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森林覆蓋率76%,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也是林業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芬蘭林業發達有其獨特的環境優勢,更應歸功于他們科學的經營管理和專業的技術指導服務。正是林業的“五化”,讓這個國家的林業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林業工作分工專業化
盡管芬蘭森林大部分屬于私人所有,但專業化程度非常高。政府對森林經營進行宏觀調控,森林管理協會為林場主提供育苗、森林撫育、木材采伐和銷售等方面的專業指導;育苗和木材加工都有專業企業經營;完善的森林認證體系以及林業大數據公司為林業生產和監測提供支持;林業類大學和科研機構為林業發展提供了深入的研究和技術指導。這些精細化的專業分工,為芬蘭林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森林環境權利公眾化
在芬蘭,法律賦予公眾享有森林環境的權利,不管林地屬性歸公還是歸私,公眾都有權進入,可以采摘漿果蘑菇,徒步娛樂,不需要獲得業主同意。另外,國家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等都為公眾免費開放。公眾可以共享森林福祉,政府、私營林場主與公眾的目標趨同和利益分享,有利于大家共同保護和發展林業。
林業生產機械化
芬蘭林業生產機械化程度很高,播種、育苗、種植、采伐、加工等各環節大部分由機械完成。林業的機械化大幅度提高了林業生產效率和降低了用工成本,為大力發展林業提供了保障。
林業經營自然化
林業生產中,除了取走原木和能源用材外,其余枝椏材、風倒木、枯立木等都留在林內,即使在修建林內道路要經過小溪時,都盡可能保持小溪原貌,一些部分撫育改造過的國有林地盡量恢復到改造前的狀態;對化肥和農藥的施用也極為謹慎,幾乎杜絕使用。近自然經營的科學理念和方法為森林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
林業知識科普化
芬蘭國家森林公園、自然中心都免費對公眾開放,并配備了宣傳視頻、圖冊和體驗環節,積極為公眾進行林業科普宣教。在林業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和森林公園等娛樂設施建設方面,芬蘭都要積極征求和采納公眾意見。林業知識的科普化對提高公眾對森林的保護意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地域遼闊,森林類型和樹種繁多,立地條件和水分條件差異巨大,困難立地造林難度大,經營管理粗放。擴大造林面積和提高森林質量,實現“雙增”目標,面臨巨大挑戰。芬蘭林業的“五化”值得我們借鑒。
一是加強森林經營。針對不同類型森林分類編制科學的經營方案,分類規劃,分步實施。尊重林業生產規律,針對不同類型森林分類編制科學的經營方案,分類經營、分區施策。加大政府的監管力度,嚴格按照經營方案開展經營活動;以多功能森林經營理論為指導,提高森林質量效益、充分發揮森林多種功能,保證森林造林面積和生長量大于采伐量,促進森林的可持續經營;加大對森林經營的科學研究和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為林業生產提供良種、良法以及專業技術指導和培訓。
二是完善林農合作組織。芬蘭森林管理協會為林場主提供了從種苗到木材銷售各個環節的專業服務,而我國缺乏這樣的專業機構。盡管一些地方有林業合作社,但林業合作社并沒有發揮實質性作用,更主要的是缺乏專業化的團隊。政府要引導建立完善的由林業高校、科研單位、林業企業和林農共同組成的專業組織,提高林業生產的計劃性、專業性。
三是加大森林資源監測技術的研發和應用。芬蘭有Arbonaut等林業大數據公司為林業生產和監測提供支持。我國幅員遼闊,大面積林區山大溝深,交通不便,靠人力難以企及,遙感技術在林業中的應用還不完善。要加大“3S”技術在森林資源監測、清查等方面的研發和應用。目前,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北斗衛星在林業中的應用正處在研發和探索階段,主要為資源清查、保護和防火服務。要進一步開發北斗系統的功能,在森林資源狀況清查、病蟲災害范圍和發展趨勢預測、火災邊界及變化預警以及林業大數據分析等方面,為主管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和技術支持。
四是加大中國森林認證體系(CFCS)的建設進程。從2001年啟動中國森林認證體系建設工作以來,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建立起較為成熟的森林認證制度框架、完善的組織架構和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并于2014年成功實現了與森林認證體系認可計劃(PEFC)的互認,在森林經營認證、產銷監管鏈認證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但CFCS發展建設進程與我國林業生產實際和發展目標等都還存在差距,需要進一步加大這方面的工作。
五是加大森林的公眾服務能力和林業科普宣教工作。加大國家公園、森林城市、森林博物館、郊野公園等公共設施的建設,普及公眾森林體驗活動,提高公眾對森林重要性的認識;在法律上要確立公眾對森林福祉的享有權。在現有“林業科普周”“世界濕地日”“愛鳥周”等科普宣傳活動的同時,開展“林業科普進課堂”活動,對中小學生開展林業知識認知、實踐體驗等活動,提高公眾的森林保護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