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夢幻式上漲已成過去,今年的紙價寒氣逼人。 截至目前,今年的廢紙價格已從每噸3000元上方跌去了三分之一;常用的瓦楞紙價格也從5月價格高點掉頭向下。 從“金九銀十”到“黑九灰十” 自5月開始,造紙和紙制品兩個行業的出廠價格指數環比都在不斷下降,唯有紙漿制造價格指數環比走升。不過,9月,前期一直上漲的紙漿制造出廠價格也出現下降,造紙和紙制品制造的下降幅度當月也明顯放大。 下跌的紙價讓造紙企業望而卻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工業行業統計數據顯示,9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機制紙及紙板(外購原紙加工除外)產量達到989.9萬噸,同比下降4.7%。1-6月累計產量達到8866.4萬噸,同比下降1.1%。而即便是產量減少,也未能阻止紙價下行的腳步。 從統計局發布的流通領域重要生產資料市場價格變動來看,在上旬和中旬兩次統計中,紙漿(漂白化學漿)和高強瓦楞紙價格均在連續下跌。 上一輪紙價大漲始于2016年下半年,隨著環保政策不斷趨嚴,國內各種紙品需求大增,而造紙業因環保要求產能壓縮,供不應求之勢愈演愈烈,紙價大漲。 
此外,2017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方案中表示未經分揀的廢紙于2017年年底前“禁止進口”。長期以來,我國造紙企業依靠進口回收紙維持生產。因此,該消息一落地,紙價便迎來全面大漲。此外,燃料、運輸成本上升均助推了上一輪紙價反彈。 相關統計顯示,2016年、2017年上半年造紙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分別增長7%、14%,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16%、41%,行業景氣度明顯回升。 不過,進入2018年,情況大不相同。根據最新公布的《進口廢物管理目錄》,在2019年12月31日起被列為禁止進口的32種固體廢物中,廢紙不在其中。這也意味著,到2021年我國仍將允許進口廢紙。受此影響,國廢價格一路走低,直接導致原紙價格承壓。 產業鏈企業“幾家歡喜幾家愁” 紙價波動,對產業鏈上的企業來說,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 紙價上漲期間,造紙企業自然樂不可支,但對下游的印刷包裝企業來說,卻是一塊“雞肋”,因為一旦原材料上漲過快,這些企業由于長期合同已經簽訂,不能隨意變動價格,面臨利潤大幅壓縮的局面。 紙價的劇烈波動對行業帶來的另一大弊端就是,企業不能準確把握價格周期,一旦價格下跌而產能恰好過多的時候,造紙企業常常被套。 
據統計,2017年我國規模以上造紙及紙制品企業合計6681家,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52萬億元。2017年我國紙漿總產量(包括木漿、非木漿和廢紙漿)為7949萬噸,表觀消費量為10051萬噸,其中木漿生產1050萬噸,消費3152萬噸。 此外,我國年各類用紙消費量1.1億噸,人均在77-78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7公斤。 業內人士表示,紙漿作為造紙工業中重要原材料,行業市場化程度高,市場主體多樣,價格波動頻繁,企業避險需求強烈。同時,中國正成為全球商品漿新增需求的主驅動力,商品漿對外依存度高,需要用戰略的思維提高話語權。 紙企迎避險投資新階段 “木漿是全球主要的大宗貿易商品中極少數沒有成熟期貨市場交易的商品。中國高份額進口的全球大宗商品鐵礦石、大豆、橡膠、木漿中,只有木漿目前沒有期貨市場。中國、西歐和美國是三大紙漿市場。”國泰君安期貨分析師高琳琳表示。 據了解,紙漿是造紙的原料,根據工藝方法可將制漿分為化學法制漿、化學機械法制漿、機械法制漿,制漿原料通常包括木材、竹材、非木材(包括稻麥草、蘆葦、蕨渣)及廢紙。 
“從供需數據角度來看,全球商品漿市場趨向于供需平衡,然而,市場是動態的,在分析預測的時候需要關注:新產能推遲或取消、匯率變化、商品漿市場低迷導致現有產能關停、不同漿種的非正常價差導致不同的供需結果、中國小廠關停、大廠開工率提升、木漿用量增加、不同漿種產能的轉換等!备吡樟罩赋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