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尼《好報》報道,金光集團SinarMasGroup的創始人黃奕聰(EkaTjiptaWidjaya)于當地時間1月26日晚于7點43分鐘去世,享年98歲。其遺體暫厝于雅加達GatotSubroto醫院殯儀館。 黃奕聰是福建泉州人,7歲時到印度尼西亞,憑著華人吃苦耐勞的奮斗精神,艱苦打拼,白手起家,終于在上世紀60年代創立了金光集團。集團目前在全球有400多家法人公司,擁有員工20多萬名,總資產達200多億美元。 金光集團主要由三大集團組成,亞洲漿紙業股份有限公司(APP)、亞洲食品和不動產有限公司及印度尼西亞國際銀行。經營紙漿和造紙、金融、農業及食品加工業、房地產等四大核心產業。其中亞洲漿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是亞洲最大的造紙企業,在全球共有29家制漿造紙企業。 
黃奕聰,原籍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羅溪鎮。1923年出生,1930年,隨母親離開家鄉,到印尼蘇拉威西的望加錫與父親團聚。從1931年到1941年間,黃奕聰先后在當地華僑小學、光華中小學學習,受過一定的中華文化教育的熏陶。1942年2月,日本侵略軍占領印尼各地后,正在高中學習的黃奕聰被迫輟學。日軍占領望加錫時期,黃奕聰在家中協助雙親謀生。不久他自己向一些糖果、面包、餅干等商家賒購一些食品,到望加錫各地沿街叫賣,獨立謀生。 創業之路 1942年2月,望加錫被日本侵略軍占領,民間各地陷入一片恐慌之中,父親的雜貨店被暴民搶了個精光。機靈的他卻窺見抗戰時期的商機,戰爭中進出口貨物完全停止,主要的日用品因為缺貨價格高漲。他趁此機會從商家批發日用品到望加錫各地銷售,開始經營自己的批發生意。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荷蘭殖民軍卷土重來,侵占了印尼沿海各大中小城市。當時各種食品及日用品更加奇缺,他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開始自營食雜店。后來創辦了一家小型面包餅干廠,將其產品供應蘇拉威西中部及北部地區,同時又從這些著名的椰干產地購買椰干到望加錫銷售。50年代初,他開始直接從椰農手中收購椰子,加工椰干銷售到爪哇泗水、雅加達等地,這時他已成為當地一位小有名氣的椰干商。 1956年他為了進一步擴展事業,從望加錫先后移居到東爪陛省首府泗水市和西爪哇省西冷縣,分別投資購買了橡膠園咖啡園椰油廠和碾米廠。在經營這些企業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 1960年他進軍雅加達并創辦了“金光公司”,主要從事椰干等土特產品的進出口生意。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力和敢拼敢贏的個性,讓他在椰干商中獨樹一幟,很快便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椰干大王”。 1968年,他和林紹良先生共創”比摩利油廠”。1983年,“比摩利”成為印尼最大的食用油企業,黃奕聰先生也因此被譽為“食用油大王”。1977年他涉足紙業,至90年代,其所屬的紙漿、造紙以及文具企業成為亞洲最大的紙業集團。這讓他獲得了“紙業大王”的美譽。1982年“金光集團”投巨資收購接辦了“印度尼西亞國際銀行”,一躍成為印尼第三大華人企業集團。1993年“金光集團”已躍居第二位。 在黃奕聰先生的帶領下,“金光集團"除了擁有食用油業,造紙業以及金融銀行三大骨干企業集團外,還積極向其他領域擴展,涉及塑料工業、電業、化學工業,房地產等行業項目,甚至農、林、漁業也能看到金光集團的身影,金光集團已形成一個名副其實的多元化企業集團。 說起事業的成功,黃奕聰先生總是樸實地說:“我出身貧寒,沒有多大才能。不過,我有理想和愿望,講信用,肯動腦筋,努力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勤奮扎實地工作。"在他身上,除了與生俱來的頑強生命力,還有一股翻騰不止的熱望。這股熱望就像火山里的巖漿,不斷地爆發出,化為強烈的求知欲、活潑的創造力和鍥而不舍的拼博精神。奔騰的熱望載著他勇往直前,助他戰勝一個又一個的挫折,最終在事業王國中創造出金光閃閃的成就。 

慈善公益 黃奕聰先生是一位愛鄉建鄉、造福桑梓的一代僑賢。他視家鄉發展為己任,傾一腔熱忱,為推動家鄉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捐建了小學、中學、大學、醫院、修路。如:奕聰小學、奕聰中學、金光隧道、奕聰科學樓…… 
在洛江區羅溪鎮,屹立著一所美麗的學園,這里不僅有幼兒園、小學,還有初中、高中,它的名字叫奕聰學園。從1995年至今,他先后捐資8000多萬元建成奕聰學園,捐資3000萬元建成羅溪金光大道,為羅溪鎮的教育和社會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迄今為止,黃奕聰先生及金光集團在國內捐贈善款超過6億元,惠及全國多地。他的事跡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泉州市人民政府樹碑銘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