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筆越來越少,提筆忘字的今天,一張售價3塊錢而且并不光滑平整的紙會有人買嗎?隨著工業化造紙業的發展,印刷業的繁榮,古法造紙遭遇傳承的尷尬。
7月18日,在西安市圖書館廣場,陜西科技大學輕工與能源學院“行路古法,回夢紙源”社會實踐小組邀請古法造紙傳承人馬松勝全方位、多角度演示了延續千年的古法造紙流程。社會實踐小組成員現場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紙工藝品展覽、社會實踐小組成果展等系列活動,展示傳統造紙技藝,讓人們看到了年輕一代的創新,以及古法造紙技藝薪火相傳的希望。
千年技藝在孤獨中堅守
作為“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世紀70年代初,西安市長安區興隆鄉北張村家家戶戶依靠傳統造紙技術謀生,成了遠近聞名的手工造紙村,至今保留著1900多年前的手工造紙工藝。然而,隨著現代化工業的推進和蓬勃發展,這一古老的傳統技藝如今在興隆鄉北張村僅有3戶人家在人在孤獨地堅守著。
馬松勝是北張村人,作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他17歲就隨父親學習造紙,已干了30多年,是村中公認的手藝較高的傳承人之一。
活動現場,馬松勝嫻熟的操作技藝,讓在場的人看得驚嘆和入迷,馬松勝說,“撈紙全憑經驗和手感,一張紙的厚薄和均勻,全看撈紙人的技術,竹器伸得過深,上面的紙漿就太多,‘撈’出的紙張就厚,入水太淺紙張又太薄。撈紙時用力不勻,竹器上沾的紙漿就不均勻,‘撈’出的紙會厚薄不均!
做好的紙是正方形,并不算大,分量很輕富有韌性。紙的顏色從微黃到乳白都有,馬松勝介紹,手工造紙看似簡單,其實它所蘊含的技術也相當多,不但工序復雜,而且勞動強度非常大。
“按照古法操作從采集原料,到浸泡、切割、晾曬,造紙的整個過程有18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一道都不能少!瘪R松勝說,撈紙前還有一系列相當繁瑣的備料過程,一般要耗時5天左右,這些工序必須手工完成,若借助機械,就會破壞纖維的韌度,影響紙張質量,通過古法造出來的紙,吸墨卻不褪色,寫字畫畫不洇,能保存百年依然如初,因此極受書畫家歡迎。
弘揚“非遺”文化 續薪火相傳榮光
陜西科技大學輕工與能源學院“行路古法,回夢紙源”社會實踐小組,用十余天的時間,結合輕工與能源學院傳統造紙工程專業的理論支撐,以調研和問卷調查的形式,對西安市長安區興隆鄉北張村的造紙現狀和面臨的問題進行詳盡的了解。
“現在很多人對紙張認識不夠,認為是很容易買到的商品,看不到其背后的文化”。本次社會實踐小組負責人高致富通過調研發現,傳統手工業需要學習很長時間,學習過程枯燥,年輕人不愿吃苦;經濟效益太低,無法吸引年輕人也成了包括手工造紙工藝等其他傳統工藝瀕臨失傳的根結所在。
“薄薄的一張紙,卻蘊含著古人智慧的結晶,傳承了千年的北張村傳統造紙工藝,希望這項古老的傳統技術能很好地傳承下去”。社會實踐小組指導老師張蕓介紹說,通過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為學生提供書本理論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的機會,而且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借用此次社會實踐讓學生和關注造紙的人體會一下古法造紙,也是本次實踐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