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是宣紙給人的直觀印象。宣紙可以寫字入畫,讓不少古籍珍本、名家書畫墨跡得以流傳于世,一些重要的檔案史料也是記載在宣紙上。據統計,我國現存的紙質古籍約有3000萬冊(卷),多以宣紙線裝書形式保存,《聊齋異志》《紅樓夢》后都是以宣紙為載體保存下來。
安徽宣城涇縣是富有盛名的宣紙原產地,于唐代產于此,迄今有1500余歷史。其生產工藝非?季,成為我國傳統工藝的典范代表。2006年,宣紙制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隨后,2009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宣紙生產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苦、臟、累,習藝周期長,技術要求高,勞動強度大,很多年輕人不愿從事宣紙生產,目前技術工人出現青黃不接。人才瓶頸,再加上原材料限制,這些因素正制約著這個產業的發展。
技藝:
天工與妙手結合
“撈紙”最為關鍵
作為宣紙的發源地,宣城涇縣有著最適宜制作宣紙的用料——天然青檀木與沙田稻草。成漿率特別高的青檀樹皮纖維長而有韌性,長勢良好的沙田稻草就好比宣紙的血肉填滿青檀交織而成的骨架。
手工挑選好的青檀樹皮與沙田稻草,被搗碎,配以草木灰蒸煮;蒸煮過后,放于向陽的地方晾曬,使其自然煉白,最后配以山泉水調成紙漿。那么,接下來,最為關鍵的一環則是從紙漿中“撈”紙。一張宣紙從投料到成紙,需要歷經一百多道工序,宣紙的好與壞、厚與薄、紋理和絲絡決定于“撈紙”這道工序。
看過《大國工匠》的人,都見證一場“造大紙”的實驗。片中,44位造紙工抬起“三丈三”大的竹簾浮出水面,場面甚是壯觀。而一般情況下,一般大小的撈紙工作只需兩人協作完成。
“撈”出來的紙帖放平疊成摞,最后壓實,緩緩擠出水分,進而進入曬紙階段。以前是日曬,現改成高溫室內烘干,靠曬紙工一刷一刷地把宣紙定在加熱的焙面上,加熱的溫度在50-80°不等。
宣紙烘干后,還不能成型,這時,曬紙工需要揮舞毛刷,使之成型。按下第一刷的工匠叫“頭刷”,要負責定位,不能有一點偏差。能干“頭刷”的是行內的大拿,至少有三年以上的經驗,技藝嫻熟,能獨當一面,手法流暢穩當,輕重有度,怕刷痕太重導致紙張不合格,怕刷輕會使紙張起皺報廢,更不能出現撕裂。紙張經過分離后,一張張平平整整地擺在眼前時,讓人贊不絕口。
宣城宣紙制作遵循古法,取自然之材,歷經時間與自然的煉化,又凝聚工匠人的勤勉與精益求精,實屬天工與妙手合一的典范。千百年來,多少詩詞歌賦、傳世畫作、名碑拓片等得以流傳,宣紙功不可沒。正所謂“紙壽千年、墨韻萬變”。其保存期限長可達2000年。
價值:
白紙亦生輝
傳統宣紙收藏被看好
一張古法宣紙能讓書畫家運筆自如,墨分五色,氣韻生動。宣紙一問世之時,便成為稀罕之物,古話有云“有錢莫買金,但買江東紙,江東紙白如春云”。
因稱奇于世,其自身也頗具收藏價值。一張古法宣紙得之不易,以高價居之,能被供以欣賞收藏,熠熠生輝,備受推崇。南唐后主李煜親自監制的“澄心堂”紙就是宣紙中的珍品,它“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于一時!比欢,現市面上充斥著質量偽劣的宣紙,容易水解破碎,根本無法成為合格的文化載體,更談不上被收藏。
據《舊唐書》,唐天寶二年,陜西太守韋堅向朝廷進貢時,各郡貢品就有“宣城郡船載,紙、筆、黃連等物”的記載!缎绿茣さ乩碇尽泛汀短屏洹芬灿小靶葚暭垺⒐P”等文字記載,足見宣紙不同凡響。
現涇縣書畫紙生產及加工企業已達到200多家,生產企業只有14家,比較知名的企業有紅星、汪六吉、汪同和、日星。14家企業的宣紙年產量不到800噸,生產量非常稀缺。
隨著文化消費氛圍的日益濃厚,因宣紙本身價值高,收益高,投資風險系數低,宣紙也越發成為收藏的新貴。加上宣紙稀缺、制作成本越來越高,其價格也逐年上漲,漲幅一直在10%-30%的高位。據中國宣紙集團公司董事長胡文軍介紹,宣紙以前主要是出口日本等國外市場,近年來隨著國內書畫市場的繁榮,宣紙需求量大幅增長,價格也水漲船高;另一方面因具有特殊的保存、收藏的價值,宣紙逐漸成為一些藏家投資的新寵,人為的囤積收藏,也導致了宣紙價格居高不下。
好酒越陳越香,宣紙也是越陳越好。業界認為存放年限達5年以上的可稱之為“陳紙”,年代久遠的宣紙價格可達數十萬之上,就連2005年出廠的紅星牌凈皮四尺單宣都達4萬每刀。特別是一些上好的紀念宣紙得以更好的被囤積收藏,其價值不可小覷。
紅星作為國內最大也是最悠久的宣紙品牌,普通品種大約2000多元每刀,而丈六、丈八大的紙張,則要賣到十幾萬元一刀。
據了解,目前“紅星宣紙”在全國采取分級代理經銷制。因產量有限,宣紙仍是按計劃供應到代理商層面,需提前預定,且很快告罄,上演“洛陽紙貴”。
不能回避的是,一些地方打著“宣紙”的旗號,生產一般質量的書畫紙。據了解,好的宣紙辨認并不難,辨別“紅星宣紙”真偽的一個方法是:把紙對著燈光或陽光,若看到紙里均勻分布著絮狀、云霧狀的紋路,才是真正的宣紙。
傳承:
存斷代之憂
如何延續待思考
在安徽涇縣宣紙造紙廠,傳統的制作技藝被保留下來。不過,不是沒有傳承斷代的擔憂。目前,能夠進行宣紙工藝制作的造紙工年齡已是50歲左右,而鮮有年輕力量愿意加入這個隊伍,年輕人的夢想在大城市。
人才瓶頸制約著產業發展。制作傳統宣紙是一項體力活,收割稻草、晾曬稻草勞動量比較大,且長期接觸碳酸鈣石灰,確實一般人不愿意去干。目前工人老齡化情況日趨嚴重,技術工人青黃不接。是否能夠考慮對工人提升待遇,對技藝人、對宣紙制造技術形成一定保護?
宣紙制作承襲古法,堅持手工制作,工藝復雜繁瑣,生產效率低下。也有生產廠家嘗試過機械生產制作,雖然機器做出的宣紙無論是外觀還是均勻度都非常漂亮,甚至超過手工紙,但畫家一試筆就不行了,由于機器造紙改變了宣紙特性,難以達到中國畫的筆墨效果,后來生產線不得不關閉停產。
此外,原材料限制也是“洛陽紙貴”的因素之一,宣紙的原材料青檀皮并不是特別充裕,而青檀木一般需要5至10年的培育期。那么,花多少人力、投入多少基地用于培育青檀木,是一個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宣紙制作工藝是人類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然,我們不難看到,國家對宣紙制造工藝的保護與傳承開展了一系列工作:2006年,將宣紙制作技藝列入首批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引起極大的重視;2008年國家質檢總局發布“宣紙國家標準GB/T18739-2008”,對宣紙進行定義,對假冒偽劣產品形成打壓;2009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宣紙集團公司作為我國規模最大的宣紙生產企業,為傳承保護好宣紙制造工藝,積極響應國家政策,也開展了多方面的探索:在職業中學開設宣紙班,培養宣紙制作技藝人才,鼓勵職工子女投身宣紙行業,確保技藝代代相傳;免費為農戶提供青檀,調動農戶種植青檀的積極性,并以市場價收購。
宣紙制作技藝,其文化內涵和技藝價值要靠人的創造性勞動來發揮,而其保護與傳承更多時候要在生產實踐中實現。宣紙制作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尤其要強調在傳承中延續,在生產性保護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