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在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鋼鐵和船舶五個方面產能過剩問題突出,特別是鋼鐵行業位居產能過剩的五大行業之首。從調研情況看,目前化解產能過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有:
淘汰落后產能從短期看對地方經濟影響較大,主要體現在利稅可能減少、就業壓力增大;部分地方政府不顧產業調控政策和地方實際,不分對象主動為企業提供優惠政策。政府盲目干預導致資源錯配,落后產能遷移到有優惠政策的地方,增加了淘汰難度;產能過剩行業普遍存在產業集中度低、企業規模小且分散的問題。在兼并重組中,企業退出渠道不暢,缺乏有效法律依據,跨地區、跨所有制重組難,稅收負擔重,企業職工安置難;創新能力不足,轉型升級難度大。產品量大質低,低附加值產品過剩。
因此,建議:
建立科學的干部考核機制。建立科學考核的綜合評價體系,對項目進行終身責任追究。設置能效、環境等指標,讓地方政府真正擺脫“唯GDP論英雄”,促使落后產能加速退出。
實行“有保有壓”的調控措施;猱a能過剩,不搞“一刀切”。對過剩產業的貸款需求,既不能不問情況一律關閉信貸閘門,也要避免助推新的產能過剩。對單位能耗高、環境污染重、產品質量低的落后產能,要堅決淘汰;對由于短期市場環境不好或結構性調整出現的階段性產能過剩,通過市場調節和適時調控,推動結構轉型。
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猱a能過剩,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取消各地各類差別政策,避免存在成本差異。減少事前審批,加大事中事后的監管問責。加大能耗、環保標準硬約束。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建立市場預警機制。
推動產能過剩行業兼并重組。盡快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優化企業兼并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打破市場分割和地區封鎖,破除跨地區、跨所有制企業兼并重組的各項壁壘。
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發揮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和技術創新主體的作用。加大對高新技術的研發支持,培育一批技術優勢和創新能力突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