非常大。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耿車鎮黨委書記 徐光良:清理的難度非常大,來自老百姓的阻力大,清理又可能引起群體性事件,最重要的就是我們村組干部有132個人,98名在做與此相關的產業,這幫人如果不和黨委政府一條心,我們做工作的難度勢必會非常大。 從“耿車模式”的輝煌到環境污染之痛,耿車廢舊塑料加工發展了30年,涉及數萬人的生計問題。轉型戰役打響,難題也隨之出現。當地政府將如何化解矛盾?這場綠色轉型攻堅戰突破口到底在哪兒? 江蘇省宿遷市耿車鎮大眾村村委會副主任,張先進也是當地電商協會會長,同時又是多肉植物種植大戶。而三年前,他還是大眾村最大的廢舊塑料加工大戶。當時家里存了成品、半成品塑料,總共3500多噸,價值幾百萬元。對于2015年的那場整治,作為村委會干部,又是當時塑料協會會長,張先進的示范效應,舉足輕重。 張先進做夢都沒想到,耿車那場廢舊塑料清理“戰役”,會從他家打響。一個經營了20多年“日進斗金”的買賣,真的要說沒就沒,這讓張先進一時間難以接受,那么多的貨轉到哪里去,張先進兩、三天都沒有休息好。 
張先進 時間慢慢推移,僵局始終沒有解決。如果不盡快清理,這項改革很可能像以前一樣半途而廢。關鍵時刻,地方黨委政府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村里的黨員身上。權衡利弊之后,張先進決定率先關停自家企業,并同時做起了鄉親們的工作。事實上,污染對村民的身體危害十分大。最后,總共用了34天的時間全部清理完畢,沒有一戶再加工生產。 從村組干部身上打開突破口后,全鎮9個村,村組干部全部帶頭清理完成。400多名政府工作人員,逐家逐戶上門做動員,歷時66天,治理了3400多個經營戶,對55萬多噸廢舊物資和垃圾,實行環保焚燒和集中填埋處理。 66天時間,3471戶廢舊物資回收加工經營戶全面清理到位,2100戶設施設備全部拆除,一個存續30年的廢舊塑料回收加工行業畫上了句號。舊飯碗沒了,如何讓老百姓端起新飯碗?而且要端得平穩,吃得長久。 邱永信2008年創辦了一個家具工廠。作為第一批靠塑料回收發家的耿車人,看到越來越嚴重的污染,他心里早就覺得不是長久之計,于是開始轉型做家具生產,并“試水”網店。很快,網店的家具生意越做越紅火,月營業額超過了10萬元。他成了大眾村名副其實的“淘寶大戶”,不少村民開始效仿,紛紛從廢品塑料行業轉向電商。 短短幾年,大眾村近80%的村民,在家做起了電商家具。小企業、小作坊200多家。一哄而上的家具制造、噪音、粉塵、噴漆又帶來了新的污染,這是地方黨委政府始料未及的。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耿車鎮鎮長 王前錦:好了傷疤不能忘了疼,為了解決家具產業面上發展帶來的污染問題。 第一,拓展園區發展空間,使更多的大戶企業能夠入園,實現集約化環保生產。 第二,對散落于戶下的小企業、小作坊,予以取締。 
王前錦 大眾村村民李民的家具生意就因為環評不達標而停產了。李民今年50多歲,既沒有文化,也不懂技術。隨著大眾村美麗鄉村建設,村里綠化養護需要人手,李民人勤快、干活仔細,張先進就把村子的環境綠化管養交給他,每年收入能達到5、6萬元。 為了幫助塑料經營戶轉型,耿車鎮政府下撥資金,出臺多項優惠政策。發展板材家具、塑料制品的,可以獲得新購設備價格10%的補助,如果發展農業園藝,可以獲得大棚建設資金40%的補助。 產業轉型讓昔日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的小村莊,恢復了曾經的美麗,村民揮別了“耿車味”,迎來了“耿車藍”。闊別多年的“水里有魚、樹上有鳥、池塘有蛙叫”的生活又回來了。 與此同時,耿車著力打造家庭時尚園藝產業,建成4300畝的生態農業園,培育多肉植物700余種、3000余萬株,耿車多肉產業集聚度已躍居全國前三位。 同時,原有的廢舊物資加工戶,一大半已經實現轉型。在大眾村公路旁,一個6萬平方米的電商物流園已經投入使用,循環經濟產業園和大眾創業園也已經建成。 2018年,耿車鎮企業的銷售額達到50多億元,比2015年增加20多億元,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000多元,比2015年增加4000多元。優美的環境、完善的配套設施,正在吸引著眾多當年“逃離”耿車的年輕人返鄉創業。 觀察 從廢舊塑料加工到綠色崛起的華麗轉身,耿車30年的發展有陣痛、有喜悅,其實耿車的經歷從某種意義上也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困難不少,前景美好。在黨的領導下,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攻堅克難、穩健前行。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2019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韌性十足、潛力持續釋放,同比增長6.4%,交出了一份靚麗的答卷。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發布。這一政策將為正在實施的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動力,可以預期,未來的鄉村會變得更加潔凈,人們的生活會變得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