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9日是第七個世界認可日,今年的主題是“認證認可在能源供應中傳遞信任”。記者從國家質檢總局、國家認監委今天聯合舉辦的研討會上獲悉,自2011年國家發改委同意北京市等六省一市推行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以來,七個試點省市已分別建立了第三方核查制度,核查重點排放企業的歷史排放和年度排放。目前已培養了約1000名核查員,核查了2000多家企業。
去年減排1.63億噸二氧化碳
我國是世界能源消耗大國,“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問題突出。據了解,為鼓勵用能單位建立能源管理體系,運用管理節能手段實現節能降耗目標,2009年10月,國家認監委發出《關于開展能源管理體系認證試點工作的通知》,開展能源管理體系認證試點工作至今,共有37家認證機構在冶金、化工、鋼鐵、機械、造紙、紡織等13個行業開展了能源管理體系認證試點工作。
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底,試點的37家認證機構共頒發能源管理體系認證證書373張,其中列入發改委萬家企業的有228家,占總獲證組織數量的61%,發證量最多的前三位行業是建材、鋼鐵和化工。已簽訂認證合同尚未發證的企業有288家。很多獲證企業反映能源管理體系的建立和認證對于促進企業節能減排,減低成本起到了積極的重要的作用。
另據統計,截至2014年3月底,我國已累計頒發節能、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產品及能源管理體系認證證書24479張,以節能產品認證為例,2013年獲得認證的節能產品共實現節能約4435.37萬噸標準煤、減排約1.63億噸二氧化碳。
低碳產品認證制度初步建立
據了解,隨著近年來全球氣候問題的日益凸顯,國家認監委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密切配合,聯合其他相關部委,2013年2月正式出臺了《低碳產品認證管理暫行辦法》,同年4月成立低碳認證技術委員會,同年8月發布《低碳產品認證目錄(第一批)》,初步建立了我國低碳產品認證制度。
低碳產品認證制度結合我國目前實際情況,創造性地提出了產品部分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方法,確保了低碳產品認證制度的可操作性,并與我國現行的節能產品認證制度密切銜接,是國內碳排放認證認可制度一項重要的創新成果。
據清華大學低碳經濟研究院院長何建坤介紹,我國政府在氣候變化領域內推行了幾項重要制度,其中包括: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制度、碳排放權試點交易制度、重點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報告制度。
3家第三方核證機構已獲批準
何建坤介紹,在這幾項重要制度的實施過程中,認證認可的技術手段對排放和減排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的質量保證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中,在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制度方面,2012年國家發展與改革委頒布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規定申請備案的自愿減排項目需經國家主管部門備案的第三方機構審定和核證,并出具審定報告和核證報告。目前國家發改委已經批準3家第三方審定核證機構,已有120多個自愿減排項目進行網上公示;
在碳排放權試點交易制度方面,2011年國家發改委同意北京市等六省一市推行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七個試點省市參考國內碳排放和碳減排認證認可制度的研究成果,分別建立了第三方核查制度,核查重點排放企業的歷史排放和年度排放。目前已培養了約1000名核查員,核查了2000多家企業;
在重點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報告制度方面,2014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開展重點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報告工作的通知,要求組織第三方機構對重點排放報告的數據信息進行核查。其報告主體定義為2010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達到5000噸標準煤的法人企事業單位,涉及全國范圍內約4萬家企業。
鄂粵渝開展低碳產品認證試點
何建坤表示,我國低碳產品認證制度的建立,得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及歐洲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以及英國政府分別提供資金支持在湖北省、廣東省和重慶市開展低碳產品認證試點。目前,我國已培養了一支約100人的低碳產品認證隊伍,完成了汽車、水泥、鋁合金型材、電動機等多種產品的低碳標準和認證實施規則。
何建坤指出,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仍在繼續,全球翹首期待2015年巴黎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能達成2020年以后的全球性協議。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爭取發展空間和時間的同時,也將繼續采取減排行動,堅定地走低碳發展道路。只有采取可監測、可核查的減排行動,走可量化、可考核的低碳發展之路才能取得減緩氣候變化的成效,贏得國際社會的信任。為此,我們必須建立更為完善的碳排放認證認可制度,為我國的減排行動和低碳發展提供更加可靠的數據質量保證。
|