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隆根從收割稻子的田地里歸來,蹲在造紙作坊旁的小溪邊,匆忙洗了手和臉。沾著溪水的十根手指,明顯泛著黃色。他說:“這是長年造紙染成的!” 黃隆根是湖南瀏陽市張坊鎮古山造紙坊的主人,也是造紙坊的第五代傳承人,自17歲師從父親以來,繼承這門手藝已經33年了。 “我現在每年三分之二的時間用來制紙,其余時間用來做農活!庇晒派皆旒埛簧陥蟮臑g陽手工造紙制作技藝,已入選了長沙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作為傳承人的黃隆根,大部分時間仍在堅持造紙。 千年古山造紙業起起落落 我國是造紙術的發源地,古法造紙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史料記載,瀏陽張坊鎮的竹紙生產歷史可追溯至宋元以前。清朝乾隆年間,瀏陽紙被朝廷官府納用,始有“貢紙”之稱。而整個張坊鎮,古法造紙的多達300余家。 上世紀80年代,在新機器紙的沖擊下,紙坊衰落,張坊鎮的手工藝人多出去闖蕩,黃隆根也去了沿海跑運輸打工。2014年,朋友的偶然求購加上憂心祖傳手藝的荒廢,黃隆根開始重操舊業。 如今,古山貢紙只剩下他一家,傳承古老的手工做法,生產高等級貢紙。 黃隆根介紹,手工造紙工序復雜,從砍伐筍竹到成品,需要大大小小120項工序,其中主要工序30多項。 每年小滿前將筍竹砍下來,經過歸堆浸制后,洗出絲、殼,晾干挑回家里。將絲殼浸上石灰,漂凈石灰,再用堿蒸制成紙料,再用腳磨擦成竹蔴,而后手工做成水紙,烘干后方為成品。 “每天早上五點開工,一天連續十一二個小時,也只能制作700張左右。全家人齊上陣,累一年也才賺個三四萬元!秉S隆根認為,年輕人不再學習這門手藝,也是基于現實上的考慮。 多方關注讓古山貢紙煥發新機 古山貢紙再迎發展的春天,始于去年。 “古山貢紙,純竹質原料,環保無污染,質地細密結實,纖維長褙力大,宜書宜畫,果然是老字號!2016年6月,湘籍著名書畫名家、散文家楊福音尋訪到瀏陽張坊鎮的古山貢紙坊。 半個月后,楊福音帶領張錫良、周少劍、劉建軍等80余位書畫家、非遺專家、作家、熱心非遺保護的企業家,第二次深入瀏陽市張坊鎮。 2016年7月23日,由長沙市文廣新局主辦的《紙上春秋——古山貢紙非遺搶救特展》在長沙市圖書館開展,持續展覽兩個月,讓古山貢紙重新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來自全國各地的關注,也隨之而來。 “現在好的貢紙能賣到2元一張,每年大概能生產8萬張,差不多有十四五萬的收入。”黃隆根介紹,雖然價格比起展覽之前增長了不少,仍然供不應求。 計劃成立展覽館,帶村民一起傳承 目前,黃隆根成立了瀏陽市古山造紙有限公司,古山貢紙非遺傳習所也已成立。他帶的4個徒弟,其中3個已經能獨立造紙。 女兒通過微信幫助父親推廣古山貢紙,在讀大學的兒子也萌生了畢業之后學習造紙的想法。在年輕一代的加入后,古山貢紙走上了“互聯網+”的發展模式。 在今年長沙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傳承人推薦名單中,黃隆根作為瀏陽手工造紙制作技藝傳承人,也在其列。 如今,黃隆根有了更多的打算。 “我想成立一個古山貢紙的展覽館,展示和傳授手工造紙,同時讓更多的村民重新拾起造紙技藝,一起致富,將老祖宗的手藝傳下去!秉S隆根對古山貢紙的傳承發展充滿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